[雲記] 偷走那可能曾有紅毛來過的大埤還有老戲院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2020-04-19 11:24:45
哈囉!我是地方賊,歡迎大家,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s://bit.ly/2RPTZHT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按讚,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好久沒有寫雲林的文章,不過其實地方賊一直關心雲林的事物
去年也與雲林故館合作進行雲林老戲院的調查,不過只有展覽而已
沒有把它寫成部落格文章,如果有機會也希望能出雲林老戲院的文化旅遊書籍
遙望文化局! 不過這篇先讓我們來認識大埤 這裡也有老戲院喔
[地方] 偷走那可能曾有紅毛來過的鄉間小路 #大埤鄉 / 雲林縣
有在關注地方賊臉書的朋友應該知道賊賊去年完成一個小計畫,就是「雲林老戲院」的記憶搜集。那時跑了雲林不少縣市,不過多在臉書上發貼文,只有崙背有寫過部落格文章吧!前陣子因為去溪口老街看展覽,從虎尾騎車順路經過大埤,到怡然村去看看。拍了幾張照片,才想說跟著之前探訪老戲院的照片,寫一篇大埤的文章。
從虎尾到大埤,走雲林監獄那一條,還是會經過斗南鎮的新崙、溝心,過了大湖口溪才算到大埤鄉境。在大湖口溪看到上面那些消波塊,覺得很興奮,原本想拍個IG網美照,可惜我們失敗了,看起來非常平庸。沿途除了幾個小聚落外,幾乎都是稻田,在鄉間常會看到有一塊看似森林的地。問了一下小時候在雲林長大的賊攝影,他說那可能是種樹來賣,在北部長大的我,還真的沒有看過這種景象,我以為樹都是從山上砍下來的。
沿著178縣道往南走,進到北門街時就會看到紅磚屋與現代街屋並排,那就代表大埤市區快要到了。這邊提一下大埤地名的由來,大埤舊稱為「大埤頭」。有一種說法是荷蘭人殖民台灣時期,在大埤建造一個水埤,被稱為「紅毛埤」,據說還有紅磚城。台灣各地都有不少紅毛命名,像是新豐的舊稱「紅毛港」,雲林水林也有紅毛路。大埤的紅毛埤則比較隱晦,甚至也有些爭議,還是要查一下文獻才知道。
不過其他地方也有紅毛埤,那就是嘉義市蘭潭,那裡還有紅毛埤山。大埤那座紅毛埤被認為在三結村那,三結村所包含的埤頭、中埤頭、下埤頭部落據說分別在圍繞此埤。而在紅毛埤上游有一個漢人聚落,就被稱為「大埤頭庄」。不過也有認為埤塘是中國早期移民所開發的,位置在豐岡村那,這派學者認為荷蘭人沒有真正統治大埤、斗南等地。不過這解釋對地名為什麼會出現「紅毛」二字卻無法提出理由。
不過這樣的說法倒是忽略了在漢人拓墾之前,早就在雲林地區活動的「洪雅族」。根據荷蘭的文獻,洪雅族總共分成五社,比較靠近大埤的應該是位於今斗南的「他里霧社」。明鄭時期,已經有漢人來雲林拓墾,文獻目前記載是蔡、黃二姓開拓了大埤地區。康熙年間大埤各個聚落其實都逐漸浮現,到了乾隆年間,大埤地區幾乎拓墾完畢。
除了閩南移民外,也要注意大埤地區也有不少客家移民,只是在清代拓墾時,閩南勢力較強,就逐漸成為「福佬客」了。雖然三言兩語就把這轉變說過去有點不妥,但是福佬客研究在濁水溪南岸比較多,大埤地區還是少了點。不過可以證明的是張、劉為大埤的大姓,是最早到大埤開墾的廣東客家人。前者是廣東惠州陸豐,後者則是廣東饒平。在大埤市區街上有一間「清河大廳」,修建的頗新,應該是張姓的宗祠。
