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法國中學的哲學教育

作者: 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   2015-06-19 04:29:27
※ [本文轉錄自 Education 看板 #1LW2uQxo ]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看板: Education
標題: 法國中學的哲學教育
時間: Tue Jun 16 22:09:27 2015
法國中學的哲學教育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184
在法國,哲學是高中生的必修課和會考的第一門科目,但法國中學哲學教育的目的并非
為了造就哲學家,也不是為了讓法國人掌握哲學,而是為了培養公民
法國年輕人的成年禮
很多年前,在一堂法語作文課上,聽外教談起她在巴黎高師預備班上的哲學作文訓練。
她列舉的幾道作文題中,我還記得一道。這道題讓我印象深刻,是因為它只有兩個法語
詞“Moi, je……”這兩個字的意思都是“我”,后者是主語,前者是強調后者的同位
語。“我,我……”,我當時心里直嘀咕,要求剛剛中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用四個小時
對“我”做一番哲學發揮,大概只有這個產生過“我思故我在”的哲學思想的民族才能
想得出來。
這種哲學訓練,針對的并非僅僅是能夠進入高師預備班的中學畢業生精英。2011年前,
它是所有普通高中(分為人文科、經濟社會課與科學科)和技術高中(以協助學生升學
為目的,不同于職業高中,后者以就業為目的)的高三學生必修課,而從2011年開始,
法國教育部規定從高中一年級就開始哲學教育。并且,哲學是中學畢業會考的第一門科
目,普通高中和技術高中的所有學生,只有通過這一會考,才能畢業并有資格進入大學
。用一個法國記者半開玩笑的話來說,哲學會考似乎成了法國年輕人的成年禮。
把哲學作為高中生的必修課和會考科目,這是法國中學教育的獨特之處。歐洲另外兩個
偉大的哲學民族——英國和德國,并未如此推崇中學哲學教育。在德國,哲學課只是中
學生的選修課;在英國,哲學課則更多的是比較宗教課或邏輯課。在歐洲,除了法國之
外,只有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把哲學列為高中生的必修課。在這幾個國家中,意
大利主要是在“思想史”課程中教授哲學史的某些內容;西班牙的哲學課分為兩年進行
,第一年是公民教育,第二年是哲學史。
法國則按照哲學概念和主題來組織哲學課,訓練學生對關乎人生、社會、政治的一些根
本問題,進行初步的哲學思考。最近在國內網上熱議的哲學會考試題反映了這一點。
這些問題在最偉大的哲學家們那里,都是爭論不休的話題,為什么法國要求其國民在年
輕時就開始加以思考?事實上,在法國,中學哲學教育的目的并非為了造就哲學家,也
不是為了讓法國人掌握哲學,而是為了培養公民。這解釋了為什么經濟社會科、理科乃
至技術科的中學生都被要求學習哲學。中學哲學教育的本質乃是公民教育,因為哲學被
認為有助于塑造具有自由精神、批判意識和政治責任的“開明公民”。
學習哲學是公民的權利
通過教育塑造公民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啟蒙運動。而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
者試圖建立新的教育體系,來鍛造新法國所需要的理性國民。拉卡納爾(Joseph Lakan
al)在大革命前是天主教修會的哲學老師,他在1793年進入國民公會后,積極參與國民
教育改革。他認為,自由思考和發展批判理性的權利屬于每個公民。顯然,哲學對于培
養自由思考和批判理性至關重要。因此,從大革命教育哲學的邏輯來看,學習哲學是共
和國公民的權利。
哲學教育并沒有能夠在混亂動蕩的大革命中得到實踐,倒是被終結了大革命的拿破侖納
入到法國公共教育系統中。拿破侖非常重視針對12歲以上男孩的中等教育,致力于把他
