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加拿大,從荒漠破土而生的網球巨人

作者: iamshana (CANINE)   2019-06-29 23:56:42
英文原文:http://bit.ly/2LybwBY
文:Peter Bodo 编譯:Harvey&Eddie
二十年進化史 | 加拿大,從荒漠破土而生的網球巨人
tennispie網球派
06-28 22:13
從內斯特苦苦支撐,到布沙爾(Bouchard)、拉奧尼奇(Raonic)相繼閃耀,再到湧現出沙波
瓦洛夫(Shapovalov )、阿利亞西姆(Felix Auger-Aliassime)和安德萊斯庫(Andreescu)
等超級新人。加拿大如何在短短二十年間,從球星荒漠進階到網球強國?ESPN著名記者皮
特-波多從「冰球式」體制挖起,並研究了移民潮帶來的影響。
本賽季初,對大多數人而言,安德萊斯庫還是個完全陌生的名字。高中尚未畢業的她,一
年前還在打ITF25K,今年則成為了首位在印第安維爾斯奪冠的外卡女球員,也是祖國第一
位奪得WTA皇冠級別賽的運動員。
僅僅兩周後,她的兩位鮮肉男同胞,19歲的沙波瓦洛夫和18歲的阿利亞西姆,又雙雙殺入
了邁阿密大師賽半決賽。雖然分別折戟於費德勒和伊斯內爾手下,但這些跡象已經足夠說
明,加拿大網壇迎來了真正的春天,從雙打賽場上打響第一槍,到如今單打賽場上新人輩
出。
「這些改變太瘋狂了,給加拿大網壇注入了很多信心。」阿利亞西姆感嘆道:「家鄉的球
迷們都很激動,能夠聽到他們的好評是件很贊的事。現在所有加拿大球員,從青少年選手
,到丹尼斯、比昂卡和我,都充滿了信念。我很高興能看到這番景象。」
儘管賽季近來的發展表明,這群年輕人的成長之路還很漫長:安德萊斯庫在邁阿密因為肩
膀傷勢退賽後,至今只打了一場比賽;沙波瓦洛夫在女王杯輸給德爾波特羅後,已經遭遇
了巡回賽四連敗;阿利亞西姆的腹股溝傷勢也反復無常,好不容易闖入裡昂站決賽卻不得
不退出法網。
不過好消息是,打進斯圖加特決賽和女王杯半決賽後,阿利亞西姆的溫網前景顯得十分明
朗。而在布多斯表演賽兩盤擊敗德約科維奇後,沙波瓦洛夫也將更有信心的亮相溫布爾登

所以,加拿大是怎麼做到的?這是巧合嗎?
「我們的團隊建設,很大部分受到了冰球文化的感染。」Hatem McDadi在接受ESPN採訪時
分析道。本世紀初,他在加拿大網協負責球員發展的管理,如今已成為祖國網協的高級副
主席,新生力量的崛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我們在網球俱樂部發展早期就創立了培
養項目和網球基金,請最好的教練,為球員們設計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道路。」
加拿大網協請到的超級教練,包括貝克爾和伊萬尼塞維奇,甚至還挖來了法國網協的功勳
教練Louis Borfiga,他曾幫法國網協打造了極為成功的國家人才培養項目。
為了盡可能搜尋到根正苗紅的潛力新一代,加拿大網協開始模仿本國冰球協會的做法,為
父母們提供了小到4歲的兒童培養項目,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接觸這項運動。
冰球是加拿大的國球,男子與女子國家隊在奧運會上已累計斬獲14枚金牌
但如果沒有成功前輩們開創的先河,這些精心設計的人才培養計劃也不可能出現。加拿大
最早的網球模範人物當屬雙打名將拉勒爾(Sebastien Lareau)和內斯特( Daniel Nestor
),前者在1999年美網男雙奪冠後,成為第一位捧起大滿貫冠軍的加拿大人;後者則在隨
後的職業生涯中收穫了男雙「金滿貫」和「金大師」。
他們在雪梨奧運會上一舉登上最高領獎台,而這枚金牌也直接激勵了加拿大網協,下定決
心大刀闊斧培養本國的網球接班人。
作為改革最首要的舉措,加拿大網協成立了四個國家網球訓練中心。最主要的一個坐落在
