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憂鬱症,有人有類似情況嗎?

作者: transiency (transiency)   2020-11-28 20:38:06
※ 引述《hohoyaya78 (王小望)》之銘言:
: 第一次在女版發文,
: 覺得有疑問的事還有很多,
: 原po問的問題我也很想知道。
: 從小因為跟母親相處不佳,被建議去看諮商(跟母親一起各別跟諮商師談那種)。印象不
: 深,但只記得看完諮商後跟母親的相處有明顯改善。
這裡說第一次諮商的經驗是有明顯改善。
: 長大後家裡環境發生巨變,覺得真的快撐不住了,開始自己去找精神科。一開始借助藥物
家裡遽變的身心狀況是心理多過生理影響,
精神科藥物只是救急,只能治標不治本。
本來就應該加看諮商才是正解。
然後,你的長大後是指多大?
如果高中,其實也還只是小孩子。
即使成年後,除非你已經經濟獨立了,
甚至是情感也另有依歸寄託,
不然家裡的遽變也會造成你安全感上的衝擊。
安全感不足會嚴重影響心理韌性。
: 、安眠藥,並沒有明顯改善;之後醫生建議我要去看諮商。
: 諮商價格起初讓我怯步,也真的懷疑從小就有接觸的我真的能有什麼改善嗎?
現在卻說懷疑諮商能有幫助嗎?
好矛盾。
: 但從2019年3月諮商到現在,再搭配藥物。以前從來無法想像可以好好入睡、可以不用凌
: 晨開始抱著馬桶吐直到將胃裡的東西盡可能吐出來、每天睡眠不到三、四個小時然後起床
: 去上班、每天都在花費大量金錢買食物,就為了把食物塞到胃裡然後等全家人入睡去廁所
: 清理胃...等。
: 我知道我在醫生跟諮商師的幫助下終於暫時脫離這些輪迴(雖然一週還是有幾次失控)伴
: 隨著睡眠跟以前相較起來好非常多,想死這個念頭還是偶爾充斥在腦袋裡。
: 隨著睡眠跟以前相較起來好非常多,想死這個念頭還是偶爾充斥在腦袋裡。
: 昨天又去看了諮商,諮商師人真的很好,很溫柔,但很常在跟我聊小時候,是否有被家人
: 忽略、家人對我的影響等。
: 但離開會談,我發現我有點抗拒這些聽起來在指責我家人教育失敗?
心理韌性本來就跟教養方式有關。
前面才說本來親子相處氣氛糟到被建議諮商,
那顯然最初的教養方式顯然不適合你的個性。
其實諮商時討論這些的目的不是在追究父母,
而是要當事人釐清自己內心脆弱點是源自哪個童年創傷。
找到創傷源頭,修正兒時的錯誤理解與信念,
可以改善當事人的心理韌性。
譬如,小時候被毒打或謾罵,
留下我就是爛人沒價值的印象,
導致未來遇到挫折就心裡把自己再鞭一次。
可能外在實質傷害是20,
你自己加乘的內在傷害卻有50,
搞得同樣挫折,你卻會受挫70,更早崩壞,
諮商找出錯誤信念的情緒源頭,
當你理解到那些毒打或謾罵跟你的價值無關,
而是對方的情緒管理不足或個性特質問題,
然後進入當時的受傷情緒,
喚起壓抑在內在的情緒創傷,
重新撫慰當年受傷的感受,
才能停止外在事件觸發舊傷口。
再講簡單一點,
如果當年你父母在你身上淋上一鍋熱油,
諮商是讓你想起這鍋熱油帶來的疼痛,
然後才能把只有表面結痂但沒有痊癒的傷
重新治療,讓它連真皮組織都修復。
其實沒人想檢討你父母當年為何淋熱油,
反正不是EQ用完失控,就是一時笨拙失手,
又或者比較極端的是人格偏差。
反正討論熱油的目的是要喚起情緒,
心裡的傷痛要先喚醒才有辦法治療,
不是用腦袋理解就行的。
現在有研究發現,情緒其實會累積在體內,
負面情緒的累積會變成身心症。
而唯一釋放這些情緒的方式就是
真正的去經驗它並且接納它。
諮商的過程就是在喚醒壓抑的負面情緒,
讓它被你經驗,並且透過適當的諮商師回應,
使你有情緒被接納的感覺,而得以釋放掉,
: 我深深覺得沒有人是天生就是好爸爸好媽媽、每個人都有第一次、每個人都是在錯誤中學
: 習、每個人都是第一次有兩個孩子,尤其姐姐天生氣喘、眼睛度數深,父母擔心不是是非
: 常非常正常的嗎?
