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澳大利亞網球如何走出低谷?移民成了他

作者: iamshana (CANINE)   2019-02-12 17:06:48
澳大利亞網球如何走出低谷?移民成了他們的「救星」
北京新浪網 02-12 12:41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葛曉倩 來源:澎湃新聞
2019年1月27日,墨爾本公園的羅德-拉沃爾球場湧進了將近15000名球迷,他們現場見證
了德約科維奇和納達爾之間的第53次對決。
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本屆澳網期間整個公園每日入場的觀眾人數接近7萬人。澳大利亞
網協首席商務執行官理查德-希斯格里夫表示:「5年前澳網在四大滿貫中還是規模最小的
,現在可能已經是最大的,也許美網稍微多一些。」
這是屬於墨爾本以及澳大利亞網球的驕傲,而其根源,則是這項賽事百年以來的積淀以及
近10年來不斷強化的「亞太區大滿貫」定位。
除了吸引更多亞太區選手和讚助商之外,澳大利亞本土網球也成功度過了休伊特退役后「
幾乎要從世界網球版圖消失」的「最糟糕的時期」。
一群20歲左右、帶著「斯」和「維奇」等異域姓氏的年輕人從巡迴賽里冒頭,將澳大利亞
從懸崖的邊緣拉了回來。
他們,是澳網和澳大利亞網球在亞太化和世界化進程中的基石。
新一代球員「集團出擊」
和過去10年一樣,2019年的澳網擁有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穆雷、小威廉姆斯、
莎拉波娃等超級巨星。
他們每個人都自帶話題,而在澳大利亞本地球迷的眼中,和他們擁有同樣關注度的,是在
本屆賽事中表現出色的澳大利亞年輕選手們。
男單方面,2月17日才滿20歲的德米納爾(De Minaur)晉級16強,這是他繼2018年溫網和
美網之後連續第三站大滿貫賽事闖入第三輪;
女單方面,22歲的巴蒂(Barty)在第四輪淘汰了莎拉波娃,只是在8進4的比賽不敵最後的
亞軍科維托娃;混雙方面,23歲的沙爾瑪(Astra Sharma)搭檔同胞史密斯( John-Patrick
Smith) 拿到亞軍。
除了這三位扛旗的小將,在整個職業網球排名系統中,澳大利亞選手尤其是年輕選手的表
現也極為突出,使得「袋鼠國」能夠繼續和美國、俄羅斯等網球強國相匹敵。
ATP積分榜上,排名前100的澳大利亞選手共有6位,分別為28位的德米納爾(19歲)、36
位的米爾曼(John Millman)(29歲)、45位的埃博登(Matthew Ebden)(31歲)、61位的
湯普森(Jordan Thompson)(24歲)、67位的克耶高斯(Nick Kyrgios)(23歲)、86位的
托米奇(Bernard Tomic)(26歲)。
在100到200位的選手中,有124位的波皮林(Alexei Popyrin)(19歲)、129位的博爾特(A
lex Bolt)(26歲)、130位的傑森-庫布勒(Jason Kubler)(25歲)、134位的科基納吉斯
(Thanasi Kokkinakis)(22歲)以及168位的波爾曼斯(Marc Polmans)(21歲)。
WTA積分榜上,有4名澳大利亞姑娘排名前100,分別為第14位的巴蒂(22歲)、第46位的
加夫里洛娃(Gavrilova)(24歲)、49位的湯姆賈諾維奇(Ajla Tomljanovic)(25位)、7
5位的斯托瑟(34歲)。
100到200的選手裡則有第142位的普希里亞-韓(Priscilla Hon)(20歲)、157位的博瑞爾
(Burrell)(20歲)、160位的沙爾瑪(Sharma)(23歲)、172位的羅迪奧諾娃(Rodionova)
(29歲)、178位的海烏斯(Hives)(22歲)、192位的阿依亞娃(Aiava)(18歲)。
百花齊放,而且年輕人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以至於觀眾們在墨爾本公園隨處都可以看到本
土球員。
這樣的場面無疑讓澳大利亞人欣喜。羅德楨唻U爾在羅德楨唻U爾球場為後輩鼓掌,休伊特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忍不住眉飛色舞。
十年前曾滑落到低谷
澳大利亞的網球人當然有理由開心,因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澳大利亞網球實際上都處於
斷崖式滑落的狀態。
在拉夫特和菲利普西斯在21世紀初宣布退役之後,澳大利亞網球的大旗就一直在休伊特一
個人身上。等到2009年的澳網,他們在ATP排名前100中只剩下第23位的休伊特和64位的盧
查克了。
「青黃不接」已經不足以形容澳大利亞網球的危機,這個擁有四大滿貫賽事之一澳網,以
及擁有羅德-拉沃爾、瑪格麗特-考特、古拉貢、拉夫特、菲利普西斯、休伊特等名宿的網
球強國,幾乎要從世界網球的版圖上消失。
面對這樣的情況,退役后一直在澳大利亞電視7台做解說嘉賓的前雙打名將伍德布里奇心
酸地開玩笑道:「如果論起網球評論員的水平,澳大利亞肯定是世界第一,因為我們有伍
德福德、菲利普西斯、康納斯、斯塔布斯甚至休伊特。可在網球場上,我們真的已經被遺
忘得太久了。」
休伊特認為導致澳大利亞網球整體沒落的原因在於決策層,甚至直接點名時任澳大利亞網
協主席的羅夫-波拉德。
「我們的網球管理部門總是說得好聽,但從未將承諾付諸現實,這樣下去直接受害的就是
澳大利亞網球。」
「當初協會管理層剛剛上台時,人們對他們給予很多希望。可是現在當和現役球員們聊天
時,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什麼都沒有做。」
「野兔」說出了相當一部分澳大利亞網球從業者的心聲,這也促使澳大利亞網協在2010年
進行了改組。來自悉尼的律師斯蒂芬-漢利於4月上任,成為該國新任網協主席。
