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二戰時北非多國作戰部隊的協調(7)(完)

作者: puremonk (紫羅九音)   2021-05-23 23:48:26
北非戰場前半對同盟軍的心理層面的影響及階段性結論
1941年底的追擊失敗和1942年初的撤退對英軍來說更嚴重的還是士氣方面的影響:奧欽列
克在對倫敦的報告中除了提到進攻的黎波里的計劃胎死腹中外,特別提到「士兵…對他們
的裝備開始失去信心…」;而奧欽列克沒有提到的則似乎更為嚴重:雙方士兵認為軸心軍
的指揮官較為優秀。
戰後解密的第八軍團審查報告明白顯示同盟軍士官兵的看法:他們自認自己和德軍士官兵
一樣優秀(同時顯然自認優於義大利士官兵),但是提到戰爭的指揮方面顯然有諸多無法
明白表示的意見:「…我只能說,如果隆美爾將軍是英國人的話,我們早已將德國佬趕出
利比亞了…」一名士官於1942年2月在被審查的信件中表示;一名軍官在被審查的信件中
提到「沒什麼新鮮事…除了常常聽到同僚說:『真希望隆美爾是我們這邊的…』…」;監
督士氣的委員會則在報告中提到「(1942年)3月(寄回家鄉)的信…有45%需要被『審查
掉』…」。
中東總司令部花許多精神破除軸心軍的「心理戰」:1942年2月時成立了評估提升軍隊士
氣的士氣委員會,並於上半年在報紙裡面提到「軸心軍的宣傳機器試圖用這位將領來將自
卑心理植入我們心中…必須要反擊…」、「毫無疑問隆美爾將軍是位難纏的對手…但是不
要忘了他也沒能攻下多布魯克…」;了解部隊當前氣氛危險性的奧欽列克,也在同一時間
(因為並非正式的命令因此確切的時間點則不是很清楚)用意良善但對改善事態恐怕幫助
有限的寫了一封通令全體北非同盟軍軍官的信:「…當我們的士兵們將我們的朋友隆美爾
看成有魔法或是妖魔之流時,這是相當危險的…我們對他已經提的太多了。雖然毫無疑問
充滿精力且大膽,但他絕對不是超人;就算他是,我們的部隊視其有超能力也是極其不利
的…重要的是我們不能總是用『隆美爾』來談論我們在利比亞的敵人;因此,我們應用『
德國人』、『軸心軍』或『敵軍』來稱呼他們…我希望軍官們能夠強調隆美爾不過是個一
般的德國將領…附註:我並不是嫉妒隆美爾。」。
根據士氣委員會的報告,1942年5月時部隊的士氣回復不少,不止是因為中東總司令部的
努力,新式美國戰車、新式戰防砲以及緊鑼密鼓準備中的攻擊作戰也被視為要素之一;然
而,軸心軍卻先一步攻擊並擊敗第八軍團、攻下多布魯克、追擊深入埃及並閃擊攻下梅爾
沙馬特魯;根據士氣委員會在6月底的報告,在這過程中部隊的士氣可說到達最低點:「
原本高昂的士氣因筋疲力盡加上戰爭的殘酷以及失去的戰友而下滑;原本期望能夠輕易擊
敗敵人的願望因頑強的抵抗而破滅…」;7月時的報告則提到「撤回埃及的結果讓第八軍
團全軍瀰漫著極度的失望情緒,伴隨著疲勞和疲倦…」,第三十軍7月1日的情資報告也特
別提到撤退回後方的部隊表現出的「不慎重的失敗主義態度」;一名軍官在7月2日的報告
中提到「接連不斷的災難導致嚴重卻很難抑止的事態。這種(士氣)破滅的態度:『接下
來又要撤退到哪裡?』很難避免但也非常非常難以逆轉…如果接下來沒能退敵那麼心理層
面至少要負一半責任…」。
雖然7月中時在奧欽列克親自指揮下成功在艾拉敏阻止住軸心軍,但是傷害已經造成:士
氣委員會在7月8到14日的總結報告中提到:「直白的指責毫無疑問的指向指揮高層;很遺
憾的關於敵方將領優於我方的看法極其普遍…弟兄們在信中粗魯的直指『悲慘的無能』、
『可悲』、『令人髮指的無知』和『令人震驚的過份樂觀』;軍官則是較自律但是同等強
烈的在信中提到『隆美爾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以及『如果隆美爾在我們這邊的話,我不認
為世界上有任何軍隊可以阻止我們』…」
自治領軍隊的軍官似乎有類似看法,8月時南非第一師的備忘錄在提到部隊士氣時特別提
到:「(部隊)認為敵軍指揮官和參謀在現在以及未來都會優於我們。弟兄們對於己方的
