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有關於民國112年以後新進公教人員退撫

作者: abmortal ( )   2018-01-16 18:45:34
各位教師夥伴好,小弟是任職數年的公立學校正式教師,菜得很。十分關心年金議題,
現擬了下文,預計投書到媒體、教師工會與政府相關部門。立場可能過於鮮明,請各位參
閱,歡迎理性討論,指出小弟的論述不足之處 :)
==============================================================================
  
有關於民國112年之新建立之公教退輔制度
  筆者為一現職公立學校中學教師。作為90後世代的台灣人,面臨的大環境不可不謂嚴
苛;因此,筆者從入職以來便懷抱著危機意識,為自己建立儲蓄與投資的資產規劃,以因
應經濟成長停滯、實質薪資倒退、房價所得比極高的未來,希冀擁有安穩的退休生活,其
餘的,別無所求。關於民進黨政府上任所推動之年金制度改革,筆者十分關注,且是支持
改革的一派。目前業已塵埃落定,雖已確立「多繳、少領與晚退」的改革面向,以延長現
有制度的壽命,然而筆者卻關注未來是否有另創基金的可能。
《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第93條與《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第98條中,
明定:「中華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七月一日以後初任公務人員(教職員),其退撫制度由主
管機關重行建立,並另以法律定之。」從條文看來,民國112年之後的新進公教將適用嶄
新的退撫制度;惟其是否以另立新基金、採確定提撥或確定給付,現職人員能否帶槍投靠
(結清舊有年資加入),等議題仍無定論。
筆者粗淺了解現行私校退撫制度以及美國401k、IRA等個人退休投資帳戶制度,私以
為,它們較適用於新進人員。原因有三:一採確定提撥個人帳戶式,不增加政府財政負擔
;二則是強調個人的自主投資與管理,鼓勵在職人員積極培養理財能力(例如私校退撫基
金將投資方式分成積極、穩健與保守三者,提供教師族群依據年齡與承擔風險能力,作不
同的規劃);三則是預計的投資報酬率較為豐厚。
眾所皆知,我國退撫基金於過去的投資報酬率實在差強人意,二十餘年來之平均值僅
為3.6%左右。有關於投資報酬率不佳此點,各方已有諸多討論,也實非難以理解之事。由
於人口結構轉變以及過往提撥不足等問題,連年下來是「給付得多且挹注得少」。因在確
定給付的前提下,為了因應大量退休人口的給付,其在操作上便難以高風險高報酬之標的
為核心配置。
筆者以Excel表試算(見附檔),無論是24歲入職(以筆者為例)或30歲入職的教師
,若採個人帳戶制,報酬率假設以退撫基金二十餘年來的水準3.6%來計算,58歲退休,其
結果剛好在82歲左右用罊;對65歲才能退休的公務人員朋友來說,則是96歲!但關鍵在於
,倘若未來改採確定提撥個人帳戶制,且供在職人員自行操作的彈性空間,則投報率可預
期提高更多,更能因應個人需求,進而保障新進教師於退休時的生活水平。事實上,若以
個人投資來說,在全球股債平衡配置的年化報酬率,在過去三十年來,歷經數次股災,最
少有7%以上的水準(經過通膨修正)。這,可是天差地遠的差距。
自然,確定給付之風險由政府承擔,而確定提撥的風險則由個人承擔,沒有人可以保
證這個世界的下個30年到50年將維持過去的經濟成長率,故有些人反對確定提撥制。但各
位試想,確定給付制的退輔基金若再次出現危機,政府會如何因應?舉債、加稅還是再一
次年改?為什麼此次年改無法讓年輕世代滿意?那是因為,對新進公教人員來說,一生提
撥出去的錢,就算基金的投資報酬率再不濟事,都大致上夠自己用──然而官方預計此次
年改成果,僅能延後基金破產年度到約30年後,且須五年內再調整。為什麼年改後的退輔
基金仍無法永續經營?問題的答案,不證自明,便是為了填補以前的缺口。
無論如何,本次年改,對目前30歲以下的資淺公教不啻為令人焦慮的結果。若不與過
往制度一刀斬斷,吾人可以預見在不久後的將來,年金勢必再往多繳、延退與少領的方向
改革。對教師來說,58歲退休還守得住嗎?在幾十年的將來,軍公教到底幾歲退休呢?沒
有人知道答案——待到我們屆齡退休年齡,便是退撫基金破產之時。坦白說,這也使筆者
繼續在公立學校服務的動機大大降低,也會鼓勵新進夥伴轉往私校或甚至私人企業發展。
寧可將風險與報酬全由個人承擔,也不願留在這一艘即將沉沒的大船,為過去失敗的政策
買單(退撫制度自設立以來,便已存在不足額提撥之事實)。
  是而,筆者想懇請年輕公教朋友正視自己的權益,一同主張:112年後,退撫制度改
採確定提撥之個人帳戶制,並開放自主管理投資的彈性;其次,開放現職人員加入新制度
的選擇權。畢竟,下個世代的幸褔與發展,端賴這個世代的公僕們是否競競業業、全心全
意地投入工作;可否不要滅了這些夥伴的士氣呢?我們已經放棄去計較世代間的勞逸不均
,也不奢求能擁有符合比例的加班費;在考試中突破重圍的我們絕非貪財勢利之徒,但憑
創造公益作為畢生志業,而把自己貢獻給國家。我們不能兼差,薪水也不高,更不要下個
世代拿著稅金來奉養我們。僅存的卑微希望,一點也不多:在賣力工作之餘,自己付出的
,最後能為自己所有。
附件:公教人員退輔基金採個人帳戶試算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bQgWqfi4tVCwrq1VB8WBxrTZhWiMVmbJ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