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那些學校沒統一制服.體育服的呢?

作者: kevinet7410 (自由王)   2016-05-29 09:05:21
※ 引述《WOLFLEGEND (狼)》之銘言:
: ※ 引述《cooxander (天使)》之銘言:
: : 根據版上不少老師表示:
: : 只要大家都穿制服,一有校外人士入侵一目了然
: : 全校穿便服,要找出校外人士就像是在玩<威力在哪裡>一樣
: : 上面幾所學校不知道真如同版上老師形容的那麼恐怖,尋仇暴力還抓不到兇手
: : 不知可否請以上幾位現身說法,貴校作法也可作為典範轉移給許多憂心的老師
: 敝校前陣子有學生在校外聚眾抽菸被民眾檢舉
: 也有學生無照騎乘機車發生車禍
: 也曾經有校外人士(青少年)進入校園要尋仇
: 以上皆是因為有穿著制服我們才得以分辨是否為本校學生
: 所以制服真的完全沒用處嗎?
轉貼自臉書的文章
有關於在加拿大不用穿制服的事情。
雖然我前幾天以自身在加拿大求學的例子,試著要說一件很簡單的事「穿不穿制服,跟學
生在學業上的成就,是無關的」,但效果不彰。
昨天有另一個在加拿大成長,現在應該是在臺灣的插畫家,畫了幾幅圖,要說另一件事「
不穿制服會讓人因為階級而被霸凌」。
這跟這幾天保守派的輿論一致,也跟一些反對穿便服上學,或者純粹因為要反民進黨、反
本土政權而一併參戰的言論,是一樣的。
雖然插畫家說「跟政治絕無關係」,但「制服」當然是政治,在老人還很保守的臺灣,「
制服」是政治。在很想當老人的年輕人心裡,「制服」也是政治。在號稱與政治絕無關係
的插畫家的筆下,「制服」還是政治。
問題只在於,號稱自己不是政治的政治,以及坦誠要討論政治的政治。
在加拿大的校園裡,至少以英屬哥倫比亞省(BC)我讀中學的溫哥華東區與南本拿比(相
較於溫哥華西區、北溫哥華、列治文,是收入較低的區域,不過列志文的華人人口過高,
適合改天再另外寫一篇專題討論)來說,公立的小學、中學,都沒有制服。
但學校沒有強加一個制服給你,不代表沒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服裝,幾乎七八成的人都
會穿的衣服。那是一種屬於「年輕同儕」的制服。
那是甚麼?
就是當時的流行服飾。
在穿便服的中學裡,「自我認同」是件重要的事,不論有沒有意識到,「我是誰」都是個
重要問題。
最外顯的,就是透過服飾、髮型,這種東西來表現。
追隨主流的人,會跟著當年當月,shopping mall裡最熱門的服裝店賣的衣服來治裝。我
記得當年流行的是一種很寬的褲子,喬丹鞋(或任何名牌球鞋)、與Tshirt。
大約五成的人都這樣穿,因為同儕壓力的關係,你身邊的人都這樣穿,你就會找個週末跟
同學約在mall裡吃個麥當勞,把衣服給買齊。
這就跟當時的臺灣年輕人都會聽張學友跟李玟一樣,你可以不喜歡,但你不能不知道這是
甚麼,甚至要會唱個幾首。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流行的敏感度,所以總是會有不太會穿衣服的人,也有的人是因為家境
的關係,無法跟大家一樣去買新衣服。
但這也沒關係,因為你不在主流族群,你就必在某個自己的族群裡,好比說總會有幾個頭
髮留到屁股的人,穿緊到不行的黑色牛仔褲,衣服上總是某個金屬團名稱的金屬孩子。
也會有一群人,整天都穿著籃球褲,在走廊上手比來比去,不斷說Tupac的嘻哈孩子。
也有一群人,會穿工人穿的格子襯衫、破爛的牛仔褲,他們不一定是玩音樂的,但他們很
喜歡 Nirvana。
也有一群人,穿毛衣,穿乾淨的牛仔褲,頭髮一定會抓一下的標準中產階級孩子。
也有一群人,功課好、戴眼鏡、隨時背個大大的銅管樂器或提琴,在公立學校裡努力想要
保持一定的文化的文科好孩子。
也有另一群人,功課好、體育差、但穿衣服永遠沒有準則,也不合身,但數理很好的理科
好孩子。
更有許多港澳臺中來的移民與小留學生,穿著亞洲流行的衣服,或穿著一堆亞洲很流行但
在加國不怎麼流行的歐美品牌服飾,或染著許志安的MK色頭髮,只甘心替代陳浩南。
回到最上面的那些主流的寬褲孩子,他們也不是有錢人。他們會知道在聖誕節隔天大減價
的日子才去買衣買鞋做頭髮,他們會知道怎樣可以以最便宜的方式,取得最普遍、最一般
的衣服,讓自己消失在跟他們穿一樣衣服的人群裡。
這都是真實社會裡生活、生命的一部份。在加國,孩子只不過是提早要面對這個社會的多
元與複雜。每個同學的出身背景、階級養成都不一樣,而孩子必須要在這個環境裡,學會
去尊重來自不同階級的人,學會去欣賞不同品味的人,或是至少,與彼此相處、共存。最
重要的是,對自己感到舒適。
這些階級與品味,都在每個人穿的衣服,與聽的音樂,以及課後會做的活動來定義。
而每個人,也必須要學會如何面對自己。
這種環境,逼每個孩子要去思考「你到底是誰?」「你到底喜歡甚麼?」「甚麼定義了你
?」這種問題。
在最粗淺的層次,你讀甚麼書,定義了你。你看甚麼電影,定義了你。你聽甚麼音樂,定
義了你。你穿甚麼衣服,也定義了你。
因為青少年時期,是人開始認識自己,以及形塑自我,最重要、最關鍵的幾年,也因此,
在上課學習之餘,孩子在學著如何面對「社會」,如何「社會化」。
你可以找尋一個與自己接近,自己也認同的族群,去靠攏。你也可以忍受孤獨,堅持走自
己的路,好比說,穿著自己喜歡,但沒人認同的衣服上學。這都是學習的一部份,而且正
是因為這樣,人格才在自我對話、自我思考中,漸漸形成。
為甚麼臺灣的高中生,甚至大學生,被問到「你想要做甚麼」這種問題的時候,常常出現
茫然的表情?
如果就連他們要怎麼打扮自己,怎麼表現自己的權利,都被剝奪的時候,你期待甚麼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