高階指揮官或是整場戰爭的指導沒有信心…」;士兵或是軍官的日記表現出同樣的傾向:
「一切的裝備都很充足…但是看起來很不幸的我們缺乏好的指揮官…」一個士兵於7月25
日在日記中記載道。
這樣的質疑漸漸蔓延到高階指揮官:第二裝甲旅的旅長於7月時也記載:「弟兄們將會一
如往常的奮戰…但是少了良好的指揮,這些都沒有用;很遺憾的,過去這段時間第八軍團
缺少好的指揮。」
弗雷堡在10月時和其政府的信件中也提到當紐西蘭師於6月25日接到趕往前線的命令時他
的困惑:「我們收到三個命令…(1)前往最前線(2)前往梅爾沙馬特魯以西防守(3)
佔領梅爾沙馬特魯的防禦工事…(上級的)猶豫不決令我困惑…」;第十三(步兵)軍的
軍長高特在7月的報告中提到:「敵軍的成功主要…歸功於一個人。經由他的命令,指揮
官的意圖得以清楚的被理解並執行…我軍並無這樣的情況…要擊敗敵軍,我方需要有同等
級的指揮官:快速下決策和對機動化戰爭的充分理解至關重要…」。根據士氣委員會在7
月第3週的報告,雖然奧欽列克因為成功阻止敵軍而讓部份下屬重拾信心,但是整體士氣
情況仍然嚴峻,除了逼迫他在7月21日發佈針對敵前投降士兵將重新引入死刑的命令外,
還在7月25日發佈關於軍隊紀律的備忘錄:「…軍官不應對一個牽涉廣泛的作戰作批評的
論斷…這種態度不應被容忍,而應該被軍法審判…」
奧欽列克無疑受到極大的壓力:新聞媒體從1942年初便開始對英軍的指揮提出許多質疑,
迫使陸軍大臣於3-4月之間找來各大媒體開會,要求他們減少對將領的批評以免影響部隊
士氣;媒體顯然在這段期間收斂許多且採取對己方將領較友善的態度,泰晤士報的戰地記
者於1942年5月28日報導道:「利比亞前線的寂靜終於被打破…李特奇指揮的第八軍團多
國部隊裝備訓練充足且士氣高昂…」、部隊接受了加強訓練且「學習了整合各式武器和大
規模使用裝甲部隊的訓練」。
然而,樂觀的報導和現實戰況的落差讓報紙漸漸出現擔憂的聲音:泰晤士報的戰地記者於
6月18日刊登第一手的現況,聲稱目前雙方戰車部隊的戰鬥「仍在進行」,但也提到隆美
爾在摧毀加查拉的防線後已經將眼光放到多布魯克上;該報導結尾承認對於隆美爾「在(
加查拉)防線後方擁有和記者一樣的行動自由…及些許的優勢…」感到失望之際也不忘鼓
舞一般讀者的士氣,認為隆美爾「無改變現況的實力…」;每日郵報在6月19日的報導同
樣提到「多布魯克再次被圍…隆美爾計劃發動攻擊」但也強調守軍「安靜的在戰防砲後方
等待著…其餘的則是衝鋒槍在手,等待出擊…」。路透社在多布魯克遭攻擊的當日也報導
多布魯克要塞阻擋了隆美爾的進路,並提到「隆美爾和其部隊往東繞過要塞向埃及追擊…
」;許多自治領的報紙也廣泛引用這些報導,整體呈現出些許焦慮但是不擔心的氣氛。
因此,多布魯克在僅僅1天便淪陷對於幾乎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邱吉爾
於6月21日訪問華盛頓時從他的盟友羅斯福手中接到此噩耗,他聲稱「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並立即要求部屬向倫敦確認無誤後,接到國會將對此舉行不信任投票要求儘速回國應對
的消息;而在6月23日時,第八軍團的情勢一時惡劣到奧欽列克被迫向倫敦上級提出辭呈
,承認其對一切失敗的責任,以及「失去對部隊的影響力…缺乏勝利、運氣以及其他要素
以至於影響部隊士氣…」;弗雷堡和布林克都在私下向其政府提出也許應該讓自治領軍隊
退出北非的意見。當邱吉爾於6月25日到7月2日面對不信任投票時,提案者提出的「需要
一個…幾乎擁有一切權限的最高指揮官…」不只是針對戰爭的指導,也同時指出了當下情
況時部隊急需一個類似的角色。
要求媒體自律的動作在此時也起了反動作用:報導提出一份普查,指出只有35%的民眾對
於整場戰爭的指導有信心;沒有精確事件過程的記者們蜂擁而起,要求當局對要塞陷落的
「意外」提出解釋。雖然最後奧欽列克成功阻止住軸心軍,媒體似乎沒有因此收斂:7月
31日時陸軍委員會內部在討論重新引入死刑的必要性時,也提到沙漠戰場上每況愈下的士
