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華為海洋緣何能屢屢斬獲海底光纜國際大單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5-11-15 19:21:58
華為海洋緣何能屢屢斬獲海底光纜國際大單
http://www.guancha.cn/tieliu/2015_10_28_339084_1.shtml
日前,華為擊敗阿朗、NEC、Tyco等國際壟斷巨頭,斬獲6000多公里的國際跨海通信工程
——喀麥隆—巴西跨大西洋海底光纜系統。這是繼今年3月,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簡
稱“華為海洋”)斬獲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海底光纜系統后取得的又一勝利。
回溯過去,這早已不是華為海洋第一次擊敗國際巨頭,實現虎口奪食。自2009年伊始,
華為海洋先后于地中海、馬六甲海峽、塔斯曼海、鄂霍次克海接連收獲國際大單。為何
成立于2008年的華為海洋能在短短7年里就能具備挑戰阿朗、NEC、Tyco等國際壟斷巨頭
的實力?這必須從華為海洋的誕生說起。


強強聯合,取長補短
進入海底光纜市場的資金需求量大、技術門檻高,要在其中立足實屬不易。
在資金方面,以地中海的一個海底光纜項目來說,一條總長度230公里的海底光纜,海底
光纜的采購和鋪設成本就超過4000萬美元,平均算下來,每公里成本高達18萬美元,這
還不算其他配套系統設備的費用。另外,海底光纜長度越長,埋設的深度越深,難度就
越大,建設成本也隨著成幾何倍數提升。
在技術方面,海底光纜系統工程對光纖通信和海底光纜鋪設、維護的要求非常高。通信
是華為的老本行,解決從光纜到傳輸系統等各類產品的系統整合,攻克100G為代表的高
速線路技術和大容量多業務OTN交叉技術對華為而言自然不在話下。
但在海底光纜的設計、鋪設和維護方面,華為就一籌莫展了——海底光纜系統的設計開
發以及部署是相當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專業的設計能力和豐富的施工和維護經驗——
海底光纜線路設計中有哪些要點?哪些地震、海嘯高發區域是一定要回避的?需要避開
哪些已鋪設的光纜?如何修復損壞的海底光纜……對這些問題,華為遠不如在海底光纜
市場深耕幾十年的國際巨頭那樣,能做到如數家珍。另外,在海底光纜鋪設中,到底需
要什么樣的海洋施工船、海底機器人、封裝設備,華為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而鋪設海
底光纜不可或缺的施工人員,華為更是缺乏在基本的人才儲備。


因此,想要進入海底光纜市場,就不必需尋找強有力的合作伙伴,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
司開始進入華為的視野。
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總部位于英國,是一家具有150多年歷史的海上工程公司,在全球
海底光纜安裝和維護行業里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在海底光纜安裝和維護、海上油氣田建
設等方面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而且有著與多國電信公司合作的經驗——與中國電信在
中國合資建立的SBSS,與NTT在日本合資建立的NTTWEMarine,與新加坡電信合資建立的
ICPL。
正是借助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的平臺,華為才能跨越在海底光纜鋪設方面的技術門檻
——2008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合資成立華為海洋公司,獲得
了國際海底光纜市場的入場券。
千島之國一鳴驚人
一直以來,阿朗、NEC、Tyco三巨頭曾占據海底光纜市場份額的80%,幾乎處于壟斷地位
。那么,年輕的華為海洋緣何具備挑戰國際壟斷具體的能力,而且還能做到虎口奪食呢
?讓我們結合華為海洋在印尼一鳴驚人的成功案例去剖析背后的原因。
光纖通信借助對光信號采用復用、放大、整形、補償等一些列手段,把信號進行超長距
離的傳送。信號傳輸時有個特點,就是信號會隨著傳輸距離而衰減,每隔一定的公里數
需要使用光纖放大器作中繼器。
而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實現光纖的放大和光信號的再生就必須有能量供應,比如由端站
PFE、海底光纜中的供電導體、分支單元和中繼器中的電力設備組成的海底光纜遠程供
電系統。因此,如果采用無中繼器海底光纜,就可以省去供電系統和中繼器的建設維護
費用,這樣一來。無論是建設成本,還是運營維護成本都會比有中繼器海底光纜要低得
多。


印尼被稱為千島之國。從太空俯瞰煙波浩渺的南太平洋,星星點點一萬多個島嶼點綴在
這片蔚藍的球面上。大多數島嶼上山海相望、天各一方,海底光纜鋪設非常困難。按照
國際壟斷巨頭的方案,就必須大量使用中繼器來放大光信號,而中繼器及其配套電力系
統的使用必然大幅提高成本。
而華為海洋經過詳細實地勘察,發現Mataram等五個島嶼上的中心站點間的海上路由距離
基本上是300—400公里這個范圍,按照超過200公里部署的海纜就應該加裝海底中繼器以
抵消長途傳輸導致的信號衰減的慣例,國際壟斷巨頭提交的方案確實是合情合理。
但華為海洋偏偏不信邪,敢于劍走偏鋒,成功研發出長距離單跨技術,實現海底光纜無
中繼器信號傳輸超過400公里,這不僅大幅降低了海底光纜的建設和運營成本,更使華為
一舉擊敗國際巨頭,贏得了客戶。
因此,華為海洋能夠屢屢虎口奪食,除了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在海底光纜設計、鋪設
、和維護方面提供的技術支持外,華為在通信領域深厚的技術底蘊也是關鍵因素。
以技術突破提升市場競爭力
華為海洋不僅依靠無中繼器海底光纜方案大肆搶占短距離海底光纜市場。在長距離海底
光纜市場,華為海洋也以技術為突破突破口,提升自己在該市場的競爭力。
要進入長距離海纜市場,必須要有海底中繼器。華為海洋開創性地采用UJ技術開發出2纖
對海纜中繼器,并在此基礎上,成功研發出第二代海纜中繼器RPT1660和分支器BU1650。
RPT1660中繼器具有獨特的泵浦冗余架構,可滿足區域和長距離海底光纜系統2對/4對/6
對纖解決方案的高性能、高穩定性要求;分支器BU1650能滿足海底光纜能靈活登陸多個
站點,客戶可以非常方便的進行海底設備和端站設備的管理。
兩者不僅在性能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更開創性的采用重量輕、強度高的鈦合金作為外
殼,能有效抵御鯊魚及海洋生物的破壞,對抗深海海底的高壓、腐蝕等惡劣的使用環境

