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為何一戰法國的17號計畫會失敗?

作者: calebjael (calebjael)   2014-07-29 20:15:04
※ 引述《jimmy5680 (會飛的企鵝)》之銘言:
: 我對一戰(其實是近代)不熟,最近在書店看<八月炮火>這本書,
: 內容在講WWI,我還沒看到後面不過有查過一點資料。
: 法國陸軍在普法戰爭後產生攻勢主義,訂定17號計畫,
: 準備在德軍實施施里芬計畫(加強右翼)後在自己的右翼(德軍左翼)反撲,
: 奪回洛林、亞爾薩斯。
: 看起來很像是一個鏡像開局(遊戲用語),但是法軍在洛林地區被擊退,
: 德軍在法國北方卻取得優勢,而法軍甚至還有比利時和英軍作為盟友。
: 就維基百科<西方戰線>條目來看,德軍戰況應該是很艱苦的,
: "...進行了「邊境戰役」,其中兩場關鍵戰鬥為「沙勒羅瓦戰役」和「蒙斯戰役」,前者
: 法軍第5軍團幾乎摧毀了德國第2和第3軍團,後者的戰鬥還阻滯了德軍攻勢一天"
這個是說反了﹐法國第5集團軍是在比利時方向投入戰鬥﹐然後被德國
第2、第3集團軍迎頭痛擊...然後德軍第1、2、3集團軍就逼近巴黎。XD
: 但是文章卻跳到德軍逼近巴黎和第一次馬恩河,有點莫名其妙,
: 我不太懂這邊發生的甚麼事情。
: 因為資料繁瑣(好啦算是我懶惰),
: 想請問是否有人能大概說明一下十七號計畫在實施的時候碰上的問題呢?
: 還是說,德軍就是素質比較好,所以法軍才會失利?
邊境交戰時﹐在西線南端阿爾薩斯、洛林方向作戰的是法國的第1、第2集團軍﹐
與德國的第6、第7集團軍。(戰前法國是按從南到北編序號展開﹐德國是從北到南)
法國雖然流行的是進攻主義﹐但通常會被評價為是消極進攻主義﹐
它的進攻主義不是主動選擇敵人的薄弱點進行攻擊﹐而是因應敵人的進攻進行決戰。
在最初法國一直判斷德國會從梅斯(洛林大區的中心城市)地區發動進攻﹐
因此法國制定的十七號計劃才會想把主力放在洛林對面﹐在德國進攻時﹐也發動進攻﹐
來次大決戰﹐從而實現短期內就能結束戰爭的“美好願望”﹐並不是什麼鏡像開局。
在法國當時的計劃中﹐由於考慮到兵力的動員與展開需要時間(一戰各國平均
動員展開時間是一個月﹐法德兩國由於邊境有發達的鐵路系統﹐時間可以縮短)﹐
法國計劃中的開始洛林地區大戰役的時間﹐是定在開戰後第十四天開始。
由於德國當時的鐵路系統比法國略好﹐到邊境地區的鐵路也更多(記憶中看過是說﹐
當時德國十四條主線到法比荷德邊境﹐而法國十條)﹐對於決戰﹐法國把握不大﹐
所以才會很想讓俄國跟德國先開打﹐讓俄國吸走部分德國兵力﹐增加法國決戰的勝機。
在最初﹐這個地區部屬了法國60多萬的兵力﹐這使得德國雖然想利用俄國鐵路不發達﹐
動員體制又相對落後的時間差﹐先擊敗法國再回頭收拾俄國﹐但當戰前法國重兵集中
之後(法國幾年就一個修正的作戰計劃﹐從一開始就是重兵集中南翼)﹐
德國也怕決戰不利﹐所以才想繞道北翼借道比利時。
在德國的重點改變之後﹐法國也開始將部分兵力轉向北方﹐沒記錯的話是到第13或
14號計劃開始轉向﹐但法國統帥部的大多數意見依然認為德國的主攻會是在梅斯﹐
在北翼僅部屬了一個集團軍(第5集團軍﹐第3集團軍則是在凡爾登地區﹐第4是預備)。
到了一戰正式爆發﹐雙方開始交戰﹐法國邊境的騎兵部隊為了掩護後方兵力的動員展開﹐