蒙特利爾,針對15歲及以上青少年的培養,而更小的孩子可以在其他三個中心訓練:溫哥
華、多倫多和卡爾加里。
除此之外,分散在城市各個角落的私人網球俱樂部也能為孩子們提供便捷的訓練基地,在
本國網協的指引下,這些基地可以充當青少年們網球之路的起點和跳板。而在蒙特利爾主
基地走出的球員,包括了近年來加拿大最主要的兩張名片——布沙爾和拉奧尼奇。
布沙爾在12歲時,曾前往佛羅里達獨自訓練,但她三年後就回到了老地方蒙特利爾。2014
賽季,年僅20歲的她,在六個月內打進了溫網決賽以及澳網和法網半決賽,驚艷表現收穫
了無數關注,排名一度高居第五——彼時安德萊斯庫、阿利亞西姆和沙波瓦洛夫才剛剛步
入青少年賽場。
加拿大的網球記者Tom Tebbutt告訴ESPN:「布沙爾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多年前我曾說
過,加拿大不會走出一位成功的女球員,但她證明我錯了。她憑一己之力點燃了整個國家
的希望。」
然而,雖然如今25歲的布沙爾依舊年輕,但她顯然對複製當年的壯舉感到力不從心。還好
,拉奧尼奇扛起了楓葉國的旗幟,在2016年殺入了溫網男單決賽。和布沙爾土生土長在加
拿大不同,拉奧尼奇三歲時,由於巴爾乾半島的政治動亂,他的父母舉家遷往加拿大。如
今,拉奧尼奇被許多移民者視為榜樣。
「加拿大的文化非常多元,很多人帶著對網球的熱情來到這片土地。」McDadi說道。事實
上,加拿大網球後備軍的壯大,與移民浪潮不無關係:阿利亞西姆的媽媽是法籍加拿大人
,他的爸爸則來自多哥;沙波瓦洛夫出生在以色列,父母都是俄羅斯人;安德萊斯庫在加
拿大出生,但父母都是羅馬尼亞人;波斯皮希爾的父母則從捷克斯洛伐克逃難而來,那時
捷克和斯洛伐克還是同一個國家。
「除了阿利亞西姆,我們四人都來自東歐諸國或者俄羅斯,那邊的網球氛圍很濃,從事體
育運動是一戶人家擺脫困境的絕佳選擇。」如今28歲的拉奧尼奇告訴ESPN,「我們完全把
自身投入了這項運動中。如今加拿大不乏人才和機遇,而網協也很好地把二者融合到了一
起。」
蒙特利爾主培養基地是加拿大網協的主戰場,但整套培養系統並不局限於這座城市。沙波
瓦洛夫和安德萊斯庫都在多倫多訓練,前者的母親是網球教練出身,所以他和加拿大網協
的聯繫沒有特別緊密;阿利亞西姆和拉奧尼奇則是蒙特利爾的明星人物。
「我們幾位球員的成長經歷稍有不同,但都非常相互瞭解,保持著很親密的友情。」沙波
瓦洛夫告訴ESPN。
拉奧尼奇也有同樣的感受,加拿大網協在過去十年,通過設置不同年齡段的巡回賽和國際
青少年比賽,成功地將本國球員們打造成一個團結的隊伍,引導球員們互相激勵成長、推
動彼此。「在國家隊中,一年內偶爾和隊友打兩場比賽起不到任何作用。能始終和同一個
球員訓練、競爭,才非常鼓舞人心。我的老對手是波斯皮希爾,而阿利亞西姆和沙波瓦洛
夫則是一對。」拉奧尼奇分析道。
當對手是自己的朋友時,激烈對抗的價值尤為凸顯,他們能有意識地激勵對方共同進步。
這份戰友友誼,也為年輕球員們在未來職業生涯面臨情緒難題時,奠定了堅固的基石。
「當對方取得佳績時,我自己也能受益良多。每次我看到他贏時,就會跟自己說,我也要
和他一樣取得勝利。這對於還是青少年的我們,是非常積極健康的。我想看看我們能一起
走多遠。」阿利亞西姆坦言。
而事實證明,他們確實走了很遠。沙波瓦洛夫捧起2016年的溫網青少年單打冠軍兩個月後
,阿利亞西姆在美網的青少年組奪魁。今年的邁阿密更是一個繪聲繪色的實例。現在,AT
P單打排行榜上,阿利亞西姆高居第21,而他的好朋友沙波也排名27緊隨其後。
就算最後兩人不能在網壇開闢一片天地,阿利亞西姆表示,祖國也大可不必擔心:「除了
我和丹尼斯,後面還有很多孩子正大步向前呢。」
https://m.sohu.com/a/323672122_492621/?pvid=000115_3w_a
作者: angellee0102 (我掉進了五月天坑^^)   2019-06-30 01:57:00
推,期待FAA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