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原創] 【未完稿】《大中至正‧大中神明第二》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8-03-08 07:57:31
※ [本文轉錄自 Confucianism 看板 #1Qe7aEfp ]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看板: Confucianism
標題: [原創] 【未完稿】《大中至正‧大中神明第二》
時間: Thu Mar 8 07:43:04 2018
      【未完稿】《大中至正‧大中神明第二》
    這是一篇未完稿件,因為個人因素必須提前釋出。這篇主要本於《大學》
    《中庸》《易傳》而引繹先秦思想,連繫儒道佛之禪修傳統,以闡述內聖
    外王之中道大業。雖說尚未完成,但也已經完整說明〈大學〉內聖外王結
    構的正確詮釋。尚欠缺的,是關於神聖自由主義的治國內容、與神洲文明
    理想的平天下內容、以及最後的一些關於神明知化的結尾論述,這些都是
    開新創作部份,不在〈大學〉原有內容。全篇稿件再過一段時間即可寫作
    完成,現有文稿內容,讀者若有意見,敬請不吝惠賜指教,以供修訂其內
    容疏誤,謝謝!
                               東岐明
     稿中參閱國學經典文本,大多可以查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https://ctext.org/zh
 ◎大中之道的簡要架構 
 格物致知(誠) → 誠者,天之道也(自誠明,謂之性)    神明之德、神而化之
          誠意 → 正心(中庸) → 修身(忠恕) → 齊治(絜矩) → 平天下
 止於至善(謙) → 誠之者,人之道也(自明誠,謂之教)   親民、明明德
            無為 正念觀照    出世 神明之德
                    修身
            有為 正念至善    入世 文明之德
 〈大中神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
   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禮記‧大學》∵〈元紀〉[㊣]
                   ∴ https://ctext.org/liji/da-xue/zh
  《大學》所謂「大學之道」[b],就是相關西漢大儒董仲舒受詔賢良,在其應對武
帝提問的天人三策,關於「興太學」的士人教育之道。漢武帝雖然採納其策而興辦太學
,然而董仲舒後來卻因遭受讒謗而下野閑居,無法參預政事。《大學》此篇就是董仲舒
在野所作之太學教育理想[a],期許太學士人之中道修身行持以民本理念而安平家國天
下,至今已然成為中國文明於內聖外王之系統政治哲學[c]。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α}
   ──────────────────────
  《禮記‧學記》言及「大學之道」所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故
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
學之道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正是指明《禮記》所謂
大學教育,乃是超越一切政治權威之上,在於培養實踐民本理想的士人君子,而以化育
社會民眾。因而《禮記‧大學》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
化民易俗之弘揚次序,乃是由「止於至善」而「親民」而「明明德」,所以其後段落才
以『明明德於天下』為其終極理想[d]。
  所謂「明明德」之「明德」是指社會生活的文明德行,而「明明德」即是昭顯發揚
文明之德[e]。所謂文明之德,不僅只是政治社會群體的公德素養,尚有個體生命安享
於真善美之文明理想。所以「明明德」雖有天下為公的群體實現場域,但其實踐卻是始
於個體生命,而以體行文明之德,所以《大學》乃言『皆自明也』。
  所謂「親民」是指親和民眾以而使民相親。在社會生活的實際呈現,就是獲得民眾
信任,建構民眾互信,建立社會誠信,乃致詐偽無法立足社會,《大學》故謂『無情者
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實現文明德業必然基於誠信社會;是以「親民」之實踐理想
,乃在革新偽陋民習而創建誠信社會,所以《大學》乃引《康誥》所述『作新民』。
  所謂「止於至善」即是止於達善[r]。所謂「至善」的達善之行,就是相關《中庸
》所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而其入手修習實踐即是《中庸》之謂『博學之
,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自勵弗措之道。所謂「止於」即是相關《易傳
》詮示艮卦之謂『艮,止也』『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就是有關《中庸》『君子素
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的素位自得修為。所以《大學》乃引
孔子所言『於止,知其所止』,又引《詩經》『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即謂「止於