另外,中繼器RPT1660和分支器BU1650還擁有纖細的體型,可直接犁埋并能很好適應敷設
溝道,便于集成和施工,可大幅降低施工成本。至此,華為海洋已攻克長距離深海光纜
系統所有難題,而且因為技術方面的突破和創新,使得華為海洋提交的方案無論從建設
成本,還是日后的運營維護成本方面,都遠低于國際同行,在某些關鍵設備上更顯得尤
為突出——Hibernia Networks首席執行長Bjarni Thorvardarson評估升級一組大西洋海
底電纜所需設備的報價時,發現華為的大功率激光設備的價格只有其最接近的競爭對手
報價的三分之一左右。
技術實力并非華為海洋的崛起的唯一原因
華為海洋的崛起,足以和國際巨頭比肩的技術實力固然是最關鍵的原因,但在華為強悍
的技術實力之下,還隱藏了華為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幾點其他因素——股權激勵、企業文
化和中國工業實力的整體進步。
華為被譽為是一家充滿狼性的企業,其奮斗文化和拼命三郎的搏命精神廣為流傳。而支
撐起這一切的就是華為獨特的股權模式——華為員工集體持股,并將金融投資客永遠排
斥在公司股東的行列之外,股份子孫不能繼承,離開公司由公司贖買,退休后由公司回
購股份。而且持股分配也比較公平,即使是任正非這樣的華為創始人,也只有1.4%股份
。因此,華為不是任正非的華為,更不是某個家族的華為,而是全體員工的華為,員工
成為了公司主人。華為特殊的股權模式把給股東的分紅和給員工的福利合二為一,不僅
避免了追逐短期利益的大股東的短視行為,使企業更具長遠眼光,更使員工獲得了實惠
——在2012年時,華為年底分紅就高達125億,相信這也是華為高管陳黎芳在北大校園招
聘宣講會上說“工資只是零花錢”的底氣所在。
此外,中國工業實力的整體進步也是華為海洋能在國際市場攻城拔寨的重要因素。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先后在青島、錦西菊花島附近架設了2條海底光纜,但因海底光纜的
鋼管單元需要從國外進口,不僅導致價格昂貴,在光纜長度、交貨期等都受到限制,制
約了我國海底光纜鋪設能力。
直至90年代末,中國才以合資建廠的模式,掌握了生產、加工中心鋼管式的海底光纜的
能力,但纜芯依舊要進口,而且在價格、單段長度和交貨期等方面依舊收到外商的制約

近年來,以江蘇通光光纜為代表的國內企業開發研制了具有國際水準的海底光纜。至此
,方才打破國外壟斷,使產業發展不再受制于人。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海洋施工船、光
纜布放船、水下機器人等領域,正是中國整體工業實力的提升,為華為海洋能在國際市
場上攻城拔寨夯實了產業基礎。
讓我們回歸本文的標題,華為海洋緣何能屢屢斬獲國際大單?一切皆因有強有力的合作
伙伴,有深厚的通信技術底蘊,有獨特的股權激勵模式和越發雄厚的中國工業實力。
作者: dolan (杜蘭工程師)   2015-11-15 20:43:00
華為應該是對岸公司沒錯 不過在台灣這邊也有如果是昔日 太電可能還可以抗衡 不過幾十年來的政策錯誤抱歉是決策錯誤 對手幾乎都是自己培養出來 再加上掏空雖然這幾年逐漸回穩並預計遷廠更新設備及精簡人事至於其他間廠商 不是規模過小就是非專業 很難抗衡對岸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5-11-15 21:21:00
為什么要掏空呢。資金用來研發不好嗎
作者: holamonmon   2015-11-15 21:27:00
因為掏空是讓自己荷包滿滿 研發?要研發多久才有錢賺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5-11-15 21:27:00
阿朗、NEC、Tyco是昔日光纖的國際壟斷巨頭
作者: happysp1   2015-11-15 23:59:00
我覺的新技術的挑戰應該是後需續的維護,這可能要好幾年後才看的出來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5-11-16 00:33:00
看了太平洋電纜的產品是陸上電力線路部分,做海洋工程擴展業務,當然需要新的研發
作者: geminitw (geminitw)   2015-11-16 07:03:00
太電搶不到書劵 研發啥?
作者: getbacker (工作十年了啊.......)   2015-11-16 08:09:00
華為是中國軍方背景,為了搶單賠錢也ok,幾乎壟斷了非洲交換機市場,不能以一般公司來看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