大埤另外一個有客家移民的證明,便是三山國王廟,在市區街上的「賜福宮」便是其一。賜福宮建於同治四年(1865年),距今也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當時大埤地區有瘟疫流行,兩大姓便號召大埤附近的庄民,在大埤頭庄興建宮廟,起初主祀三官大帝。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地震造成了廟宇毀損,居民發起重建,並請大德村三山國王廟的三山國王分靈過來,目前主祀兩座神明。
大埤在日治初期,分別在茄苳腳以及大埤頭設立役場,不過前者是屬嘉義縣斗六支廳;後者則是嘉義縣土庫支廳。大正十一年(1920年)行政區改制時癈區設庄,兩區才合併為大埤庄,由台南州斗六郡管轄,也奠定了後來的大埤鄉範圍。大埤鄉目前列為文化資產的地方有三座,其中一座就是位於市區的「大埤鄉農業信用組合」。
這棟建築應該是大埤鄉內最可觀的日治時期公共建築,大埤應該也沒有別棟日式老屋,有的話歡迎補充。看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大埤庄役場應該是在洽源馨鳥仔餅那樓房的位置。話說那時去想買鳥仔餅結果賣完了,最後是在溪口吃到,所以鳥仔餅到底是溪口特產,還是大埤特產啊!好像也沒那麼重要,畢竟兩個地方這麼近,倒是洽源馨的重乳酪聽說也很好吃,賊真的是甜點控。
這原本是大埤鄉農業信用組合,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改為農會辦公室。在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年)列為歷史建築,文化部網站寫就寫內部天井倒塌,賊去的時候應該是在修復,有看到雲林縣政府前年的標案,不知道現在修復好了沒。雖然被鐵皮遮住,但上面圓形山牆立面還是很搶眼,有著可愛的小窗戶和黃色磁磚。入口雨披被支撐的鷹架遮掩住,希望趕快修好,雖然木造屋頂早已塌陷,滿危險的。
關於大埤戲院的文章,之前在臉書貼文發過了,就把它補進來。大埤老街其實沒什麼人,要找到人詢問老戲院也不容易。難得在參訪完賜福宮後發現一位年紀不小的阿伯,就詢問一下,阿伯指點我們日治後期大埤就有戲院了,但他那時候還是小孩子。根據阿伯的只是,我們走到老街上的棉被店詢問,年輕的他們不知道家裡前身是大埤戲院,還說找戲院應該去斗六與虎尾。
反而是在戲院隔壁,經營著大埤最後一間老相館的阿伯,目睹了大埤戲院從繁華到衰退,之後拆除改建的過程。而他也是雲林照相館工會第二老的師傅,最年長的好像在褒忠。會訪問到阿伯,是被店面櫥窗擺設的婚紗模特兒給吸引,這真的是時光凍結,店內的玻璃也很美。阿伯說以前大埤有四家照相館,現在只剩這一間。用來打發時間,可能再過兩年,就要退休了。
從以前在大埤戲院看戲的小朋友,後來成為老街上唯一的攝影師,這記憶轉換還蠻值得記錄的。好險有進去跟阿伯聊一下天,不然大埤戲院曾經存在的記憶就會漸漸無人所知。就像無意鑽進的中山路八巷,兩旁的屋舍形成強烈對比,紅磚或木造老古厝幾乎全倒,就像記憶一樣不久就會漸漸腐蝕。不過老戲院的研究也滾動不少人去探尋大埤戲院的記憶,這點還滿欣慰的。
賜福宮前面算是大埤老街吧,感覺之前想形塑成步行商圈,而換了街道鋪面。走過老街就是一條能通往四面八方的圓環,圓環周圍應該也熱鬧過,有大埤市場和一間七彩超級超市。大埤市場 根據資料是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興建,後來在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有整修。倒是對面那間七彩超級超市,查了一下營業登記,比市場建築還要早了五年,應該也是伴隨著大埤人從小到大的記憶。
