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奇而不新的冷泡茶

作者: gogogle (勾勾狗)   2014-06-23 23:02:04
這種習慣的養成,已經超過二十年,每回爬山總帶上一壺冷泡茶:
就是將一小撮茶葉乾扔進冷開水內,自製一瓶「冷泡茶裏王」。
這回拜訪了新竹觀霧臻山步道,隨行在側的正是長年來喜愛的有機茶「黃龍」,
攀爬半天,來上數口清涼,茶水中滲著蜂香,喉韻生津,一路走下,
甘甜在口爽在心,一趟山路像是一場身心靈洗禮,異常輕鬆愜意,
原來只要簡單的一壺冷香,竟也可以讓心情如此快活逍遙。
坊間將這種用冷水泡茶或泡好的熱茶放涼叫「冷泡茶」。
然真正的「冷泡茶葉」開端不是這麼回事!
早在24年前,冷泡茶是木柵「貓空」山上的特殊喝法。
當時人誤以為喝「焙火」很重的茶葉會影響睡眠,當一群人登上貓空賞景品茗時,
文山包種、木柵鐵觀音滿案芳香,但為了周全顧客,
茶農研發了一款叫「冷泡茶」的茶葉(也有人稱作冷凍茶),
香氣與滋味比傳統烏龍茶清淡許多,主要是提供既想喝茶又怕睡不著的客人飲用。
這款茶葉十分好玩,一般茶葉需經過:
採茶→日光萎凋→室內萎凋、攪拌→炒青→揉捻、團揉→乾燥處理,
但是冷泡茶葉在炒菁後即進行冷藏降溫,維持在0~3度C,
不再經過揉捻及乾燥處理。換句話說,保鮮賞味期限較短,
卻符合喜歡登山品嚐原味新鮮茶葉者的喜好,
所以冷泡茶的茶味茶色接近自然植物的風味,加上當時以健康、
自然口號為訴求,在台灣曾經引領一陣「潮」風,然因茶葉保存不易、
不耐泡、經濟效益低,久了便喪失新鮮感而被淹沒在歷史洪流中,
取而代之的是目前坊間所見的冰茶飲,先煮好茶後降溫冷藏,取名「冷泡茶」。
在茶葉製作過程中,到殺青為止,茶葉品質的表現已經決定了七成,
而「後製作」的三成空間,茶廠茶商各顯神通。
通常不發酵的茶菁,帶點草根香,像龍井、毛尖、抹茶、日式煎茶、
玉露等,茶湯色呈現綠色色澤;輕發酵後,約17%左右,
就會出現花香,如包種、一般高山茶,湯色漸由綠轉入黃調;
再發酵久一點,來到30%左右,會出現堅果香,鐵觀音、水仙是典型代表,
茶湯轉蜜黃色;再發酵重一點,差不多60%左右,會出現濃郁熟果香,
東方美人茶(白毫烏龍)便是箇中翹楚,湯色變橘紅色或淡棗紅;
茶菁若100%全發酵,會呈現蔗糖香,日月潭紅茶、祁門紅茶屬這款,
湯液為深琥珀紅色。所以發酵程度、茶香味、茶湯顏色三者有絕對的交集,
通常有經驗的製茶師傅會根據當季茶菁的質性,製作符合當下茶菁最好的狀態的茶品,
當然,發酵越重離茶葉自然風味也越遠。
「殺青」目的是終止茶葉的酵素活性進行,換言之,
就是殺死葉面細胞使其停止發酵(炒青的茶菁較香,蒸青的茶菁較綠)。
當年木柵盛行的冷泡茶葉至此完成,少了一般茶葉的揉捻定型與反覆乾燥,
造成成品不易存放且滋味淡薄的現象。
雖說「未經揉捻乾燥」的「冷泡茶」有一些缺失,但是屬於茶葉的鮮葉香卻十分鮮明,
加上綠活的葉芽模樣泡在熱水裏,恰似新鮮現採現烹的活鮮綠,與其說是喝茶,
不如說嚐一分最新鮮的感受。記得當年貓空推出這種新玩意兒,
很多大嘆胃不好不喝茶的朋友,此刻都為嚐鮮而來,
尤其當年山上還流行著用這「冷泡茶葉」燉笨雞,特別香甜,
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我,總和同學一起攢聚工讀費,擇日浩蕩爬上山,
一嚐「冷香醉甕雞」。如今工作多年,特別懷念這種別於烤雞的吃法,
也常到山上的茶廠取一些才殺青的茶葉,回家自個兒唱一闕記憶的醉甕雞相思曲。
及長,接觸更多茶葉的知識後瞭解,一般茶葉發酵時間愈長,咖啡因含量愈高。
而未經發酵的綠茶,咖啡因含量只有全發酵紅茶的1/3以下。
很多人以為喝「紅茶」比較不會心悸的認知,原來是豔麗湯色下的美麗誤會。
由於冷泡茶葉只釋出少量的咖啡因,加上茶中的鞣酸、兒茶素等有益物質大量溶出,
所以非常適合既渴望飲茶又顧慮咖啡因帶來刺激的普羅大眾。
是的,最初的「冷泡茶」一如百代過客,因成本與經濟效益問題,很快便消失無蹤,
取而代之的是今日便捷的「冷泡茶」,但茶山上曾經的體貼用心,
卻讓身在山腳下授業的學子因茶故,沈吟至今,多少年來,
想念著與茶為伍的年少光陰,原來這般溫暖!
http://gracepeace.pixnet.net/blog/post/135768683
作者: milkfish821 (Fishchu)   2014-06-24 02:10:00
謝謝分享
作者: azym (ddd)   2014-06-24 03:18:00
以前常喝這種冷凍茶 茶香 但是不耐泡
作者: virfish (大寶)   2014-06-25 14:41:00
原來是這樣
作者: gaga270 (ㄚ喵)   2014-06-25 17:30:00
為什麼有些人是說發酵度越高咖啡因含量越低呢 @@?
作者: bluejames (阿九)   2014-06-27 01:31:00
應該是焙火吧!因爲咖啡因是熱溶出的物質
作者: e0326   2014-07-10 20:37:00
謝謝分享,長知識
作者: LiDra129 (鐵狼)   2014-07-20 15:44:00
謝謝分享 借收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