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學通識去中化 歷史教育遇浩劫

作者: qweewqq (風一樣的男子)   2017-12-03 13:00:23
大學通識去中化 歷史教育遇浩劫
2017年12月03日 04:10 旺報 本報系記者李侑珊/台北報導
台灣政治本土化的趨勢也反映在大學通識教育,歷史通識課特別明顯。政大直接將「近代
台灣歷史與人物」列為人文領域核心課程,未見中國通史;台灣大學、世新大學等校開設
台灣史,課程重複率極高。學者認為,密集開設台灣史,排擠了中國史開課空間,學子喪
失學習中國文史的機會,形成歷史教育的浩劫。
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功勤表示,1990年他在東吳大學兼課時,本國史為大學的必
修課,而在前總統李登輝任內,台灣社會走向本土化,1991年左右取消本國史必修的規定
,中國史走向通識化,台灣史開課數量漸增,「像是二二八事件,就是很受當時學生歡迎
的歷史課內容。」
台史內容重覆率極高
伴隨政黨輪替,綠營執政後,台灣史不只成為熱門歷史學門,更在大學通識課占有一定比
例;以本學年為例,政大在通識課程架構表中,將「近代台灣歷史與人物」列在世界文明
與歷史思維向度中,作為人文學領域的核心課程。
台大在本學期開設的台灣史通識課為6堂,中國史7堂;世新大學的台史通識課8堂,中國
史9堂。表面看來,開課比重相當,但深究台灣史課程內容,重複率極高,像是世新大學
在本學期開設「台灣政治發展史」、「台灣當代史」、「台灣歷史文化」,台大則開設「
台灣近代史」、「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台灣歷史與人物」等雷同的課程。
歷史教育呈屬地主義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認為,台灣史發展大約400年,時間難與中國5000年文史
相比,而為突顯台史重要性,大學通識課只能重複開課,「同時間開台灣文化史、台灣通
史、台灣文化史,實在看不出能區隔什麼歷史主題性」。眼看台灣史教學已走向「地毯式
搜索」,為的就是配合民粹的社會風氣,讓歷史教育呈「屬地主義」。
吳昆財指出,大學開設歷史通識課程,主要是針對非歷史系學生,但一般生對歷史的熱情
有限,少見同時選修台灣史與中國史。以嘉義大學為例,校方在通識課開「世界文明與當
代社會」,卻把中國與台灣皆融入課程,可見學校試著把中國史與台灣史合併,或以其他
名目出現,導致學子喪失學習中國文史的機會。
不只大學歷史通識課因意識形態受到影響,日前出版並獲得台灣多所高中選用為參考書,
由福建師範大學及台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合編的高中國文教材,也被貼上「被統戰」的政
治標籤。對此,台灣方主編孫劍秋表示,這套教材既然通過教育部國教院審核,即代表合
乎規定,可以出版,無奈近期適逢選舉期間,為爭取曝光與話題性,「有些人就故意要做
這些事」,想挑起統獨之爭。
(旺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203000627-26030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