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4K /數位攝影 /動態捕捉 /特效 相關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5-01-19 14:35:41
※ [本文轉錄自 Indie-Film 看板 #1KlALGQT ]
原文 : Ding Fu Yo
暌違兩個月的假日,趁機整理一下筆記,老師有鄉民的正義導演林世勇,Sony的技術人員
Aaron Hee.. 臺北影業跟奇銳科技等等。
1.4K攝影其實只差在解析度,但是因為許多搭載4K的攝影機都是新攝影機,所以在畫面的
處理上也有十足的進步。有時不是為了4K是要攝影機新的技術。
2.電影放映器分成伺服器跟投影的部分。台灣大多數的伺服器都能支援4K,但是只有幾間
戲院當初有購買支援到4K的投影機,所以就算拍4K全台灣也沒幾間戲院可以放。
3.電影播放系統是由德州儀器公司所壟斷,系統是linux,cool~,目前幾乎都用
DCP(Digital Cinema Package)放片,製作DCP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製作金鑰的技術,不然
一下就被盜版了。DCP的兩種規格是1:1.85叫做Flat,1:2.39叫做Scope。講Flat跟Scope
比較潮啊......
4.4K電視的規格跟4K電影的尺寸規格是不一樣的。所以拍攝前要先選好,不然就欲哭無淚
了。(電視的規格是3840X2160,電影的4K規格是4096X2160)。
4.4K因為解析度高的原因有一些好處,現場有展示一種技術,你可以用三台4K攝影機固定
在同一個位置拍攝三個方向(左中右)涵蓋整個足球場。有一種支援的軟體可以把這三檯攝
影機拍攝的畫面變成一個單一的畫面。以後導播可以用一個小遙控桿跟著球在螢幕上跑,
然後直接放大畫面變成特寫(因為是4K所以放大也沒差),非常的方便。
4K還有其它好處像是修正景框會比較方便,以後拍訪談可能就直接拍4K然後可以挖兩個人
的特寫,或者可以直接做橫移。這幾點我覺得有點牽強。
5.IMDB電影頁面最下面有個Technical Specs可以看到電影的技術資訊,像是用什麼機器
拍的,檔案格式,研究這個很有趣。(我竟然沒發現有這東西......)
6.IMAX也不見得是4K,只是因為它是用比較大的底片拍的,所以放大也會比較清楚。
7.現在數位攝影機越做越精密,快要可以模仿到底片攝影機的寬容度,各家攝影機有仿底
片的log曲線,可以區分亮暗部層次的細節。ARRI因為是做底片掃描器出身,所以可以快
速的轉換到數位電影的攝影機市場。各家都有自己的模擬技術,Sony叫做S-log。
8.肉眼可以看見的色彩構築的範圍叫做色域(gamut),攝影機可以捕捉到的顏色範圍比可
見的色彩範圍小。每台攝影機,投影機跟電視的色域也不同。所以要看你在哪個平台播放
來選擇攝影機,(感覺是門高深的學問.....有待研究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0-qoXOCOow
9.專業的電影拍攝會有一個職位叫做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DIT),這個人是因應
電影數位化而產生的。DIT會在片場設立一個小型工作站,依照示波器做即時的畫質監控
,給予攝影師跟導演建議。比方說如果他看亮部太亮後期難修可能會告知攝影師,然後也
可以現場調光讓導演看出來的結果怎樣,讓主創人員直接就現場光源修改,現場調的光可
以存成一個LUT檔提供後期製作參考。LUT就像一個色彩修正的記憶檔案,這樣可以節省一
些後期的溝通時間。
10.老師說國片目前只有臺北工廠二的愛情肥皂劇有過這麼一個職位,有場導演看了調光
師的調光直接跟攝影師溝通做了一番修正。
11.DMT:Data Management Technicans。(檔案管理人員),就是管理拷貝檔案的人。這些
人做的工作跟DIT是不一樣的,主要是管理備份檔案。另外DW:Data Wangler是檔案操作
員的意思,他們是經驗比較豐富的DMT,會對資料進行分類管理備份。
12.數位電影拍攝一天可能會拍超過1T的檔案,所以檔案管理人員就非常重要。因為硬碟
的運送有很大的風險,所以會在現場把檔案轉成磁帶LTO送到後製公司然後進行備份。LTO
是一種磁帶,轉送LTO就不怕硬碟壞了。
13.動態捕捉技術的原理就是用攝影機捕捉人的動作,然後將這些動作轉換成數據在電腦
裡面重現。為了能夠精准的捕捉人的動作,所以必須使用高速攝影機拍攝。這樣的攝影機
每秒可以有上千個fram,實際拍攝的時候則使用每秒120格的設定。記得有次上課我們有
看到日本研發出的wifi技術,如果這個技術成熟用高速攝影機拍攝動態捕捉或許就看不到
了......
