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B10 2014-07-18 03:46:36O你X的打到最後一個字批踢斷線...
先很孬的說一句,這系列文算是我自己淺薄的業餘觀察心得分享
所以我無法給出具體的參考書目、資料出處且內文"充滿主觀意見"
有缺漏或謬誤的地方非常歡迎高手補充、指正
畢竟這類主題本來就需要大家從討論中逐漸完善
若能有更多迴響我會很感恩,也會很開心
特別歡迎大神發一篇超完整的文打爆我我會超爽(誤)
屁這麼多重點就是,要鞭拜託請小力點唷(羞)
講到近代步槍的演進
我發現真正在帶動變革的,其實並非槍械設計概念上的創新
反而是常常被人所忽略的小東西 - 子彈規格的變化所影響
因此,這段簡史我嘗試以彈藥變遷史的角度為主去解讀
配合槍支型態的流變,應該會比較輕鬆的搞清楚發展脈絡
我會聚焦在步槍上,衝鋒槍與機槍的影響就暫時忽略留待同好補充
首先從近代步槍的發展,我簡單的把它分成三個階段:
全威力彈 → 中間威力彈 → 小口徑子彈
(手動步槍) (突擊步槍) (現代突擊步槍)
這篇要講的,就是全威力彈階段的步槍簡史
19世紀中旬,無煙火藥發明並且具有穩定性能後
西方國家步槍徹底進入了小口徑時代(相較於前膛槍時代的鉛球子彈來說)
一直到一戰結束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全尺寸手動步槍的黃金時期
簡列幾國的主戰步槍:
英國: 李-恩菲爾德 (Lee-Enfield)
法國: 勒貝爾M1886 (Fusil Lebel Modele 1886)
德國: 毛瑟G98 (Mauser Gewehr98)
俄國: 莫辛-納甘 (Mosin-Nagant)
美國: 春田M1903 (Springfield M1903)
日本: 三八式
這些全尺寸手動步槍大多在19世紀末定型,並且在往後半世紀仍扮演重要角色
它們所用的標準規格子彈,後來便被稱為全威力彈(Full Power):
英國: 7.7x56mm (.303 British)
法國: 8x50mmR Lebel
德國: 7.92x57mm Mauser
俄國: 7.62x54mmR
美國: 7.62x63mm (.30-06)
日本: 6.5x50mm Arisaka (有坂)
從子彈外觀、尺寸可以發現,這類彈藥不僅彈頭狹長,藥筒體積長度也十分可觀
因此全威力彈的特色就如字面上所敘述般,威力非常強大
各國同期間服役的各式機槍甚至與步槍通用一樣的子彈
大多數的全威力彈都能夠達到3、4,000焦耳的動能
有效射程大約600~800m,最大射程甚至可以上攀1,200m
當然,在高裝藥量所帶來高動能與長射程的同時,過大的後座力是無法避免的
比如日本就因為西方流行口徑子彈造成的後座力讓亞洲人體格難以承受
才轉而自行另外開發使用6.5口徑子彈
日俄戰爭和一次大戰後,各國逐漸意識到全尺寸步槍過於笨重且射速緩慢的缺陷
然而,受限於當時的戰術思想以及後勤、生產的條件
步槍武器的自動化始終無法獲得各國高層足夠且廣泛的重視
絕大多數國家反而都將注意力放在步槍的緊緻化,也可以說是卡賓化上
因此誕生了一批槍身改短的衍生槍系如德國的毛瑟Kar98K、英國的SMLE
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猛然爆發時
各式各樣的阿公級手動步槍不得不繼續在戰場上蹦跳
戰間期到二戰時期這個階段的步槍發展
我覺得陷入了明顯的瓶頸,或者應該說茫然會更為貼切
雖然步槍自動化是增強步槍火力的必然選擇,在精確度上卻有難以克服的先天障礙
全威力彈在手動步槍一拉一打的單發射擊下,精確度表現頗為優異
可是在快速射擊的條件時,過大的後座力與槍口上揚就會給精確度帶來可怕影響
半自動射擊或許還多少可以從控制開火頻率而稍微掩蓋其嚴重性
但全自動射擊下的精確度就真的找不到任何褒義詞來形容了
我會把這段時間的自動步槍開發歸納成三類
第一種像是美國的M1 Garand這樣,直接採用限制半自動射擊的步槍
這類步槍其實在歷史舞台上活躍的時間十分短暫,產生的影響也有限
我想和它本身就是一種妥協產物有很大關係
雖然擁有比手動步槍更優勢的火力,後座力太大的缺點仍然存在
只能算是利用半自動射擊的低開火頻率去有限規避精確度下降的問題
更不用說和全尺寸步槍相比毫無改善的重量,甚至因為較大裝彈量反而更重
某方面來說,半自動步搶已經走到了傳統步槍的發展極限
蘇聯的SVT-40、德國的G41/43也都是二戰時的半自動步槍代表
第二種以美國BAR自動步槍、德國FG42為例
這種步槍地位最為尷尬,甚至可以說它們完全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設計者野心勃勃,想要做出一款多功能步槍:
可單兵攜帶、可精確射擊、可火力壓制乃至可充作班用輕機槍支援的步槍
結果就是比第一種步槍更悽慘的下場:四不像
BAR還算是受災狀況較輕者,設計之初便有側重輕機槍功能