澳洲媒體《太陽先驅報》對此的評論是,「漢利在擔任新南威爾士州網協主席期間深受大
多數會員的愛戴,名宿紐康比也是他的支持者之一。他有法律經驗,多年從政經歷也有利
於推動澳大利亞網球的發展。」
移民拯救澳大利亞體育
漢利在新南威爾士州時以勇於改革而聞名,在2010年10月履新澳大利亞網協后,就將自己
在地區的管理方式推廣到全國。
他的工作包括在網協內部實行問責制,激勵教練員發展,「行之有道」是他的行事標準。
在漢利的領導下,澳大利亞網球被要求從基層抓起,包括青少年球員的培養和網球設施的
健全,也包括吸收更多退役運動員做教練、培育更多高水平的網球俱樂部。
當然,他最核心的目標是為本國網球尋找像休伊特一樣的旗幟性球員,這是發展計劃的重
中之重,「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從眾多好苗子當中選擇最為優秀的加以培養。」
框架已經搭好,政策也得到了保障,接下來就是把「好苗子」放在培植的溫床之上。
而這些「好苗子」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移民和移民的後代,他們成為了澳大利亞網球
最危險時刻的「救世主」。
以目前ATP排名前200的澳大利亞球員為例,德米納爾的父親是烏拉圭人,母親是西班牙人
;克耶高斯的父親是希臘裔畫家,母親是馬來西亞裔電腦軟體工程師;
托米奇的父親是克羅埃西亞人,母親是波斯尼亞人,他出生於德國城市斯圖加特;庫布勒
的父親是澳大利亞人,母親是菲律賓人;
儘管出生於悉尼,但波皮林的父母都是俄羅斯人;埃博登和波爾曼斯都出生於南非,和費
德勒擁有同樣的「家族本源」。
在WTA前200的澳大利亞球員中,「一姐」巴蒂的外祖父是英國移民;昵稱為「達莎」的加
夫里洛娃是俄羅斯人,一直到2016年才加入澳大利亞國籍,並和克耶高斯一起參加了當年
的霍普曼杯。
說起克耶高斯,他的女朋友湯姆賈諾維奇1993年出生於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她的父
親代表克羅埃西亞獲得過1992年和1993年手球歐洲杯冠軍,母親則是來自波斯尼亞。
普希里亞-韓出生和成長於布里斯班,但她的父母都來自於中國香港;博瑞爾的父母都是
澳大利亞人,但她出生於德國的杜塞爾多夫;
沙爾瑪是個印度姓氏,而她的確是出生和成長在新加坡,說著一口「新式英語」;俄羅斯
姑娘羅迪奧諾娃在2014年入籍澳大利亞,第二年嫁給澳式橄欖球運動員維克瑞;
此外,阿依亞娃的父親是出生於紐西蘭的薩摩亞人,母親出生在美屬薩摩亞。
一筆來自於歷史的「財富」
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他們的後裔,撐起了當下澳大利亞網球最廣闊的天地。儘管膚色和
口音各不相同,但他們名字的後面都綴著澳大利亞國旗。
伍德布里奇不用自嘲了,休伊特也不再焦躁。「移民拯救澳洲網球」,這是當下我們看得
到的事實。
而如果要沿著歷史上溯的話,你會發現這一切的根源,還要追尋到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
雷斯的帆船從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之間經過的時候。
儘管當時西班牙人並沒有登陸澳大利亞,但那條海峽還是被命名為「托雷斯海峽」。真正
「發現」這塊大陸的是荷蘭人威勒姆溢滮h,這塊「新領地」也因此而被命名為「新荷蘭
」。
1642年,另外一位荷蘭人阿培爾-斯塔曼沿著海岸線探索了澳大利亞北部。近130年後,英
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發現了澳大利亞東海岸,「新荷蘭」變成了「新南威爾士」,這片
土地被宣布屬於英國。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成立,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澳大利亞
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隨後,自然資源以及金礦吸引了大批來自歐洲、美洲和亞
洲的移民紛紛湧入。
他們和澳洲土著以及陸續移居的荷蘭人、英國人一起,使得澳大利亞成為了當下的澳大利
亞,也使得澳大利亞網球在21世紀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以德米納爾、博普林、巴蒂等人為代表的移民後代,只是澳洲網球復興的一個開始。
作為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國家,有將近3成的澳洲人在海外出生,這一比例到2036年將上
升至34%。
去年年末,澳大利亞統計局(ABS)公佈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居民人口數量已經突破2500
萬大關,達1970年人口數量的兩倍;從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澳大利亞人口增長了38.8萬
人,其中凈移民引入量為24.54萬人,佔了總增長率的63%。
在波瀾壯闊的移民浪潮中,網球作為體育項目不僅可以帶來巨額的商業利益——就像理查
德-西斯格里夫所說的,「澳網的經濟價值已經超越了美網」;也讓多民族文化背景下共
同生活的民眾獲得了更多的凝聚力與歸屬感,在培養和發展健全的社會形態方面也起著至
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想見,在未來和未來的未來,澳大利亞網球在很大程度上,仍將維繫在這些移民少年
的身上。
(本文來自於澎湃新聞)
https://m.news.sina.com.tw/article/20190212/30008630.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