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小朋友沒有主見

作者: transiency (transiency)   2021-02-11 16:20:01
※ 引述《s05550112 (透明獨角獸)》之銘言:
我幼稚園時,把拔看到路邊有玩具,
想讓我自己挑,我也做不到。
我說隨便,然後就我姊先挑。
最後就我姐挑哪個,我也跟著換挑哪個,
但我姐討厭我跟她挑一樣,
最後我爸為難,我姐生氣,我不知所措。
幾十年後,我來假裝她跟當年的我一樣。
說說當年的我為何看起來沒有主見。
: 表妹現在幼稚園大班
: 她哥哥大她一歲
: 兩個人完全是相反的個性
: 哥哥有主見也滿活潑大方
: 妹妹不敢說話也很內向,這我覺得還好,就每個人個性問題,但主要就是她很沒有主見
: 例如問她想吃什麼,她就不敢說話
一個沒有主見的可能性是「外部因素太複雜」。
譬如對環境敏感的小孩,
比起想要什麼具體事物,
更想要的是「外界和諧」。
你以為開出選項AB二選一已經很簡單,
怎麼可能這樣都做不到。
但想要達成外界和諧,會涉及到很多複雜的因素。
譬如我會擔心的是AB價格可能不一樣,
對媽媽負擔不同,我不知道哪個便宜,
甚至會不會完全不花錢會更恰當。
即使我媽主動問我要不要買,
我也會擔心是否不買比較好。
長大才懂20元改變不了大人的世界,
但小時候只覺得大人為錢煩惱或吵架,
所以只要我盡量少花就可以減少一點衝突。
又或者不是擔心錢的問題而難以決定要不要買,
而是譬如AB帶來的後續麻煩哪個比較低?
譬如不同食用過程會佔用大家時間,
或者後續垃圾處理麻煩度讓家人不開心的可能性,
或者玩具使用、收納和保管帶來的麻煩度不同。
上述任何一項都可能會破壞「外界和諧」。
所謂的外界不和諧,在敏感人的感受是
即使只是一句“怎麼滴到了”(弄髒環境給別人帶來困擾),
“等一下要去哪?(發話人只是在規劃接下來的行程)”
(聽話的敏感人感覺自己耽誤大家時間(...
這些都會參雜進敏感人的判斷裡。
為了避開這一切難以預期但有可能的不和諧與複雜度,
會因為不知道選一個風險最低,
或想乾脆, 但怕都不選也會讓家人不開心
(不然為什麼自己說不知道時, 家人還是"逼"自己得選?),
所以就變得支支吾吾。
即使是早晚得吃飯這種選擇,也會到不得已時才選。
小朋友無法理解:這遲早躲不掉啊!只會覺得能躲一時是一時。
: 後來給她兩個選項,她也都先看向哥哥,哥哥選了她就跟著哥哥選
早晚會有主見,不用擔心。
其實就是崇拜哥哥,或有從眾需求的心理。
也或者說,因為前段敘述那樣,
敏感人考量太多,被選擇的複雜性壓垮,
乾脆別人怎麼做就這做。
既然連哥哥不在都無法選,
可能被選擇的複雜性壓垮多一點。
: 想去哪裡、要不要喝、要不要吃、要不要睡午覺這些比較基本生理需求的事情她都沒有
: 主見,更不要說帶她出去買衣服,讓她選自己喜歡的這種事情了
你點出一個重點:
先不要給她太複雜的選擇,
從比較簡單的選擇開始。
因為敏感人還有「非常複雜的內部因素」:
我到高中畢旅第一次可以自己挑自己衣服,
那時我也不知道該怎麼選....
後來逛了整個晚上整個夜市買了一套衣服,
說來也不算喜歡,只能說是可以接受。
喜歡顏色、喜歡前面看起來的款式;
不喜歡材質、不喜歡後面看起來的款式。
但因為再不買畢旅就要穿制服或皺巴巴的衣服了 Orz
只好在耗時整晚之後「將就」了一套衣服。
我高中時都只能這樣勉強選衣服了,
我幼稚園時怎麼可能有足夠的
語言表達跟認知能力說出:
我喜歡「顏色」,但我不喜歡「材質」;
我喜歡前面「剪裁」(裙子模樣),
但不喜歡背面的「設計」(褲子的模樣)。
如果幼稚園時問我,
我大概只能在這麼多複雜的模糊感受中說出:
我不知道。
如果你再繼續逼我說,
因為超過我理解與表達能力所及,
一直做不到家人期待的情感挫折,
加上思考上的腦力負荷爆錶,
我就會哭了.
然後家人就會說: 買衣服給你也要哭? 問你意見也要哭?
我就會更委屈 Q_Q
現在能清楚說出這些表達,
也是因為我看了一些別人對衣服的評論,
使用了「顏色、材質、剪裁款式」...用詞才學會的。
但幼稚園時,沒有人跟我說這些詞彙啊...
