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南北戰爭槍械雜談 [8]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20-12-29 15:00:13
聯邦騎兵左輪
南北戰爭前後,美國不斷有軍刀與手槍之間的利弊爭論,然而無論是否認同軍刀在戰術上
的價值,都必須承認左輪手槍在內戰與戰後年代的影響。
聯邦在內戰中的左輪手槍,首推戰前即裝備的科爾特。除了1848海軍式、1851龍騎兵式這
兩款,開戰前軍方又引進了科爾特的1860年「新陸軍式」,用於取代老舊的龍騎兵式,並
微調至可安裝上槍托當作卡賓手槍。開戰後,科爾特也製造1861年「新海軍式」。另外,
科爾特還有生產相對少量的警用式、袖珍式等不同的左輪手槍款式。授權生產或仿造品則
多有細微設計差異。
科爾特的 .44新陸軍、 .36新海軍兩款,可視為聯邦陸軍的標準配備,產量最多、影響力
也因而最顯著。
北軍於內戰期間購買的手槍當中,科爾特占了三成九,緊追在後的亞軍是雷明頓,約三成
五。南北戰爭中的雷明頓手槍有六類,與科爾特一樣包含 .31、 .36與 .44的不同口徑。
聯邦正式採購第三多的手槍系統則為斯塔爾,佔一成三。其他聯邦騎兵手槍有惠特尼、費
里曼、薩瓦奇、佩騰吉爾、艾倫、喬斯林、巴特菲爾德等等。部分款式並沒有得到聯邦軍
備局的合約,而是賣給自費的官兵或州政府以民兵法案預算採購。
進口的優秀左輪手槍,則包含自歐洲的法國勒福舍,以及數量較少的拉斐爾與佩蘭兩款,
都是源自於法國的優秀手槍。聯邦在戰爭初期也有收購前膛手槍充數,包含奧地利較落伍
的1842年式以及較新穎的1859年式等。
邦聯驍將的王牌
相對於有軍刀傳統的北軍騎兵,南軍馬隊則是特別重視左輪手槍,尤其是善於游擊的幾名
悍將,都是偏好在近距離以手槍接戰。南軍驍將弗瑞斯特就曾多次被北軍騎兵以軍刀砍傷
,但每每以手槍搶先擊斃對手。
邦聯騎兵雖無北方工業支撐,仍有相當數量的槍匠與廠商在製造槍械,開戰後南方的諸多
兵工廠就力圖仿造科爾特與惠特尼等左輪手槍,較大的幾間廠房分別製造了幾千挺,雖然
與北方動輒數萬計相去懸殊,畢竟不無小補。由於是仿造,部分設計與科爾特本家有細微
差異。
除了境內的仿造品,南軍騎兵一如步兵,仍在很大程度上仰賴進口武器,左輪手槍也不例
外。自英國進口者,最重要的是科爾輪轉手槍,邦聯購買了戰爭同時期倫敦軍火公司生產
約一萬一千挺之中的七千挺,口徑.442。當時英國最主流的亞當斯輪轉手槍,以及參考亞
當斯設計的特朗特與威百利兩款,也都曾在南北戰爭期間流入北美,不過數量較少,南北
雙方都有少量裝備。
比起英國,南北戰爭中的法國手槍更為標誌性──那就是足可稱為邦聯最強手槍、別稱「
葡萄彈左輪」的「勒馬特」。相較於內戰時的其他左輪手槍大多為六發裝,勒馬特則可以
裝填九發子彈,還有第二根槍管的一發散彈,在近距戰鬥中威力驚人。內戰期間在西歐投
產了約三千挺,但其中只有半數成功突破聯邦海上封鎖,九百挺進入邦聯陸軍、六百挺則
被水兵拿去打接舷戰。
騎兵護身配槍
由於左輪手槍大多只有六發而裝填不易,還有故障的機會,內戰期間許多騎兵都攜帶不只
一把手槍,更有不少人會自行購買小巧而輕便的隨身手槍,充作短兵相接時的最後武器。
在北軍,最受喜愛的貼身配槍是史密斯威森製造、口徑 .32的左輪手槍,小巧而威力尚可
。口徑更小的 .22、 .28、 .31各廠牌左輪手槍威力太弱,難以及遠,北軍使用略少。槍
身與口徑稍微大一點的 .36手槍也堪做備用。
不過在邦聯軍中作為標誌性的自衛配槍,則是德林傑式的袖珍手槍。德林傑手槍係指槍身
迷你但口徑相對較大,無輪轉或自動槍機的自衛用手槍,最早發明於1810年代的費城,內
戰時工業能量不足的南方只得仰賴這種武器──值得一提的是,林肯就是被刺客使用德林
傑手槍射殺。
南北戰爭中的德林傑手槍大多是發射單發子彈,但也有相當數量是三到四根槍管的設計,
可依序發射不同槍管。口徑有 .22、 .32、 .41等。
(待續)
作者: atteleitus (Atteleitus)   2020-12-29 17:48:00
推 美軍騎兵是不是很少槍騎兵 google之後只找到一個戰例
作者: wittmann4213 (玄武岩)   2020-12-29 23:27:00
作者: chewie (北極熊)   2020-12-30 00:37:00
作者: detonator (犬之愛)   2020-12-30 10:22:00
不曉得馬上軍刀要怎麼打贏左輪手槍
作者: roseritter (滿城皆帶閃光彈)   2020-12-30 11:41:00
太晚拔刀 就等著G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