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16世紀的火炮、城池與划槳戰艦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8-09-01 00:37:42
近日複習一些書籍之後稍有感想,來和大家閒聊一些心得,主要是關於16世紀到17世紀初
的槍炮、要塞與地中海船隻。
==
首先要分享的是火炮的技術與戰術問題。
根據《Gunpowder and Galleys》一書的說明,16世紀的長管炮(culverin)炮管較長且管
壁較厚,內徑則較小。然而使用同樣重量的黑火藥與炮彈之長管炮與加農炮(cannon),射
程與威力相去無幾。16世紀的冶金技術發展不夠成熟,鑄造較長的炮身方能提高抗膛壓的
能力,長管炮當時往往能裝填較多火藥而不會膛炸,這才是長管炮能夠發揮較長射程的原
因。隨著冶金技術的提升,歐洲逐漸縮短炮管、汰除了長管炮,近代火炮遂以加農炮作為
泛稱。
此外,16世紀的火炮在射擊時,過長的炮管對於炮彈初速與射程沒有幫助,大概到了八至
十英尺左右就很接近極限了(2.4~2.7m)。
長管炮射程與威力較佳的原因,過往經常被認為是基於倍徑,這是錯誤的──原因就是上
面提到的極限值,16、17世紀的加農炮和長管炮,炮管長度往往都超過九英尺。我自己就
是複習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前陣子也誤信了這個謬誤。
該書提及的另一個重點在於,16世紀的火炮大多在兩百至五百英呎間始能進行瞄準射擊,
更遠的距離雖然已有理論上的仰角計算,實務上難以精確瞄準──蓋當時的遠程仰角公式
多半是使用錯誤的數據。攻城炮為了擊毀防禦工事,也被認為應在六十英呎處開火最佳。
地中海海戰時,火炮通常會在很近的距離才開火,只有精良的炮手會在遠程積極開火。
如果用《The archaeology of the Battle of Lützen》裡面的古戰場考據來驗證,可以
發現雖然帝國軍和瑞典軍的重炮在相距一公里處即開始交火,卻出現一些嚴重的瞄準偏差
。大約到了五百英呎左右,才能夠進行較為準確的炮擊。這些都符合前面整理的炮兵特性

==
《Gunpowder and Galleys》書中主要討論地中海的槳帆船海戰,但是其中對比地中海東
西軍的描述,卻讓我想起同時期東歐與東亞的戰車。
該書提到了槳帆船在甲板上經常部署簡易的屏障,重火繩槍能於掩蔽姿勢開火、貫穿力也
足以貫穿此等屏障,相當程度上抵銷了反曲弓在遠程的射擊速度優勢,後者必須起立射擊
,並且箭矢的特性使之難以殺傷屏障後方的人員。
火銃與弓箭的性質,同樣反映在晚明與東歐戰車的運用中,利用戰車進行屏障後,弓箭手
的射擊速度與射程就無用武之地,槍炮手則能發揚火藥威力。
==
另一本最近複習的書是《Firearms & Fortifications: Military Architecture and
Siege Warfare in Sixteenth-century Siena》。這本書討論的年代和前面的《
Gunpowder and Galleys》差不多,只是把焦點放到陸地上的要塞,可以互相參照著看。
《Firearms & Fortifications》有討論到,早期的射石炮在攻城時主要擊打城牆頂部,
將牆壁上部的磚石打落,發射鑄鐵炮彈的火炮則瞄準城牆下半部射擊,試圖造成城牆上半
部因支撐不足而崩塌。射石炮的沒落,主要是基於石彈需要耗費較高人力與時間來製作,
其他因素還包含要塞建築的變化,火藥成本下降,以及鑄鐵火炮技術成熟等等。
這本書吸引我的另一點是書中展示了1550年代前後,義大利各邦國的火炮裝配情形,可以
發現即便是較頑強且繁榮的大城市也只有二、三十門重炮,較小的要塞則一門也無,而且
就連一部分比較新穎的要塞工事都仍會以後膛填裝的火炮作為主力。
或許因為這本書著重的時間點剛好在16世紀中葉、歐洲軍事技術進一步變革的過渡期,所
以書中討論到的火炮大部分仍是射石炮──除了其實可算是大型槍枝的迴旋炮之外,佛羅
倫斯共和國數量最多的火炮類別就是中等口徑的射石炮。
==
萬曆中期的《兩浙海防類考續編》收錄的〈火器圖說〉中,一百二十斤重的威遠炮能發射