就算我媽會買衣服給我,她也只會說:
這件很好看(抽象)、很可愛(抽象)、
尺寸剛好(具體)、很便宜(相對具體)。
因為問我意見,
我會覺得好看但不喜歡、可愛但不喜歡,
(好看可愛是東西本身客觀上OK,但喜歡是主觀上不OK)。
然而「喜歡」又是一個複雜的詞;
因為就像那見畢旅時挑的衣服,
我既喜歡也不喜歡啊...
到現在買衣服仍舊不是我的樂趣,
而是讀書一樣困難的事情。
首先難的是,我要“感覺喜歡”。
等在逛完一整條街幾十間店後,
我可能有機會喜歡1件衣服。
運氣好時3-4件,運氣差時0件。
喜歡後,要猶豫“是否適合自己”。
即使別人或自己客觀上覺得好看,
但跟自己散發的氛圍差太多也會不自在。
喜歡又適合後,
是不知道怎麼搭衣服的困擾。
如果現有衣服至少有兩種搭法可變換,
那就進入考慮價格與CP值,
還有是否有能穿的場合這些問題。
如果現成衣服無法搭要另外買,
甚至我不知道怎麼搭這個單品,
我就會直接跳投降不買了。
感覺喜歡→考慮合適→考慮其他務實因素。
這整個流程下來,可能我一個下午逛街,
腦袋轉不完的無解困擾,我已經累了,
但最後戰利品0。
敏感人的腦袋運轉的內容太多,
所以也很容易精神疲乏。
但因為空轉後無可見成效,
所以會放棄很多事情,
省得又空轉累死自己。
要讓她練習決策,還是從簡單的來。
: 比較嚴重的是,問她要不要吃飯、糖果餅乾,她都不敢說,然後最後都邊吃邊哭(是真的每
邊吃邊哭,是因為勉強自己吃才哭嗎?
哪種勉強?吃不下硬吃,還是不愛吃硬吃?
要不要吃飯的問題其實很奇怪。
三餐是一定要吃的,不是嗎?
至少對小孩,多數教養會有這樣的規範。
連三餐都可以選擇不吃,
這樣超過心理成熟度的過大自由,
心理學上發現,反而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焦慮。
另外心理實驗也發現,
架上同類商品3-5項最剛好,
如果有13-15個類似商品,
顧客的購買率反而下降,因為決策困難。
給妹妹的選擇,不要是“吃不吃飯”。
而是固定三餐時間,只有一定要吃的選項,
但她可以自己決定整餐只吃一口飯,還是吃到兩碗飯;
她可以自己決定哪一盤菜要夾多少。
(容許不太過份的挑食)
有的父母會規定至少都要嚐一口。
這個勉強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強迫高敏感小孩每種都試一點,
(她看起來是偏乖的高敏感,所以不會為了抵抗一口就發動戰爭XD)
她有了至少一次的嚐試基礎後,才有辦法再做好惡判斷。
如果不餓就少吃,餓就多吃,這個不去管。
想要吃的菜自己夾,如果只敢吃面前的菜也由她。
頂多就是每次放在她面前的菜色都不同,
等她有愛吃的菜但又放比較遠時,
她就可以考慮要不要放膽去夾。
(沒錯,連這都需要膽子啊~~~敏感人Orz)
(所以要求她每種至少吃一口,也可以讓她練膽子去夾遠的食物)
餐間避免能止飢份量的零食,
在穩定的用餐結構下,
她會慢慢知道,想吃就要趁現在。
以及如果不想吃要承擔的是什麼?
如果用餐時間不穩定,
一個要不要吃的問題也可以很複雜:
我這餐不吃,下餐在何時?
光是不知道下餐的時間跟類型,
就可以讓決策變困難,
因為另一個選項是未知數。
小小孩是要如何在未知中做選擇?
零食,直接給她一個少量的試吃品,
至於她何時要吃試吃品是她的事。
讓她知道想要更多可以拿到什麼程度,
想要自己拿,不拿就沒有。
如果總是忍不住多塞給她,
她就會繼續被動等別人幫她決定。
: 我們問她事情的時候也沒有特別凶她,就是跟平常說話一樣,甚至會因為她的個性而特
: 別溫柔
: 但她就是不敢說話
: 她跟哥哥從小是給我媽媽帶的,兩個人的教育方式跟環境都差不多
: 有在想是不是因為哥哥太有主見才導致她不敢表達
: 所以也會特別先詢問她、或是挑哥哥不在的時候問她事情
: 但依然完全沒有效果......
可以Google“高敏感”
她的腦子裏的思緒比你可以想像的複雜,
但思慮的範圍又複雜到超過她現在
語言表達能力、認知能力、或自我覺察度
可以說清楚的範圍,
所以她無法自我解釋。
: 雖然不是我的小孩,但也算是從出生就開始照顧的(我大她18歲),所以想問問看有沒
: 有什麼讓妹妹可以願意表達的方法?至少在基本生理需求上可以正常的表達......