們培養為國家所需要的軍人或公務員。當然,拿破侖對自由思考和批判精神毫無興趣,
他希望教育能夠培養忠誠于“宗教、君王、國家和家庭”的公民,而哲學對于他而言,
只是這一國家教育的工具罷了。
中學哲學教育并未隨拿破侖垮臺而終結,而是不斷得以發展。在保守的自由主義七月王
朝期間,1840年擔任公共教育部長的哲學家庫贊(Victor Cousin)強化了哲學教育在中
學中的地位,并引入作文的形式來培養中學生的哲學思考和表達。
在屬于第三共和國時期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共和國和天主教會的斗爭最終以確立政
教分離原則告一段落,共和國因此在政治和教育上取得了完整的支配權。反教權和反舊
制度的共和國致力于通過初級和中等教育向國民灌輸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和精神,中
學哲學教育被認為是通過思考學習自由的重要途徑,是共和國通過學校展開的公民教育
的頂峰和完成。因此,哲學學習不僅僅是公民的權利,也成為他們的義務。
自由是哲學教育的目的
第三共和國至今,“自由”被法國人視為中學哲學教育的靈魂。
首先,在共和主義理念里,只有能夠運用自己的心智獨立思考的公民才會認同民主共和
國這一政體。從大革命到20世紀初,共和國正當性的確立有賴于國民能夠擺脫天主教和
君主制傳統在政治上的約束。今天,民主和共和的正當性在法國已經毋庸置疑,但是哲
學教育的自由品質依然重要。
在現代社會獲得充分權利和尊嚴的個體,是否有能力運用自己的自由?這需要他們對人
生和社會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具有思考能力。哲學教育有意識地引導即將成年
的少男少女們關注哲學問題,因此“自由是否意味著不遇到障礙”、“欲求不可能的事
物是否很荒謬”這樣的問題出現在會考當中,并不令人意外。
同時,共和國要良好運作,公民能夠在自由中理解和承擔自己的社會和政治責任并且相
互尊重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哲學教育也常常圍繞一些對于政治和公共生活而言
不可或缺的問題展開,如國家的權威、工作的價值、個人的權利和義務、自由的內涵和
限度等等。
自由還體現在哲學教育的方式上。中學哲學教育沒有任何正式教材,教師依據一個內容
寬泛的大綱來選取教學內容,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因此,教師可以說是這
一教育的主宰,他的個人風格和能力往往決定了哲學課成功與否。而學生在學習中也享
受充分的自由。
首先,這一教育反對知識性的灌輸,因此不采取哲學史的教育方式;學生不需要花時間
去掌握哲學家的思想和哲學觀念的演變,而是在老師的引導和激發下,圍繞某些概念和
文本來對最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自主思考。
其次,訓練和考試通過作文來進行,沒有國內考試中的填空題、選擇題、問答題等等。
在會考中,學生有四個小時的時間來對一個問題或一段文字發表自己的看法。顯然,這
需要掌握一定的哲學知識和概念,但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知識和概念的基礎上來明確問題
,發揮自己的思考,同時必須能夠有效地組織和表達自己的思考。
顯然,貫穿自由精神的中學哲學教育,必須在一個崇尚自由思考的氛圍中才能進行。從
啟蒙運動開始,法國人就熱衷于哲學。今天的法國人,依然保留了18世紀在咖啡館、沙
龍中討論哲學的習慣,哲學愛好者經常就一個問題在咖啡館里組織一場非正式的辯論。
哲學學者的課程和講座、媒體如著名的法國文化電臺中的哲學節目,也很受歡迎。
極其嚴格的高中教師資格考試保證了中學哲學教師的素質。很多高中教師都有博士學位
,他們像大學教師一樣同時從事研究,出版著作,甚至成為某些領域的知名專家。不少
學者在找到大學教職之前都會在中學任教一段時間。如果在學術會議上你碰到某位法國
學者,頭銜不過是中學教師,你因此輕視他,那就錯了,因為他可能已經出版了好幾本