至善」修為乃是,止於當止,不自伐善,敬慎自謙以而不有道德傲慢,即是相關《中庸
》所謂『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
君子胡不慥慥爾』。因而「止於至善」的真誠修持,就是自謙向善而不忮不求,乃以人
格誠信處世,從而教化社會誠信,正是相關《中庸》所謂『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
乎身矣』。
  《大學》所期許士君子「止於至善」而「親民」以「明明德」的理想宗旨;也就是
期勉家國天下的士君子們,作為引領社會與參與政治的智識階層,不僅是要領導民眾,
更應當要盡己所能來服務民眾,以造福家國天下的一切民眾蒼生。此種儒家德治理想的
士君子胸懷,也就通於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所倡導「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平等精義,正
如孫文在《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三講》所述:
 『天之生人,雖有聰明才力之不平等,但人心則必欲使之平等,斯為道德上之最
  高目的,而人類當努力進行者。但是要達到這個最高之道德目的,到底要怎樣
  做法呢?……,則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聰明才力愈大者
  ,當盡其能力而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福;聰明才力略小者,當盡其能力
  以服十百人之務,造十百人之福。所謂巧者拙之奴,就是這個道理。至於全無
  聰明才力者,亦當盡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福。照這樣做去,
  雖天生人之聰明才力有不平等,而人之服務道德心發達,必可使之成為平等了
  。這就是平等之精義。』
  大學之道由「止於至善」而「親民」而「明明德」的三綱;標示著太學教化之於民
間,乃以自謙知止達善、而以建立誠信社會、終以發揚文明德業的逐步階段。知止達善
的心意修持進程,則是《大學》其後所示『止、定、靜、安、慮、得』六意至善之行。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β}
   ─────────────────────────────────
  「止定靜安慮得」六意,就是「止於至善」心跡修為的實踐進階,也是修習達善的
德性心意階段。知善可止,人之心行造作,乃有所止之向善德範,故謂『知止』。意有
所止,人之心志向善,乃有穩定之專致意旨,故謂『止而後有定』。意有所定,人之心
緒向善,乃有寧靜之恬寂意境,故謂『定而後能靜』。意有所靜,人之心情向善,乃有
安祥之愉悅意願,故謂『靜而後能安』。意有所安,人之心思向善,乃有審慮之忠恕意
圖,故謂『安而後能慮』。意有所慮,人之心術向善,乃有相得之明辨意義,故謂『慮
而後能得』。人之止於至善,隨其心意向善進而篤行善道,以而增益其達善之德。
  「止定」是意志之跡,「止」謂意志之導引專致,「定」謂意志之專致鎖定。「靜
安」是意氣之跡,「靜」謂意氣之沉靜柔順,「安」謂意氣之恬悅安適。「慮得」是意
念之跡,「慮」謂意念之思慮觀察,「得」謂意念之善得勝解。意志止定,乃可致勇而
以不懼,有關人格願性(AQ)之善。意氣靜安,乃可致仁而以不憂,有關人格感性(EQ
)之美。意念慮得,乃可致智而以不惑,有關人格理性(IQ)之真。「止定靜安慮得」六
意至善之行,即通《中庸》所謂『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也』,並也
相關人格修養之心意性向,而相應於真善美之生命體驗[f]。
  六意乃是「止於至善」的心意向善之跡,而其自勉修為的達善之行,即是《中庸》
所謂『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γ}
   ──────────────────────
  「物」指德行之對象,「事」指德業之經歷。德行對象有本末之分,故謂『物有本
末』。德業經歷有終始之別,故謂『事有終始』。事物依其德相分別,乃可察知實踐至
善明德之次第先後,故謂『知所先後』。以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即是實踐至善而以成就的德業經歷之事,其德行對象之物即是「物、
知、意、心、身、家、國、天下」,而其終極理想即是大學之道的「明明德於天下」,
故謂『則近道矣』。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δ}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次第的終極理想,
就是革新化民最終目標之「明明德於天下」而達致世界大同的文明德業理想,猶如《禮
記‧禮運》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之理想世界圖像。
  「格物」是指“達及事物本相”,即對應於禪修慧觀初步入門之照見萬物究竟法相[
l]。《大學》開創「格物」一詞,相關《尚書》泛用「格」字意義,以喻心性功夫;「
格物」之「格」,源自《尚書》「格」字古義,意指「達及」「到達」[g]。格物即是
禪修慧觀之入門心性功夫,相關佛家修持之南傳上乘內觀觀智或北傳大乘般若觀照[h]
。禪修慧觀照見事物本相,功夫安定即可體驗禪悅輕安心境,功夫細密即可體會心性不
為外物所動,老子《文子‧守無》謂之『細萬物即心不惑』,以而董仲舒《春秋繁露‧
