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評價社群Glassdoor,讓薪資不再是秘密

作者: jab (Jab 滉)   2015-12-01 17:50:05
職場評價社群Glassdoor,讓薪資不再是秘密
撰文者:36 氪 發表日期:2015/11/30
創業者的第一次創業多多少少有些求財的目的,如果一個上市公司創辦人選擇二次創業,
那更多的就是出於情懷和創造一家更富有想像力公司的欲望。比如說雷軍,比如說
Robert Hohman,Rich Barton 和 Tim Besse。後面的這三個人在把全球最大的線上旅遊
公司 Expedia 做上市之後,在 2007 年的夏天,又開了一家叫 Glassdoor 的公司。
Glassdoor 做的是職場評價服務。在 Glassdoor 開張的那年,美國的職場並不像這個國
家的形象那樣開放。員工在就職前一般靠看公開報導、向熟人打聽瞭解公司情況,薪資和
職業發展資訊由 HR 口述,就職後被告知不能同事討論薪資。Glassdoor(透明的門)希
望改變這樣的情況。它的產品形式是一個匿名的雇主評價和職場資訊分享平臺,企業員工
可以在上面曝光自己的工資、曝光公司的情況,評價雇主,供其他人參考。
為鼓勵 UGC 內容的生成,Glassdoor 採取 「給即是得(“give-to-get” model)」 的
機制,使用者貢獻的內容越多,能看到的評價也就越多,形成社群氛圍。為了保證資訊真
實有效,Glassdoor 上註冊信箱尾綴必須與公司相符,另外,他們還專門建立了一個人工
內容審查團隊。
這種 UGC 評價機制讓人想起了餐廳領域的 Yelp ,Yelp 用 8 年累積了 遍佈全球 33 個
國家餐廳的 2760 萬條評價資料,7140 萬的網站用戶數。在 2012 年靠著這些資料和一
套本地廣告+品牌廣告的盈利模式上市。而相比吃飯,找工作顯然是一件低頻得多得多的
事情。因此,Glassdoor 要做的事情,一開始就註定是場馬拉松。
Glassdoor 在 2008 年 3 月就獲得了 A 輪 300 萬美元的融資,6 月產品正式上線,
Bloomberg 上刊發了他們產品上線的消息。10 月 Glassdoor 又完成了 B 輪 650 萬美元
的投資,投資方是投了Quip,Zendesk,Dropbox的Benchmark。Benchmark 的投資組合裡
還有 Uber,Instagram,Quora。
對於 Glassdoor 這種出身好,不愁錢的公司,難的或許不是要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
當時 Monster,LinkedIn 都如日中天,Glassdoor 參考這兩者的成功轉做招聘平臺賺錢
是很輕鬆的事。但 Glassdoor 並沒有這樣做,他們做的,就是維護產品、累積資料。甚
至在 2009 到 2010 一整年內產品上最大的變化只是增加了一項面試評價功能。
Glassdoor 給自己的定位其實是媒體,他們一直在做的就是基於評價的資料不停發報告。
2009 到 2011 年三年間,Glassdoor 發佈了多份企業職場相關的報告,《2010 年度最奇
怪的 25 個面試問題》、《2009 Q3 最受歡迎 CEO》這些報告均出自 Glassdoor,逐漸在
搜尋引擎中,用戶很難找到關於 Glassdoor 公司本身的直接報導,倒是很多文章都引用
了 Glassdoor 發佈的資料。
Glassdoor 也漸漸開始為人熟知,到了現在,Glassdoor 這幾個字母平均每天都會被主流
科技媒體提一次,還能發出像《祖克柏休了 2 個月產假,Facebook 員工告訴你為什麼他
的決定很重要》這樣的 insider 報告。
在 2010 年 Glassdoor 終於累積到自己的第一個 100 萬用戶。此時的 Glassdoor 已經
變為求職者找工作前要看一看,企業主也相當重視自己在上面評價的地方了。2010 年的