14.捕捉有分主動跟被動兩種方式。主動就是在人的身上黏貼可以發出紅外線的小球,讓
攝影機去拍,數據就會傳送到電腦裡面。被動式的捕捉方式差在小球上沒有紅外線,而是
是用鋁的膠帶包覆,小球會反射紅外線到攝影機上。
為了立體的建構出一個人的活動範圍,我們所在的奇銳科技小攝影棚有十六架攝影機分別
分佈在天花板以及地板的四個角落。每個角落有兩檯攝影機往中間拍攝,八部攝影機拍人
的上半部,八部拍人的下半部,這麼大的區域能偵測到的範圍有限,如果超出範圍人就不
見了,如果要捕捉很多人那要非常大的攝影棚才行。
15.技術人員在一名示範員身上黏上了小球,總共有52個,每一個小球都有他的名字,像
是right arm之類的,關節一定會有,然後是一些其他身體部位。設定之後電腦軟體出現
了一堆移動的點。技師將這些點照著人形像畫星座圖一樣連在一起,畫面就出現了一個像
是人星座的由點連結而成的人形。這時他們會啟用轉換3D骨架的功能,記錄動作之後交給
動畫公司。
16.人臉的捕捉比較困難,因為要黏的點很多,而且每次點的位置不能改變。所以一般國
外是先將臉翻模,做成面罩鑽孔把小球固定在上面。或者是用一種攝像機固定在人臉前面
,讓攝影機自動去捕捉臉部的表情。有點像是手機偵測臉孔的技術。
17.因為電腦動畫的鏡頭移動非常死板,為了模擬真實的攝影機運動,把小球黏在攝影機
上固定出它的方向性,然後用高速攝影機去抓攝影機的位置,3D的動畫世界就好像有一檯
攝影機在拍一樣。此時房間的中央其實沒有任何東西,但是借由現實生活中的攝影機,我
們可以想像房間中央有一個看不到的模型。
18.老師放了一小段影片給我們看,那是美國大選的新聞節目,主持人面前有一棟3D的白
宮。這時攝影機可以自由移動,主持人也可以在白宮旁邊走動,就好像那棟白宮長在那裡
一樣。
19.『花漾』拍船的畫面就是奇銳科技拍的,因為預算問題他們只能搭出船的一部份,剩
下的部分就是用3D去建模的。首先把整條船的模型設計出來,用電腦定義一個片場的空間
大小,然後在片場的時候讓這個3D的虛擬空間跟現實的空間相對應,這時在攝影機上黏貼
可以反射紅外線的小球,用高速攝影機去捕捉這檯攝影機的移動,只要校正的精准,就可
以讓不存在的船存在在片場裡面。技術人員把畫面傳到攝影師可以看見的螢幕,攝影師就
可以看到主角背後不存在的船(這艘船其實只存在在電腦裡面),而且當攝影機移動的時候
,船的樣子也會因為距離遠近方位而改變,像是看到真的船那樣子。amazing......
20.結合現實與虛擬方面的技術,像是昆蟲life秀這種實境結合虛擬角色的做法可以大量
節省金費。簡而言之最好找影片後製公司的人進劇組,就可以大量節省之後做錯要修正的
金費。台灣目前幾部片子的動畫大家不滿意的原因都是上檔的日期已經固定,但做動畫需
要時間,趕鴨子上架的結果就是令人出戲的動畫。
21.像是要key螢幕進手機或電腦裡面其實不用綠幕,綠幕還會反光,只要貼一種像是賽車
旗的黑白格子靶心在四個角就可以了。另外在拍攝bbs鄉名的正義的時候他們有放一根杆
子標好動畫角色的身高,這樣才能讓攝影師了解之後合成的樣子是怎樣。簡而言之要結合
實境的3D動畫,在地上要擺一些坐標,這樣後製才好合成,bbs是放一個貼了十字格子的
靶心在地上。
以上......
作者: abc480528 (Treebase)   2015-01-19 22:25:00
個人比較好奇IMAX投影機的雙機投影運作方式,大家應該都知道數位IMAX就算是2D也是雙機投影,大部分的說法是為了亮度,但也有說法是兩台投影機負責不同區域的投影,達到解析度超過2K的水準,正確到底是哪一種呢?
作者: Anero (Adenhart永別了)   2015-01-20 01:43:00
雙機投影 解析度還是固定的
作者: linitin   2015-01-20 09:14:00
兩個同樣畫面的2K雙機投影,就算投射交錯投射也還是2K
作者: Joey452 (Joey)   2015-01-20 12:24:00
第一點,或許就是需要這些新技術 http://goo.gl/oaLO4q
作者: mindsteam (24fps狸貓任務)   2015-01-22 03:54:00
4K BD是家用裝置,跟電影院沒關係,解析度規格不同、採用的Color Space不同,編碼格式、包裝格式…都不同。之前是有聽說IMAX Digital的兩個投射畫面的像素是有Shift過的,所以解析度能稍微提高,但不知道可信度。
作者: Anero (Adenhart永別了)   2015-01-23 23:32:00
IMAX也是拿DCDM的TIF檔案enhance,所以解析度是固定的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