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 STAR 與 Behavior Questions (BQ)

作者: drrdrem (飛翔的荷蘭人)   2021-08-22 11:39:48
最近剛結束神山的旅程,即將開始新的挑戰。好像又看到有人提到STAR之類的,大致隨手
寫個我在美國面試的經驗,以下內容同步發表在 DCard:https://www.dcard.tw/f/job/p/236780110
Caveat: 以下內容嚴禁任何引用、抄襲、轉制
1. STAR
眾所皆知的是,STAR 指的是 Situation (S), Task (T), Action (A), Results (R),每
一個的含義網路都找得到描述,就不贅述了。
2. BQ
美國公司、外商、甚至台灣公司近年來越來越愛在面試時詢問BQ,甚至有的時候考專業知
識是在BQ中出現的。尤其是當BQ是回答自己的過往經驗時,BQ 比起死板板的專業知識問
答,更能考察 Candidate 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方式。而當回答 BQ 時,是
以擠身過去和工作相關的經驗時,面試官更可以從中延伸問題,問一些受試者該有的專業
技術,同時也不會讓Candidate感到太多的壓力。也因此,回答 BQ 盡量不要亂掰 - 大家
都是專業的,除非你超會講故事,不然大多數的狀況下,掰的東西問細節就煏空了。
一般來說,在美國,BQ 可以以下列方式開頭:
Tell me about a time when you XXXXXXX
3. 將 STAR 應用在 BQ
當然,BQ 是 Behavior Question (廢話),但是問題隨著時間發展,就會有模板。模板不
見得是最佳解,但卻可以簡單的以一套固定的模式,打遍天下無敵手。
以下為簡單的一個BQ,以此為例,筆者一步步的帶讀者建構出BQ模板
Tell me about a time when you make a hard decision?
預先分析:
這個問題的題眼在於 hard decision,當看到題目時,第一個要想到的是 ”什麼是
hard decision”,以及詢問 “hard decision” 時,想要考驗的核心價值為何? 這裡推
薦 亞馬遜 的 leadership principle,找其中幾個套進去就對了。再不行,大家都很愛
看 prioritization 的能力。
以下為簡單的一個套模板回覆,對了,筆者的背景為 AI 建模,或者是當個碼農,所以以
下舉例為以此為故事,以 STAR 為骨頭,一步步的把肉填進去。
S: S 為大背景方向,在回答 BQ 時, S 的部分是拿來說明自己接下來要說的故事的重要
性、困難度,以及為何選擇這個故事,故事為何有回答到問題的部分。
以我來說,我會覺得會造成 hard decision 的原因是有了 dilemma,需要做 trade off
。我就會以建模型時,模型的準確度、大小,跟運算力的資源,是一個 trade off 。當
然這個故事在面對專業的面試官時會是可以的故事,面對 HR 時可能沒那麼適用,但這又
是其他部分了。
T: Task 是在大背景之下,欲解決問題的 milestone,有的時候 為何選擇這個故事,故
事為何有回答到問題的部分 也可以改放在這裡。如果是這樣的話,以這個回答為例,S
可能就是指當時是在和誰合作,而有了 dilemma ,而 T 顯而易見就是要處理這個
trade off 。
A: A 是裡面最重要的方式,因為這裡才是你針對出題者給出的問題,如何處理的部分。
在這裡,你可以直接就說明如何去解決問題的,但我會推薦先給一個總結,讓面試官有一
個你接下來要講的東西的預期心理。更重要的是,即使你再來要說的東西 她/他 完全聽
不懂,也可以用你的總結來知道有沒有回答到某些 她/他 喜歡的核心價值。
在不知道要回什麼的時候,prioritization 就可以拿出來用了。
所以這個部分,我會先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先進行分析,以排序優先順位,接著在
展開細節是怎麼實行的。
R: 大多數的狀況,重點都是在 A ,R 比較像是一個收尾,給個量化指標告訴對方所以我
做到了,並且大家都很滿意,當然也有一些重點是 R 的問題,後文會提到。
4. 一題多解與多題一解
當然,很多時候無法知道面試官會不會喜歡你的故事,因此針對同一個類型的問題準備多
個故事,在面試時感覺面試官沒興趣就換故事,或者是多個面試官問類似問題時,可以給
予更多樣化的回答,讓面試官感覺好像真的經驗豐富。
而另一方面,不大可能真的針對每一題型都準備答案,因此擅長演算法的都知道,將一個
問題 reduce 成 另一個的能力顯得非常重要。例如考慮以下問題:
Tell me about a time when you balance the customers' needs and technical
needs?
在一些信奉顧客至上的網路公司裡,這是個可能出現的問題。當然 customers 可以有很
多不同的可能性,在學校裡,指導教授可以是 customers,在公司裡,上司可以是
customers。而當仔細研究這個問題時,會發現這和 Tell me about a time when you
make a hard decision? 可以是同樣的問題 - 把造成 dilemma 的雙方改成是
customers' needs 跟 technical needs 就是了。
另一方面,一種變形BQ則為負面問題,舉例來說: Tell me about a time when you
make a bad decision and what you learn from it? 這一類型一樣是可以利用STAR回覆
,只是因為 A 出了狀況,導致 R 跟後續更為重要,例如可以簡單說因為當時 A 就是沒
有 prioritization ,有了不那麼適切的 R 反而需要懂 prioritization 罩,因而從此
以後知道做事情都要 prioritization 。
5. STAR 的其他應用
當然,不只是 BQ ,STAR 可以應用在各個層面,給予聽者或者是受眾有一個組織性的回
應,讓受眾可以輕易地追蹤講者所想要表達的,而不會被 information overwhelmed。舉
例來說,STAR 可以應用在簡報的組織上面 (很多簡報教學著重於排版,卻連最基礎的功
能: 清晰的傳達資訊 都辦不到)。
另一方面,啟發筆者撰寫本文,在於將 STAR 應用在履歷描述上。然而履歷描述強調言簡
意賅,讓讀者可以快速掃過去後看到該 Candidate 有沒有相對應的關鍵能力,完全套用
STAR 太過文謅謅,比較通常的做法是以: 做 什麼 (What) + 用什麼方式 (How) + 得到
什麼結果 (R) 這一類型的變體予以處理。
6. 結語
隨手寫寫結果還是有點多XD 隨著時間進展,STAR 及 BQ 也有更多的發展及研究。以上僅
為隨手寫寫當個拋磚引玉,可能也有更好的方式以不一定就是了。
References:
1. 自己及朋友,以及實戰中的瘋狂練習
2. 一畝三分地相關文章
3. Amazon leadership principle
作者: foreverbrave (sir)   2021-08-22 12:19:00
推 謝謝不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