6 月,Glassdoor 做了針對企業的 Enhanced Employer Profiles,允許企業在平臺上做
雇主品牌建設,向對公司感興趣的用戶傳遞「為什麼要來這工作」。同年 10 月
JobScopeTM 搜索技術則是讓求職者可以在查看職位的時候直接看到該公司的薪資、排名
、評價等信息。
這個時候 Glassdoor 才開始著手下一輪融資。2011 年 2 月,Glassdoor 宣佈獲得
1200 萬美元 C 輪融資。C 輪之後的 Glassdoor 初步開啟商業進程。有 Yelp 的案例參
考,他們一邊研發廣告系統,一邊進行評價內容的擴充和國際化的擴張。到了 2012 年,
Glassdoor 宣稱已經獲得了 1400 萬註冊用戶,收集了 20 萬家公司的 300 萬條評價,
遍佈 190 多個國家。
匿名評價的機制讓 Glassdoor 累積到了一手的內容,但也讓其局限在「資訊型社群」的
身份中,顯然一家媒體很難講出 10 億美元估值的故事。此時的 Glassdoor 想到了社交
,他們開始改變過去完全匿名的狀況,在 2012 年 2 月推出基於 Facebook 社交平臺的
Inside Connections,用戶綁定自己的 Facebook 帳號和 Glassdoor 帳號後,流覽公司
頁面時可以看到自己哪些朋友在那工作。
Inside Connections 沒有將 Glassdoor 變為一個類似 LinkedIn 的職場社交平臺,但這
項功能讓 Glassdoor 從資訊型社群轉變為一個功能型社群 —— 用戶有了身份後,招聘
只是其中一種可能。創立之初就開始累積的企業用戶們在平臺上發佈職位變得再自然不過
。2013 年 Glassdoor 開始投資職位集成搜尋引擎(meta-search engine),研發企業端
導向的產品。也跟 CNN MONEY 這樣的媒體進行合作,推廣庫中的職位。
到了 2013 年, Glassdoor 用戶量達到 2200 萬,累積了 30 萬家公司 570 多萬條評價
。2013 年的 12 月,Glassdoor 獲得老虎環球基金領投的 5000 萬美元 E 輪融資,資金
繼續用於全球拓展。14 年 10 月,Glassdoor 開出其首個法語分站。
此時的 Glassdoor 已經成為一個針對用戶的職位搜尋引擎和社群,用戶在平臺上發生聯
繫。同時他們也為企業端提供增值的資料分析、品牌建設、行銷和招聘工具。職場版
Yelp 的故事顯然已經過時了,Glassdoor 在投資人眼中更像一個新的 LinkedIn。
Yelp 目前市值 22 億美元,LinkedIn 市值 243 億美元。今年 1 月 Glassdoor 宣佈獲
得 Google Capital 和老虎環球基金領投的 7 億美元。至此已經是 Glassdoor 的第 8
年、第 6 輪融資,資方表示有充分耐心等它一起成長。畢竟世界這麼大,平臺上的公司
才只有 34 萬。
簡單回顧 Glassdoor 的 8 年,其最大的貢獻就是消除了公司資訊與求職者資訊之間的不
對稱。一是讓求職者有管道瞭解到過去被視為「機密」的公司排名、薪資福利、內部情況
等資訊,二是開始讓企業意識到多讓外界瞭解自己並不是壞事,開始放平姿態去做雇主品
牌建設,跟求職者交流。WSJ 的評價是,
「Glassdoor 讓薪資不再是秘密。」
來源: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8090
原文:http://36kr.com/p/5040293.html
作者: s860134 (s860134)   2015-12-01 23:25:00
蠻有趣的 台灣公司提供者太少
作者: maypcc (The K)   2015-12-01 23:52:00
台灣多數公司薪水低, 不提也罷
作者: chelab (寒鸒)   2015-12-02 00:07:00
因為拿出來比很見笑, 又不能造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