著作并得到業內同行的承認。
哲學教育也常常遭遇失敗
當然,哲學教育和其他學科的教育一樣,也常常遭遇失敗,并且失敗的比率可能更高。
我有一個法國朋友,他以一篇關于盧梭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之后一直在一所高中教哲
學。我讀過他關于盧梭的論文,非常精彩。有一次他給我看學生的考卷,試題是對帕斯
卡的一段話進行分析。他對某些學生非常不滿,批評他們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愛讀書。
他給我看了兩份考卷,幾乎是空白,只能得一兩分(滿分是20分)。事實上,哲學會考
的平均分也就在10分左右。
2012年是盧梭誕辰300周年。熟讀盧梭的法國人不會忘記他在《論科學與藝術》中的教誨
,真正的哲學思考只有少數人才能勝任,而很多人熱衷于哲學,不過是因為無所事事和
虛榮自負。由虛妄的哲學活動而發展出來的文人政治的危害,經歷過大革命恐怖和二戰
后意識形態迷狂的法國人,不會沒有切膚之痛。夸夸其談、招搖撞騙的哲學明星,在今
天的法國也屢見不鮮。因此,法國的中學哲學教育反對浮夸的博學和辯論。哲學教育目
的首先是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的一些根本問題和他們也是密切相關的。這種啟迪和發現
會影響他們一生,并非因為他們會成為哲學家或學者,而是因為他們認識到人生和職業
的意義,取決于他們是否能對這些問題給出讓自己滿意的答案,而他們也應當以自己的
人生和職業,去理解這些問題并探求其答案。
更為重要的是,中學哲學教育是對政治生活的準備。十七八歲的中學生,在哲學課上就
正義、自由、平等、國家、工作等問題所學到的知識和進行的思考,事實上是對他們成
為公民的預備。差不多同時,他們獲得選舉權,在法律上成為完整的公民,將在生活中
切身理解公民的政治和道德職責。人們只能在自由的運用中學習掌握自由,公民教育只
能在政治生活中完成。年輕的法國人能夠在政治參與中檢驗和理解哲學教育傳授給他們
的公民之道。
換句話說,政治生活將延展哲學教育所提供的公民教育,或者說政治生活是哲學教育的
延續。此外,哲學能夠激發但并不必然能引導的愛欲激情,在政治生活所培育的現實感
和審慎中得到約束。因此,哲學固然有可能制造一些心懷不滿、以自己的激情和自負擾
亂社會的不良公民,法國也不時會出現薩特這一類以其愛欲和瘋狂蠱惑年輕人的哲學教
師,但柏拉圖所警告的“哲學毒蛇”,不能咬傷清明節制的城邦公民。
近二十年來,某些東歐、拉美國家也紛紛在中學中開展哲學教育,幫助年輕人通過自由
思考來理解自由的價值。哲學教育成為民主化的重要內涵。哲學與民主的有益關聯,取
決于哲學的執著和民主的熱忱能否在政治中化身為健全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德性。只有那
樣,我們才能分享1995年巴黎哲學宣言所表達的信念:“哲學思考在教學和文化生活中
的發展,通過發揮公民的判斷力——一切民主的基本要素——積極地推動了對公民的塑
造。”
2012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試題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上午8時,全法國334464名報考普通類高中畢業會考的學生開始第
一門科目——哲學的考試。每位考生可在3個題目中任選一題,考試時間為4個小時。
人文科考生試題
題目1:通過工作我們獲得什么?
題目2:所有信仰都違背理性嗎?
題目3:解釋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的一個節選段落。
科學科(理科)考生試題
題目1:我們是否有責任尋求真理?
題目2:沒有國家我們是否會更加自由?
題目3:解釋盧梭《愛彌爾》的一個節選段落。
經濟社會科考生試題
題目1:存在著自然欲望嗎?
題目2:工作,是否僅僅是為了有用?
題目3:解釋喬治·柏克萊《論消極服從》的一個節選段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