1. 穩定的框架:
讓她用經驗法則知道,
她如果現在不選當下的東西(正餐),
等到下次可以選的時間是多久,有什麼。
請不要「只是」跟她說下一餐是六小時後,
我幼稚園時還沒有不懂何謂六小時。
或至少我不懂所謂的六小時中,
我對食物的渴求度會有怎樣的變化。
要讓她很明確地去感覺到,
每次餐與餐間的距離就是一樣久,
那上次的決策如果讓自己後悔了,
那次決策時就有辦法調整。
(如果框架不穩定,她就無從依循,無法修正決策。)
也不要一下是家常菜,忽然下餐餐廳大餐。
因為我會不確定放棄眼前家常菜,
能否等到下餐餐廳大餐。
如果有大餐,最好有規則可循,
譬如每個週日晚餐固定。
2. 有限的選擇+明確的選擇內容+緩衝時間:
不要問我要不要吃零食,
尤其是我根本沒嚐過口味的零食,
我不知道怎麼在不知道中選擇,
我那時也不懂得策略,所以直接幫我策略。
直接給我一個試吃品說是給我的,
告訴我,如果我想要,我可以現在吃,
又或者我可以等之後想吃再吃,
總之我不需要馬上吃。
等我吃過以後,我才會知道想不想要。
換言之,新品時,只給我自己選何時吃
(其實就意味著我不吃也行,
零食通常有效期限都很長),
而不要問我要不要吃。
因為敏感人對於新品的嘗試也需要時間做準備。
當下要我決定,我會說不要,或說不出來。
因為我也不是不要,而是只是現在不要。
因為我需要跟新東西培養某種熟悉感,
才能開始不排斥的嘗試。
你問我要不要?
以我現在的心智能力來表達就是:
我想跟物品培養有點熟悉度跟接納度後,
才能感覺到自己想不想要,
才有辦法決定我要不要。
但幼年的我哪說的清?
上述的感受還是我長大諮商後,
對自己的複雜心理覺察變敏銳才說的出來。
好啦!我現在自己說得清了,
但我也不可能真的用上述的方法跟朋友說;
覺得朋友會覺得我有病嗎。
所以像分我吃零食時,我通常是說:
(1) 我等一下再吃 (先跟新事物培養一點熟悉度)
(2) 等一下後是, 我吃一口就好 (漸進接受新事物)
很偶爾才有
(3) 我要更多 (試過後真的很喜歡)
通常我對新事物的接納是需要磨合的,
幾個有助於磨合的因素:
(1) 心理準備時間
(2) 自己多摸幾次, 增加自己與新事物的交流 (實質的用手觸碰, 不只是看)
→所以有些商家會勸誘你拿商品、試吃、試穿.
這有助於(敏感)人對新事物的接納度
(3) 自己心理情感上親近的人接觸新事物
→同一個零食, 好友愛吃, 我從看到食物到試吃第一口的時間就會縮短.
3. 暫時避免給予複雜的選擇
在整家店裡挑自己喜歡的衣服,就是複雜選擇。
如果她做得到,當然可以,
但如果做不到,不要勉強她思考。
即使是現在,
我也只是逛第一輪先挑喜歡的,
第二輪再從喜歡中思考要不要買。
但如果按照我們問小孩購衣選擇的模式,
通常是拿起一兩件衣服,
問喜不喜歡就等於買不買...
這種問法,我現在照樣腦袋打結。
對非敏感人來說,
喜歡與否是簡單的二選一是非題。
但對我來說,不喜歡很好回答,
但喜歡很難回答。
如前面說過,喜歡是一個複雜的東西;
我可能既喜歡又不喜歡。
但喜歡以後,我對它的接納度又是一個問題。
一樣前面說過,影響接納度速率的因素很多。
有時我要重複摸兩三次,試穿兩三次,
再回家想兩三天,
經歷這樣反覆跟新物件身心情感交集的過程,
我才能說出:
對,我喜歡它並且能夠接納它成為我的一部分。
然後才進入搭配跟場合跟價格等考量
作者: sirloin (Sir. Loin)   2021-02-11 17:31:00
嗚嗚太精闢
作者: Muratlo (宗藝)   2021-02-11 17:40:00
精闢
作者: vaniakure (栗子一顆)   2021-02-11 17:53:00
好文推一下,自己也算是高敏感的人,我媽說我小時候超難搞
作者: c93203wj4 (海膽兒)   2021-02-11 19:58:00
推詳細!有些狀況又符合小時候的我,現在已經可以比較接受自己了
作者: s05550112 (annie)   2021-02-11 21:35:00
謝謝你的回答!我會試著更換位思考,多給妹妹時間和空間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