離開大埤市區,到新街來參訪大埤的另外一座文化資產「三山國王廟」。前面在講賜福宮時有提到,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那場大地震後,迎請了新街三山國王的分身至賜福宮安座。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信仰是常見的說法,但這個見解也不斷被人類學家、民俗學家亂戰,像在台灣很多地方,例如九如、大埤,雖有三山國王廟,卻不見客家人。
有學者追回去中國探討客家族群,有學者認為三山國王起源於古越人的山神崇拜,後來才傳給客家與福佬族群。若看廣東省,它其實也是多族群混雜的地方,而在這些地方可以發現潮州人、客家人、越人都會奉祀三山國王。不過能確定的是,在漢人移墾台灣期間,三山國王信仰有「客家化」的趨勢。邱彥貴寫了一篇文章指出,新街三山國王廟建構了雲嘉八個鄉鎮內五十三庄的客家信仰體系。
而這個信仰組織是雲嘉地區客家人開墾過程的共同信仰中心,也證明在這個地區有大規模的福佬客。而這間三山國王廟的歷史,根據記載是廣東人張忠義來台後,將三山國王奉祀於自家中。但當時稱為太和街的新街有瘟疫,便向三山國王祈求,結果不少人就此好轉,因而在三山國王明示要在原本祀奉「百姓公」的地方建廟,後百姓公也決定禮讓。
嘉慶十四年(1809年)張姓兩兄弟召集53庄善男信女,從廣東陸豐縣雕在三山國王金身,並興建大廟。昭和六年(1931年)廟宇又重建,在廟後興建百姓公廟,而有「到太和街祈求禮拜三山國王,並應順道前去廟的後方禮拜百姓公」的規則。三山國王廟的交趾陶、石牆、木樑等都頗精彩,最有價值的文物莫過於嘉慶時期的「熙朝柱石」匾,以及乾隆、光緒年間添置的石香爐及石獅子。
離開三山國王廟,我們到大德村去看一座有著神秘木乃伊的廟宇「北極殿」。光緒十八年(1892年)張文修先生發起建立庄頭的廟宇,主祀玄天上帝和柯象佛像,廟名為玄天上帝廟。有看到一篇論文指出,新街在某次漳泉械鬥後就沒落,也因街庄沒落,附近庄民便將其信仰寄託與神明性格與三山國王相近的玄天上帝,而這間玄天上帝廟也成為庄頭廟。
也難怪三山國王廟這麼精緻、重要的廟,會在一個聚落看起來不大,房舍也較為零散的地方,原來是有這麼一個信仰遷移,造成村莊遷移的故事。除了玄天上帝之外,北極殿也供奉了「柯象」先生,柯象的神尊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木乃伊。關於柯象肉身化為木乃伊,大概是在光緒年間,傳說有很多版本,也可說是鄉野奇譚,唯一確定的是柯象被神聖化為地方重要的信仰。
雖然在清代木乃伊成為神尊,被地方民眾供奉為神,但柯象也被捲入了日本殖民初期的抗爭事件「土庫事件」,其神尊被皇朝利用作為其所號召的宗教集團「南天宮」彰顯神力的工具,藉以對抗殖民政府,鞏固自己在庄內的權力。就此柯象被轉移至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參考室 ,被當作土庫事件的物證,也是首例日本司法裁判史上木乃伊當作證據的案子。
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柯象神尊才正式移轉至台博館進行研究與展出,後來又被堆放至博物館倉庫。直到台師大與台博館合作於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所開設與文化資產的課程,才讓蘆竹後庄的村名知道柯象神尊還在,也捲動地方一股要求柯象回家以及所有權歸還地方的聲量。不過礙於博物館對文物保存的考量,目前仍以「借展」至北極殿的方式,讓柯象能短暫回家。有興趣可以下載下面那篇論文,有更多關於文物返還的思辨。
必讀文獻:
李金賢,《衝突與共作 ─博物館「木乃伊柯象」的返鄉與展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