優點是前裝角架的重量保證了射擊的準確性
自動/半自動的射擊功能在火力支援上也做得還算稱職
又因為故障率低、穩定性可靠而獲得將士信任,算是毀譽參半的特例
但是它彈匣裝彈只有20發,不僅火力無法持續
槍管的質量也無法支持長時間射擊,更換又非長繁瑣
綜合下來其實反遠遠不如當時各國列裝使用的班用輕機槍迅捷
而且重量非常重,空槍8.8公斤(傳統步槍大概4~5公斤)單兵攜行其實很不方便
這些缺點始得BAR雖然在戰場上被當成輕機槍使用,卻始終無法達到輕機槍的作戰效率
而FG42則成了悲劇中的悲劇,經典且完美的反面教材
這款德國空軍為傘兵空降作戰所研發的步槍,在設計之初便展露出對多功能的可怕野心
優點和BAR一樣,低頻率的射擊上有不錯的精確度與還過得去的操控性
可是這種程度傳統步槍也可以做到,表現還能更穩定
如果貪心想要兼職輕機槍功能,彈匣10~20發太少、槍管容易過熱又難以更換
比BAR更慘的是,這孩子空重只有約5公斤,槍管又特別做短以適應空降作戰需要
本來是優點的輕便槍身,卻給全自動射擊帶來災難性後果:槍口上揚根本壓不住
於是只好再加裝前角架增重、增加槍管長度與槍口制退器試圖改善操控性
結果又與最初空降作戰的輕便需求相悖逆
總之,這個飽受摧殘的可憐孩子最後只生產了大概7,000把
但是它給德國人一記慘痛且影響深遠的教訓與反思
從以上這兩種步槍的情況其實不難發現,問題的癥結點始終環繞在全威力彈上:
過大的後座力所導致的低精確度以及糟糕的操控性
我個人是猜測應該和當時各國中仍舊是主流的射程至上主義有關
以及為了後勤管理因素而無法越過標準規格的全威力子彈
從而導致了許多自動步槍在設計時根本沒有考慮過子彈是否適用的問題
反而在槍體結構的設計上,不斷做出以我們後人角度來看根本徒勞無功的嘗試與掙扎
所以我才大膽的將這個階段,稱呼為"全威力彈的桎梏"
下一篇就是中間威力彈(Intermediate Cartridge)登場的時候了
可以先看一下上面#1Jna56ow這篇,因為很大一部分都已經包含在裡面XD
不過應該要好幾天後才有空開始生就是...(遠目
我記得M1最開始也是要搞更小口徑 但是陸軍說只要敢用其他口徑的子彈一定馬上把這個項目砍了
作者:
schwalbe (Preußische Sparsamkeit)
2014-07-18 09:55:00麥帥表示:
「這段時間的自動步槍開發歸納成三類」只看到兩大類,第三類咧?
作者:
Morisato (螢ã¡ã‚ƒã‚“)
2014-07-18 11:39:00第三類就是突擊步槍..
作者:
sdiaa (桂綸鎂)
2014-07-18 13:42:00斷線找暫存檔出來就好啦~
作者:
MB10 2014-07-18 13:57:00第三種就是突擊步槍了所以先富奸一下...然後原諒我昨天弄太晚腦袋鈍了沒寫清楚XD
作者:
swpoker (swpoker)
2014-07-18 17:41:00有點像是大砲主義的浪漫
作者:
defenser (☆機械å¼å¤©ç§¤â˜†)
2014-07-18 18:27:00M1子彈是麥帥堅持的結果,不然M1沒機會上二戰就先被元老院淘汰了
作者:
hazel0093 (heart-work.info)
2014-07-18 20:57:00原來FG42這麼糟糕XD
作者:
efrit ((^o^))
2014-07-18 22:19:00M1 Garand 原本設計用 7.0mm子彈,裝彈10發
作者:
g3sg1 (ACR入手!)
2014-07-18 22:41:00.30卡賓彈目前都是民用版嗎?
作者:
MB10 2014-07-18 22:45:00卡賓我之後會提到的說=0=簡單的說卡賓也是改.30-03來用也是遷就後勤
作者:
LUDWIN (暑假已經過完了)
2014-07-19 09:58:00推
作者:
newtyper (廢文無產階級者)
2014-07-19 17:10:00坐等STG44上場!!
作者:
wildboar (我只是說書的)
2014-07-19 17:35:00中國人:槍口上揚?打橫用不就得了~
作者:
cheng399 (cheng399)
2014-07-20 00:17:00推 拿過仿的BAR 站姿射擊抬不起來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14-07-20 22:10:00BAR真的只有滿身肌肉的美國大兵才能自由使用XD
作者:
JosephChen (╭(〞▽〝)╭(〞▽〝)╯)
2014-07-21 19:12:00Sgt. Horvath: Reiben, where's your BAR?Pvt. Reiben: The bottom of the channel, sir, thebitch tried to drown me.Sgt. Horvath: Find a replac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