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elldog (媽寶地狗)
2025-03-31 23:38:08前言
荷蘭人的海圖是由《海岸描述》、《航行指引》和《航海圖》三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
的航海資料體系,彼此互補;當荷蘭人碰上陸地時,會開始描繪地形,畫出海岸線;早在
1622年,科內利斯·雷耶爾松就派出人員對大員、高雄、小琉球附近進行勘測;1633年,
臺灣總督漢斯·普特曼斯(Hans Putmans)整合並編纂成一份報告,標題為:《臺灣西岸
、中國沿岸及澎湖的描述,包括其河流、水灣、深水區、淺礁、航線、緯度與河口,皆由
尊敬的總督漢斯·普特曼斯委派之經驗豐富的航海家所勘測與發現》;該報告篇幅約
13,500 字,共 17 張紙葉,其內容涵蓋了前述大部分的航海調查結果。
荷蘭人傳統上使用「海岸輪廓繪圖法」(coast profiles)來描繪海圖,利用山形與地貌
特徵來協助領航員駛入良好錨地,以山峰的輪廓作為標誌,被畫入航海圖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可以用大員港口附近的海圖當例子:
https://pic1.zhimg.com/80/v2-0fa0cea9f23d8e6df1b0536247038c0a_720w.webp
大員港附近的山峰
https://pic2.zhimg.com/80/v2-82eee81d102b09cb4895802b80383ffb_720w.webp
Peakinder應用程式對卑南山、大母母山的繪圖
我們用Peakinder應用程式,去比對荷蘭人畫出的海圖,我們可以知道H 標記的「矩形山
」對應於卑南山的南峰,位於北緯 23';C標記的「Peak Mountain」對應的是大母母
山,方位角為 108A;從Peakinder 觀測點來看,大母母山的山峰位於東南偏東(ESE
,106.88118.12^,與航行指引中的描述相符。
這些地標也有助於海員知道自己位於何方,與何時應該轉向;以下的例子可以作為參考;
「沿著礁石航行時,我們將黑色沙丘(標記為 D)保持在東偏北(EbyN)的一側,然後轉
向東南偏東(ESE)方向,駛向港口;在礁石的南南西(SSW)一側,有一處沙洲,在低潮
時水深不足15 英尺。
商館(標記為 G)位於沙洲的東側;沿著沙洲航行時,我們需保持堡壘在東南偏東(ESE
)的一側,並從礁石與沙洲之間的中間水道通過,保持航向,直至抵達港口;如果在港口
外拋錨,應將商館保持在東側(E),切勿進一步駛入水深少於5至6噚(1噚=1.8公尺)的
淺水區;礁石附近是最深的水域,但不建議駛入深度少於5至6噚的區域。」
https://pic3.zhimg.com/80/v2-aa251fc5c9d02a16abbb3ceb2dd05780_720w.webp
大員灣附近的海圖
在這張海圖上,除了航線沿途的地貌特徵以外,水深也被詳細記錄標示:「南部的沙洲延
伸得很遠。因此,如果我們拋測鉛錘測量水深,就能知道我們是朝向港口還是離開港口,
直到航行超出沙洲的範圍。
當我們駛離港口時,從錨地出發,與礁石保持一門哥特林炮(goteling,一種小型的鑄鐵
炮 ,射程估計約2公里)的射程距離,朝礁石方向前進,水深依次為 3、4、5、6 噚(
fathoms);接著水深增加至 10、11、12、13 噚,這段區域延伸約半個荷蘭海里(
Dutch mile,一荷蘭海里約7.4公里)。
隨後,水深逐漸減少至 9、8、7 噚,這段距離約為一門哥特林炮的射程,再往前,水深
達 20 噚,此時便已完全脫離沙洲區域,可自由航行。」
當VOC於1634年建立熱蘭遮城以後,熱城很快地就取代了海岸線,變成顯目的導航地標;
