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關於康德美學

作者: roytryis09 (roy)   2014-04-05 00:33:41
第一次在這裡發文,如有不妥還請告知。
最近在看康德的判斷力批判,
應該說我是以文哲老師寫的《康德美學》搭配著來看。
目前還在研讀,
只想請教各位前輩幾個問題,
我如果抱著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裡論證的「物自身不可知」,
來看待感受美感的"主體"以及被判斷為美的"客體",
也就是說我們不僅不知道事物本身是什麼,
我們也不能知道我們自己的心靈是什麼(因為我們也是透過表向來認識自己的心靈),
也就是因此康德才會認為我們無法訂出客觀的法則說明什麼是美,或是什麼東西會是美。
轉而只能注意美的感覺本身,也就是審美判斷。
那麼我可以說當我們的感性接收到對像刺激產生的表象之後,
這個表象經由知性思維,產生了認知判斷,就變成知識,
但於此同時,這個表象也被我們心靈的某個X接受,經過審美判斷,
產生了感受,愉快不愉快的感受。
然後康德所謂想像力與知性的自在遊戲,就是發生在這個審美判斷裡,
當想想像力與知性調和一致,也就是符合對象的形式(有限性),
就會產生美的感覺,(知性只能處理有限的東西,總是以經驗為界限)
如果當想像力感受到對象的無形式,也就是無限,無法與知性調和,
只好訴諸於理性,(理性整理概念,能使"無限"變成一種"無限的概念"掌握它)調和,
於是產生崇高的感覺。
而也由於美是對象形式的符合(這裡我不知道怎麼表達比較好),
所以會讓人有一種滿足感,是一種純粹的愉悅(為什麼會滿足、會愉悅?是我想問的問題)
而崇高是對象的無形式,會讓想像力有一種無法掌控的感覺,
而產生恐懼,
因為想像力本來就是一種把握有限事物的能力,
雖然它能重組一切刺激,但它的本質在窮盡事物。
但當想像力訴諸於理性掌握這些無限之後,
會有一種超越感,會讓我們覺得自己能戰勝這些無限與恐懼,
這便是崇高的感覺,會有一種痛苦消失的愉悅。
而產生崇高的感覺也不是只要有恐懼就必然發生,
康德還強調我們要有「不被這恐懼立即威脅」的情況,
才能進而產生崇高(如此想像力才有辦法去訴諸理性調和吧)。
也因為崇高的感覺是訴諸於理性去掌握無限,
所以康德才會說崇高源自於我們的內心。
康德提到關於美,我們必須在我們以外去尋找一個根據,
也就是互相符合形式(不知道這樣說妥不妥),
但關於崇高,則關於於對象的無形式(如浩瀚星空、永恆的時間),
面對到無形式只能在我們內心尋找,然後透過理性產生一種超越,
這便是說明崇高源於人類心靈,
而這也是康德用此來為道德做調和的方法。
不知道這樣的思路來看書有沒有什麼錯誤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也想請教幾個問題:
1.關於為何會有愉快不愉快的感覺產生,是不是也是一種超越我們經驗的存在的?
2.關於美的感覺,也是一種和時間空間、先驗邏輯一樣的先驗的存在嗎?
(就如我們無法像像出一個沒有空間時間的世界,也無法想像出一個沒有美感覺的本體)
3.康德說的美感是一種符合主觀的普遍性,我如果用白話一點可不可以說成:
"對每個人來說是美的東西、元素都不盡相同,所以是主觀的,
但因為他們在形式上均是符合想像力與知性間的自在遊戲,所以是普遍的"?
甚至更白話一點:
"什麼東西是美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但針對美這個感覺每個人卻是一樣的。"
我本身非哲學系出身(念體育的),但對康德非常有興趣,
看過網路上复旦大學張汝倫教授的網路教學課程,
然後跳著看了純粹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導論、實踐理性批判,
也看了一本哲學史,基本上對哲學的發展脈落有一定的知道,
瞭解康德當時為了解決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的時代背景,
以及如何靠提出二律背反問題,將之放在實踐的理性上來終結獨斷論與懷疑論的問題。
最近開始寫自己的論文,終於找到題目可以跟康德理論有關係,
於是開始扎實的看康德的書,有時候看完會想用自己的話寫一寫書裡想要表達什麼,
試試看自己有沒有辦法消化讀進去的東西。
這學期有去哲學系旁聽,但畢竟是外校生,很害羞認識其他同學,
總覺得要是可以認識幾個哲學系的朋友,有想到什麼問題用網路聊一聊、請教一下,
就可以很有效率的提升自己。
不知道在這裡發問妥不妥當,
或在這裡有沒有機會認識一些高手,可以私下請教的,
除了可以完成論文之外,也會很開心自己可以有機會懂到更多。
以上首次PO文,如有不妥還請告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