三斤六兩炮彈,火藥僅用八兩,炮管約90公分,倍徑僅在十左右;二百斤的威遠炮發射六
斤炮彈。戚繼光的《練兵實紀雜集》,虎蹲炮的彈、藥重量與威遠炮差不多,參考:
http://cimon.pixnet.net/blog/post/2919616
已知熊廷弼在瀋遼之役前在關外製造的火器中,以二百斤以上和百斤、七八十斤的滅虜炮
作為主力,從重量來看大概就是威遠炮─威遠炮、大將軍炮、滅虜炮都是同一系統的產物
。萬曆後期的遼東鎮官兵,主要火炮就是滅虜和虎蹲。
這類火器在面對輕裝對手時應該很夠用了──前面主要討論的兩本書都提到,當時的火炮
要完全發揮效能,往往得逼近到槍枝的射程之內,就連重炮也是一樣。然而當對手是重裝
部隊或必須要攻城的時候,沒有更大型的火炮就使明軍陷入劣勢。不要說努爾哈赤,就連
萬曆三大征的寧夏之役,明軍都久攻不下──雖然有動員大炮擊毀部分城樓的紀錄,卻似
乎沒有打破城牆,也因此必須靠長期圍困、水攻和聲東擊西等手段。
有趣的是,由於晚明引進的西方火炮包含輕型的船用佛朗機與小型發熕前膛炮,再來就是
十七世紀初的紅夷炮,似乎沒有引進歐洲在16世紀初主要運用的射石炮──雖然黃一農教
授的文章提到明清金屬炮彈不足時也會製作石彈應急,但是並不是專責發射大石彈的火炮
款式,石彈也無法完全符合火炮的用途。
作者: Elendil0826 (Elendil)   2018-09-01 01:23:00
E)Colubrina
作者: brutus0218   2018-09-01 10:13:00
感謝企鵝大的好文
作者: c22748872 (嚕嚕喵)   2018-09-01 11:45:00
D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8-09-01 12:02:00
歐陽泰与N大有做過描述,明初的火砲威力比當初的投石機小,不足以摧毀城墻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9-01 13:26:00
袁崇煥那11門艦用長砲在西方也不算重型攻城沒力,不過打盾車倒是威力十足。
作者: vwpassat   2018-09-01 14:49:00
應該以射程遠、彈道筆直的加農砲直轟城門,迫擊砲則轟擊城牆上敵軍或城內據點。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9-01 17:37:00
當時沒有迫擊砲,只有臼砲古代東西方也都有甕城設計,打門無用
作者: vwpassat   2018-09-01 19:48:00
打的是木製城門片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9-01 21:13:00
甕城就是讓你破外門後被卡死在裡面
作者: leptoneta (台湾高山族自治区书记)   2018-09-02 11:54:00
C)Sacre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8-09-02 13:10:00
有一點我很好奇 西方當時的軍事技術應該有保護機制 不是外國想引進就引進吧??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8-09-03 11:17:00
目前沒人答對
作者: goodgodgd (快叫我小白兔)   2018-09-03 11:35:00
看來是A了對吧,B看起來不像射石頭的原始大炮,F是鳥銃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8-09-03 12:14:00
我認為古代是沒很嚴格的分艦炮或陸砲的,把砲從船上吊出來,換個砲架,就是陸砲
作者: MrHeat (熱火先生)   2018-09-03 16:14:00
D吧 可惜已經有人猜了真可惜
作者: goodgodgd (快叫我小白兔)   2018-09-03 16:33:00
D不是鷹炮嗎?好像有點太先進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