其一是該目標明顯,從8~9英里外就能看到它,其二是海岸線會變,人造目標可能不變;
熱蘭遮城作為導航地標一直發揮作用直到19世紀中葉。
以下,我們來看荷蘭人是如何從中國航行到台灣的。
★冬天時自九龍江口航行至澎湖的航海指引
你必須密切注意,以利用洋流並隨其推進;善加利用它。於下午或傍晚前,順著退潮行駛
,航向設定為東南(SE),配合此地(台灣)通常會有的微風;在風平浪靜的情況下,羅
盤航向不應偏離東南偏東(ESE)以北。
你應特別留意向北的強勁洋流,並善加利用以駛向外海,當潮水再次上漲、且無風可使用
上帆時,最好等到再次退潮時再繼續前行。
當你位於烈嶼的西南岸時,可找到一處良好的停泊處,水深自 22 至 35 噚不等,海底為
黑沙;當西嶼出現時,其頂部看起來平坦且延伸甚長,表面則較為崎嶇,你應向其南方航
行,前往南端的彎鉤處。
在該彎鉤處,常會遭遇激烈水流,看似下方滿布暗礁,但實際上僅為湍急的水流而已。靠
近鉤處水深約為5至7噚,往內則為20、25或甚至30噚不等,海床時而混濁,時而清晰。
一旦進入後,你可以選擇任何合適的地點下錨,無論是西嶼內側的兩個海灣(會立即顯現
)、廟宇下方的澎湖灣,以便準備航向台灣。
★冬天時自澎湖航行至台灣的航海指引
「可於午夜或稍晚啟航,航向設定為東南偏東(SEbyE)與東南東(ESE),此時常受南流
影響推進;黎明前一至兩小時,可見蘇朗(Soulang)的森林,這是一片沿著低平海岸延
展的長林;同時,在東北或東北偏北方向,可見兩座相連的小丘,稱為『農夫的穀倉』(
Farmer’s Barn)。
水色轉淡表示台灣沿岸接近,自此容易觸礁擱淺,此時應投下測深錘,航向轉為南與東南
,然後沿岸航行,水深為8、9至10尋。依此航線前進,直至遇到北方暗礁。此處有一名為
『鯨骨』的小島,位於最外圍沙洲的一側內部地帶,極易擱淺,因此必須先投測深錘,切
勿靠近礁區,水深僅5或6尋甚至不到7尋者尤應避免,當水深達到10或12尋時,即可朝向
東南方的熱蘭遮城前進。
從此處起,保持上述水深,應航向東南,並逐漸轉為正東,以避開水深僅2至3尋的小沙洲
;當接近礁區時,最接近不可低於5或6尋的水深,通過之後,也不宜低於4或5尋;當澤堡
(Zeeburg,熱勿律非砦,位於北汕尾)位於東北偏東方向,距離約為一發加農砲射程(
cartouw shot)[註]且測得水深4至5尋時,即可在此投錨過冬。」
[註]: cartouw是一種銅鑄與鐵鑄的短管加農砲,cartouw為48磅,半cartouw是24磅。
上述指引詳細說明了如何在對抗東北季風的情況下,自九龍江口起航;此時,洋流與潮汐
的重要性遠高於風向,相比之下,夏季於西南季風季節從中國海岸航行至台灣,其過程要
比上述在冬天航行簡單許多。
★夏天時自九龍江口航行至澎湖的航海指引
你將先沿中國海岸航行5至6荷里(Dutch miles),直至抵達井尾灣,這樣你就能從澎湖
之南航行而過。為此,最好在退潮時出發,於 9 至 10 噚水深間航行,直到抵達前述灣
口,接著等待合適的天氣,再隨潮橫渡台灣海峽。
你的航向應設為東南(SE)或東南偏南(SEbyS),盡可能迎風航行,以保持在澎湖群島
的西側;中國海岸與群島之間的海底為粗沙,水深約為18、19、20 或22 噚;若因洋流偏
離航向,而在東南方 5 至 6 荷里處看到七美島,該處水深應為33或34噚。
應藉著洋流航向該島,沿著七美島北側航行,該島地勢低矮且狹長;其他南方小島皆無可
供南風停泊的良好錨地。應在該處等待退潮,之後再次南行越過所有島嶼,航向設為東南
(SE)或東南偏東(SEbyE)。
通常你會首先看到的一個地標,外觀略似小島;你應直接航向前述彎鉤處,直到出現一座
長而平坦、地勢低矮的山,即稱為「大崗山」;其南北兩端略為凹陷,顯現在你東方。此
時轉向東方,航向該山,直到進入海底淺水區,此時,你將會在東北偏東(ENE)方向看
見熱蘭遮城,它非常高大且顏色潔白;此處水深為9或10噚,海底為良好的沙地,即使在
