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奇文共賞

作者: mindforever (恆心)   2015-01-29 16:46:07
第一次回文。
原文恕刪
>Bo大您文章開頭先這樣說
「先不說邏輯了,
你聽過安麗...啊不是
你聽過自閉症嗎?」
>然後開始針對以「亞斯伯格症在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前提之下進行論述、分析,以及您
所謂的「心理衛教」
「自閉是腦部功能異常引起的一種發展障礙,
很多人以為:自閉就是不說話、一個人靜靜的,
但其實有一些自閉症的患者(尤其*亞斯),他們有很好的語言和認知能力。
*亞斯:亞斯伯格症,
新版的診斷手冊(DSM5)已經將其納入 自閉症譜系障礙
相關新聞最近比較紅的 應該就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家了吧XD
而亞斯的其中一個症狀,就是難以理解語言或文字上隱含的用意
例如家裡養的貓 在沙發上大便,
我說:牠送給我們一個大禮物~~~
意思是反諷的,一般小孩知道這並不是真的有禮物
但亞斯可能會開心的問是什麼禮物這樣
看到你們的對話的時候,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個。」
也許因為柯P效應,許多人對於情緒障礙、溝通困難的第一個想法也就是亞斯伯格症。
但是,bo大我從與您的交流當中,並沒有看到您對於原原PO的訊息內容中,有其他的可能性探
討。
包括心理疾患診斷在內,無論任何事情,在開始時若僅依單一可能成因追討,便可能造成
處遇方向上,根本的謬誤。
而這正是「肯證偏誤」概念提出所想要避免,人的非理性思考傾向。
我的意思不是:「否定該男為亞斯柏格症的可能性」
而是對於bo大:「僅考慮該男為亞斯柏格症的可能性」提出質疑。
『唉......
就是怕有人以為是下診斷 所以文中一直說是「可能」啊...』
我提出了幾次這樣的質疑,而bo大您仍不斷地強調,自己僅是提出「可能」。
看不懂我說的就算了,還語帶譏諷地反扣帽(攤手),何必呢?
「mi網友您學富五車,真的好厲害,
但以上您一直曲解我說的話
會讓我覺得很困擾的阿...
(我明明一直說是提出可能阿...到底是誰肯證偏誤XD)」
我並不覺得我知識多淵博,僅就您的「衛教」字眼相當感冒。
心理衛教的主體並不是知識擁有者,而是「接受者」,也就是社會大眾。
如何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接納不同的精神疾患,達成漸進「去病理化」的相互理解,不
是就是心理衛教的目的嗎?
也是您所舉DSM-5改版中,闡述的理念。
「當然也有可能是我過於腦補(有些部分確實有點過度解讀),
對方就是一個天生白目,
那請大家就當作是參加了一場衛教宣導吧~
畢竟還是實際一起相處過的原PO朋友才了解對方的狀況
只是想提供另一種可能性來思考。
然後趁機偷塞衛教這樣XDDD」
的確過於腦補、過度解讀呀,通篇都在逐張圖片的以亞斯伯格症在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前
提之下進行分析。
情緒障礙、溝通困難的可能心理成因這麼多,為什麼只拿「自閉症譜系障礙中的亞斯伯格
症」來分析啊???
你如何判斷這是個適合做「心理衛教」的好時機?看到此篇文章的社會大眾準備好了?
會不會對亞斯又更加汙名化?
例如您提到:
「有可能他從小就是一個白目小亞斯,
就是這麼好運沒發生什麼大事、也因此沒有機會接受相關鑑定」
您如何確定在這個討論脈絡下進行心理衛教,使用「白目」的字眼能夠達到「心理衛教
」所強調的目的?
或者,您根本醉翁之意不在酒?
另外,心理衛教需要用偷塞的嗎?光明正大的從頭到尾敘述亞斯伯格症的特徵成因不行
?還要把亞斯伯格症的癥狀、特質套到該男的逐字逐句上。最後才說「阿,沒有,這都是
可能而已。」
心理衛教還可以這樣搬弄是非
您又說:
『「標籤」的重點一直不是標籤名稱本身,
而是自己還有週遭的人「對這個標籤的想法、賦與的意義」!
最近看到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我的過動人生》作者吳沁婕,
ADD症狀讓她求學跌跌撞撞,但她找到自己的熱情、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這麼做就像,把該男挖洞埋進去,再來聳肩說:他可以自己爬出來啊!或者大家要把他
救起來嘛?
鄉民已經對該男無好印象了,還硬用亞斯伯格症的特徵套上該男,不就是在做亞斯伯格症
此標籤的社會意義連結嗎?
跟你舉的例子有何關係??
「積極的去探索、了解,給自己和對方多一點時間,而不是馬上否定,
這是我想強調的。」
在您的文章脈絡下,最後這段話相當沒有說服力。
小結:很抱歉,我並不認為自己學富五車,請bo大千萬別這麼抬舉我,只是覺得心理衛教
需要具備相關的心理病理學知識,以及適當評估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患的認識、觀感等等

對我來說,才是夠格的心理衛教者。
因為這些社會觀感、知識,都是會影響這些比較特殊的夥伴們,一輩子的生命。
諸如:他們如何認識自己、與自己的特別處相處、創造自我認同、被同儕和社會接受理解
,如何在社會中討生活、調節社會偏見的眼光。
各種心理疾患、情緒障礙等等,
例如憂鬱症、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等等都是一樣。
例如,若是原原po該男,因為bo大所謂「衛教」的影響之下,而被他的社群更加孤立疏離
了呢?
這是心理衛教者需要擔負起的重責大任,決不是以輕蔑的態度就能夠驟下定論的。
《我的名字叫可汗》給我很大的啟示。
撇開宗教、政治不談。
我特別喜歡母親對於可汗的無條件、接納的愛。
若是我們的親朋好友、甚至孩子是「星星的孩子」、「亞斯伯格症」
我們要如何與之相處、照顧呢?
並不是要所有人一視同仁的這般「兼愛」。
而是,能不能夠,多給出一點關懷呢?
若是對這些特殊的癥狀,有較正確、無批判的認識,社會很容易落入因無知造成偏見,而
恐懼、攻擊、疏離、孤立這些比較特殊的人。
正是因為人們對無知的事物會恐懼,會各種意義連結,所以傳播衛教知識時更要謹慎小心

以原原po該男的例子闡述亞斯伯格症,請問對亞斯的觀感會提升多少呢?或者該問,會提
升嗎?
最後,想再次引用bo大的這段話:
「積極的去探索、了解,給自己和對方多一點時間,而不是馬上否定,
這是我想強調的。」
因為對世界無知,所以我們保持謙卑。
我們,都給彼此多一點時間。
謝謝大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