就先向德國(南翼)、比利時(北翼)攻勢偵察及掩護(8月4-5日)﹐
然後南翼的法國前鋒就打到萊茵河邊了(德國進行掩護的前鋒主動後撤)﹐
這讓法國有點摸不清形勢﹐因此有一段時間除了繼續動員展開外沒有大的動作。
此時德國先完成了兵力的動員展開﹐給南翼法國前鋒一個回馬槍(8月9日)﹐
把法國前鋒趕回邊境﹐法國才積極準備南翼的決戰。但也就是此時段﹐
德國持續將兵力轉向北翼展開﹐南翼地區的德軍剩下第6、7集團軍的30多萬人。
8月14-15日﹐法國在南翼集中了第1、2集團軍主力向德國進攻﹐為此還新組建了
一個阿爾薩斯集團軍。但也就是在8月15日﹐法國統帥部判明了德國的主攻方向
是北翼﹐於是在此日下令第5集團軍向北推進﹐隨後又將兵力向北展開。
因此南翼地區的進攻作戰已經沒有了意義。
所以此時法國的17號計劃的細節就算沒用了﹐但主力決戰思想還是延續的﹐
就變成了將主力轉向北翼﹐在北翼展開決戰﹐同時南翼的任務就變成跟俄國的價值一樣﹐
變成盡量多牽制分散德國的兵力﹐不讓德國有太多兵力投入到決戰戰場。
因此南翼的交戰就迅速變成了法國不怎麼積極進攻﹐德國也不怎麼積極防御﹐
法國想糾纏住比自己多的德國軍隊不讓他們北上﹐德國也想糾纏住比自己多的法國軍隊。
到8月21日﹐法國新組建的洛林集團軍就僅剩7個師﹐任務變成掩護主力轉向的側翼。
而此時從8月20日開始﹐北翼法德軍隊前鋒在比利時交戰﹐隨後雙方到達的兵力
越來越多﹐到8月25日法軍全面敗退。(沙勒羅瓦近郊交戰就是此段時間﹐是在北翼)
9月2日法國政府撤離巴黎。
此時德國感覺已經要贏了﹐在8月25日就下令抽調了2個半軍去東普魯士打俄國人﹐
調了兩個軍去打安特衛普﹐結果就變德國被揍﹐此是後話了。
在此過程中﹐法德兩國都持續向北翼投入兵力﹐譬如原先屬於南翼的德國第7集團軍
的15軍﹐第6集團軍的巴伐利亞第1軍、第21軍等﹐9月份都變成出現在了北翼﹐
甚至第7集團軍指揮部也變成出現在北翼。
而法國第2集團軍指揮部及轄下的14軍、20軍等也在9月份出現在了北翼。
南翼的阿爾薩斯集團軍則似乎被裁撤掉了。
這一時間段的雙方具體兵力調動﹐可能就需要找專著才能厘清了。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4-07-29 20:27:00
謝謝,我剛把書看完,裡面是有提到法軍炮兵的保守直到戰前都不願意接受75mm以上的重野戰炮,火力不足結果在中、南兩路的衝鋒損失慘重並被擊退,或許是原因?書中也提到調整部署的情況,不過我還不太懂細節
作者: Hartmann (銀之朔風)   2014-07-29 21:12:00
作者: TheoEpstein (Cubs)   2014-07-29 21:29:00
可以搜尋"高盧悲歌三部曲之二:七五小姐悲戀曲"板上那篇很精采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4-07-29 21:43:00
看了,感謝推薦~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4-07-30 01:36:00
看了七五小姐那篇 根本是德國人的超級逆轉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