惡劣天氣下,也能從該錨地出發,航向澎湖。
經與其他航海指引交叉比對,我們得知此處所提及的地標,指的是今日高雄的壽山,下面
是荷蘭沿岸地形描繪圖:
https://pic3.zhimg.com/80/v2-e7bb85efda52e730a289e37878fbd4c4_720w.webp
荷蘭沿岸地形描繪圖中的壽山
https://pic4.zhimg.com/80/v2-3ec94bdf131410e5934f92018d0fcf4b_720w.webp
GIS系統中的壽山
★帶明的航海術
從中國沿岸駛往澎湖的荷蘭船隻,通常需要等待到午夜,趁著退潮航行至臺灣沿岸,以提
高成功橫渡臺灣海峽的機率,而明清也不例外;《指南正法》雖然成書於康熙年(不早於
1685年)間,但其中提到的航海術跟明朝沒啥兩樣;書中提到從澎湖航至大員,其步驟是
如何進行的:
(1)若在退潮(朔望大潮)期間出發,請將航向設為巽(135度 )直接駛向大員灣。
(2)若在半退潮(小潮)期間出發,請將航向設為巽(135度 ),但需在東吉嶼附近準備調
整航向。
(3)當水開始漲潮時,請將航向調整為巽、巳、丙之間(135~165),並繼續航行至大
員灣。
當接近港口時:
(4)若熱蘭遮城出現在寅(60度),應收帆停泊,等待海陸風(sea breeze)將船隻帶入
港口。
(5)若熱蘭遮城出現在甲(75度),則可直接駛向該城,順利進入港口。
(6)若熱蘭遮城出現在卯(90度),切勿收帆,否則船隻將擱淺。
https://pica.zhimg.com/80/v2-2f29fef26787017a1a3ef8190dbbe4bc_720w.webp
[註]
[註]:本圖根據向《順風相送》與《指南正法》兩種海道針經所繪,大致可呈現十六至十
八世紀閩臺海域間較為頻繁的幾條航海路線。
《澎湖紀略》紀載這種航行需要在夜晚進行;所有從廈門駛往臺灣的帆船,必須在澎湖停
靠,它們應先抵達西嶼,並等待退潮;若天氣良好,則利用北極星定位;若無法看到星象
,則依靠羅盤來確定南北軸線,並據此設航向東南(SE)駛向臺灣。
結論
自1640年以後,以上的航線VOC被廢棄,並頒布了新航線;當船隻從巴達維亞前往臺灣時
,領航員應沿著海南島航行,抵達珠江口後,當擔桿島出現在視野中時轉向東方,朝臺灣
西南海岸航行,目標是小琉球或高雄的壽山。
一旦進入臺灣附近海域,水手們就能輕松找到大員灣;這條航線讓荷蘭船隻避開了澎湖群
島周圍複雜的洋流,提高航行安全性。此外,荷蘭人在中國沿岸的活動也被降到最低,因
為船隻最接近中國的點僅位於珠江口外環,與陸地相距超過20公里,完全避開了福建沿海
。
新航線還規定,當船隻從長崎港外的女島出發時,應設航向西南,直到白犬島(媽祖莒光
鄉)進入視線,然後轉向南方,繼續航行至臺灣海岸,此時,水手應該能看到二林沿岸的
高地。
從這一點開始,航行員需要沿著臺灣海岸謹慎航行,前往大員灣;這條新航線讓荷蘭船隻
最接近中國的點僅為白犬島,距離中國大陸約 23 公里。此外,指引明確規定,除非緊急
情況,荷蘭船隻不得駛入九龍江口附近的海域。
因此,在這些新航行指引實施後,荷蘭船隻在中國沿海的活動大幅減少;正如前文所述,
荷蘭的航海勘測通常伴隨軍事或商業行動。由於新航線避免接近中國沿岸的瞭望哨範圍,
對中國沿海水域的航海勘測也隨之減少,採用這些航線的原因之一,是它們被認為比1630
年代建立的舊航線更安全。
參考資料與出處
南溟網 《指南正法》完成年代上限新證
閩臺航海路線圖
《Sailing from the China Coast to the Pescadores and Taiw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Dutch Sailing Patte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