氣其原因是「媒體批評指揮官所有的行動…不可避免的影響紀律和士氣…」。在這樣的氛
圍下,奧欽列克於8月初去職似乎也並不意外了;新任英軍指揮官的當務之急,便是重新
建立起部隊對於其裝備、軍官和上級的信心,而他將會統合盟軍的戰略、裝備、物資以及
情報優勢來達到這個目的。
多布魯克的攻略無疑是軸心軍在北非的最高峰:同盟軍喪失了大量的裝備和部隊而退回其
根據地埃及,而己方難得的在前線地帶擄獲了大量的裝備和各式物資;上級許可了追擊的
請求,並且允諾會給予足夠的支援;全軍士氣高昂並迫不及待的追擊敵軍,在梅爾沙馬特
魯的戰鬥似乎暗示著千載難逢的一次將英軍趕出北非的機會已經近在眼前。
然而,軸心軍整體戰略的劣勢已經開始展現:5月初時大量的空軍再次為因應對蘇聯的第
二次攻擊而調離地中海,軸心軍的空中均勢在6月底一去而不復返;6月初時,同盟軍破解
德軍「謎」碼機的組織「終極」除了成功破解「鳳凰」外,在解密效率上有了「重大突破
」:原本需要一週以上的解密流程縮短到部分可以在24小時內解密完成,除了同盟軍開始
可以事先對軸心軍的作戰計畫做出適當佈置之外,這些突破讓同盟軍得以針對軸心軍的後
勤補給線做重點打擊;因為解密的通訊包含了給隆美爾的「好來源」情報,同盟軍得以修
補漏洞讓軸心軍又失去了一個可靠的情報來源。
接連的不利不止發生在情報方面:高層的保證最後證明是鏡花水月的空談,而東線凌駕一
切的優先度、盟軍在地中海地區日漸明顯的空中和物資優勢、過長的補給線和重要情報的
洩漏都確定了北非戰場的結局。而1942年冬天東線再度陷入膠著而讓德義高層再度試圖在
北非尋找一個勝利的契機時,情勢早已不可逆轉而反而讓事態惡化:非洲裝甲軍團不再擁
有自由指揮的優遇,一切的行動都將被遠在首都的高層所制肘。隆美爾在9月底告假回國
時對德義高層的提議很實際但也不可能實現:軸心軍是否應該將撤離北非視為長遠的戰略
目標?德義高層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戰略,而之後得到希特勒青睞的德國空軍則對防守北非
的策略推波助瀾,刻意淡化失去空優和安全補給航線的嚴重後果。
突尼斯戰役的結局是可以想見的:德方稱之為「突尼斯格勒」,明白指出喪失大量人員裝
備對其南方戰線和士氣的影響;德義雙方高層早已不再有任何合作的可能性,兩方各有各
的盤算:希特勒打算將義大利整個化成南歐的戰略防守橋頭堡,而義國高層尤其在墨索里
尼失勢遭軟禁後早已密集接洽同盟軍高層,試圖讓整個義大利或是至少讓羅馬以南迅速被
聯軍佔領而讓國家的一大部分免於戰火摧殘。在此目的上義國軍政高層再次證明了他們缺
乏縝密執行一個複雜軍事行動的能力,最後王室和高階軍官僅以身免,而義大利將化為一
連串防守戰的戰場,直到1945年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後才正式結束。
作者: andystupid (唐伯鼠)   2021-05-24 12:29:00
作者: Rinehot   2021-05-24 15:52:00
附註:我並不是嫉妒隆美爾。 XDDDDD
作者: chewie (北極熊)   2021-05-25 08:19:00
作者: durant1224 (威爾.杜蘭特)   2021-05-25 16:54:00
其實那時的北非的英軍普遍認為隆美爾是一個富有騎士精神的敵方將領...
作者: haoboo (薩伊克斯)   2021-05-25 21:29:00
托布魯克淪陷後無法擴大支援非洲軍究竟是不能還是不為?如果說是後勤能量的限制,他們在1943年還是送上大把部隊到突尼斯去了...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21-05-30 22:26:00
終於知道蒙帥老愛嘴炮的原因了 媒體應付不好位子穩不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