他們的反應很正常是一回事。
身為小孩的一方會得到負面影響是另一回事。
你對正常的解讀是很體諒對方的理解,
但是人體在情緒的經驗上是本能以自己為中心的。
就像天氣有陰晴,颳風下雨烈日都正常。
但人體還是需要舒適的環境才不會生病。
: 現在我都長那麼大了,以往這些事我都完全可以拿出來笑著說(ex:你們以前都忽略我、
: 還忘記我生日..等)我相信我已經是非常幸福的人了,現在跟父母的感情超級好,母親個
: 性也改了非常多,我到底還在搞什麼?
你父母願意因為教養衝突去諮商,
諮商後也有明顯改善,
可見他們是還不錯的父母。
但是曾經,他們失手拿了一把刀捅進你的心,
即使是沒有惡意,甚至是完全的無意,
也不會改變傷口淌血的事實。
如果沒有惡意或道歉與誠心,
就可以讓傷口痊癒的話,
那摔車應該不會受傷,
畢竟柏油路上的碎石也沒有惡意。
諮商的目的不是在檢討別人,
而是在學習憐惜生而為人有感受的自己。
: 想到以前我姐姐跟我說過
: 那是因為你過得太好,生活無憂
: 才有辦法在這裡想這些有的沒的
你姐姐會這樣講,
那顯然你們的家庭教育裡嚴重缺失了情感面。
在父母輩這似乎滿普遍的。
但普遍不代表正確。
就像身體醫療的先進技術也只是近代的事。
人體的心理照顧需求的觀念普及又更晚了。
要說現在也還不普及都不為過。
沒有先進醫療技術的古代也能過,
但是無病無痛可能很遙遠。
沒有好的情感照顧的人生也能過,
但是幸福快樂也很遙遠。
: 又想到有一部TED影片
: 「為何我們都需要情緒急救」
: 我不懂,我擁有非常好的父母親,周遭也有好多能包容我的朋友,還很幸運的找到我的精
: 神科醫生跟諮商師。
你有不壞的父母。
但如果你真的去認識
一個人類(幼兒最明顯)的內心有多麼複雜,
需要多少身心跟情感關注撫慰與支持,
而且還很難同一套施展在不同人身上都通,
你就會了解到“非常好”跟樂透中獎一樣少見的。
: 如果是其他人呢,如果不是我自己太脆弱、太玻璃、抗壓性太差,那我父母難道就要莫名
: 背上因為你們的教養不對所以才讓你們的孩子變這樣?
你可以把個人氣質的對應也考量進去。
有人氣質急躁,有人氣質溫吞。
有人氣質外向奔放,有人氣質內向纖細。
有人少根筋無惡意,有人敏銳善感。
每種個性氣質都有它的優缺點,
但父母氣質如果是前者,小孩氣質是後者,
小孩的需求很容易不在父母理解範圍內,
也就是長期處在身心情感被忽視的狀態。
如果父母氣質敏感,小孩卻奔放,
要是父母又身兼強勢性格,
小孩的言行可能就被過度曲解成惡意,
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
如果你一直困在“我生病一定要找戰犯”,
然後戰犯如果不是“沒用的我”,
就是“在譴責父母”,
於是繼續用“是我自己沒用”來傷害自己的話,
不妨考慮一下“適配性”這個視角吧?
他們的教養是一種軟體,
你的天性特質是硬體。
灌錯軟體,執行錯誤指令,導致系統混亂。
你現在的任務就是認識自己的硬體,
然後找到對自己身心健康有益的軟體。
: 不好意思文長,而且打到後來可能偏離原po的主題(都在講自己的事)總之謝謝有看完的
: 人!
:
作者: darkseer   2020-11-28 20:42:00
第一句那個..你漏讀了「起初」?我的中文閱讀理解跟你不一樣XD不過你說的有道理啦沒有啦,你的解讀確實是比較精確,我只是覺得原po有他的道理~
作者: rukawa514 (轉一轉舔一舔放到嘴巴裡)   2020-11-29 04:25:00
你好認真回,棒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