天道施》有謂『是故至誠遺物而不與變……與萬物遷徙而不自失者,聖人之心也』,《
管子‧內業》有謂『是故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從而自然避免孔子《大戴
禮記‧哀公問五義》所謂『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之放逸失德,
乃應孔子《禮記‧哀公問》所謂「成身」之『不過乎物』。格物功夫高深,心達自在而
不黏滯所觀物境,即可體察明照萬物本相自然不斷生滅變化,老子謂之《文子‧守無》
『同變化則明不眩』、《老子》『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因而《繫辭傳》即以門戶闢
闔,喻示覺知萬相生滅,而謂『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心性覺
知一於物相生滅氛圍,即應《莊子‧則陽》所謂『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隨成,與物無終無
始,無幾無時;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闔嘗舍之』[m]。
  物化境界即是心性所覺之自身外物變化氛圍,相應《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所謂
『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一不化者於物化境界,《莊子‧則陽》有謂『聖人達綢
繆周盡一體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即是生命天賦之心性覺知,所以認知任運物相,
《黃帝內經‧本神》之謂『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物之相對感應變化,心性覺知為乾
,物相作成為坤,《繫辭傳》故謂『乾知大始,坤作成物』[n]。中道心性覺知一於君
臨任使事物,《莊子‧天下》有謂『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於一』,《管子‧內業》
謂之『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凡俗眾
生陷於物化境界而迷失心性,《莊子‧徐無鬼》謂之『馳其形性,潛之萬物,終身不反
』;格物功夫以返復中道心性覺知,即相關於《老子》『多聞數窮,不如守中』『萬物
並作,吾以觀復』之觀化復性,《文子‧道原》更謂『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
治國則亂,以治身則穢;故不聞道者,無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靜……人之性欲
平,嗜欲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己』。心性覺知在於有情生命,無情生物不具心性覺知
,而人類是人間世界之最上有情生命型態,《荀子‧王制》是謂『水火有氣而無生,草
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心性功夫之修持程度,有關其覺知達至之物相境界;是以《莊子‧齊物論》論析物化
境界,即謂『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致知」是指“達致中道覺知”,即是達致《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的中道之知,正相關於佛家慧觀修行之達致觀智覺知。『致知在格物』是指「致知」「
格物」為修通中道之一體兩面,其以通達心性謂之「致知」,其以通達物相謂之「格物
」。「知至」是指“心性覺知達至中道”,『物格而後知至』即是「格物」入手而引致
「知至」入道。中道之觀智覺知,一貫以明物化陰陽之理,《繫辭傳》故言『一陰一陽
之謂道』;止於至善乃見,本然性命既成,不染欲塵而仁,清明無垢而智,業障凡俗不
察卻仍作用,乃是君子明道之性,故而《繫辭傳》有謂『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
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君子中道之知
,即是相關帝舜《尚書‧大禹謨》訓誨心性功夫之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聖人亦是依此中道之知,發揮仁智之用,任運作為萬物以成就天下德業
,己心憂患世局而其觀智覺知卻是不隨情意變化,《繫辭傳》故謂『顯諸仁,藏諸用,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中庸》是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道覺知之於任運萬物:其覺知之性乃由天賦自命,其中道之教乃在人為修行,而
中道傳承乃以覺知之明,是而《中庸》述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其任運萬物乃是心神明達而物不亂心,《管子‧內業》謂之『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
,中義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心神本然不落物化陰陽境界,
《繫辭傳》故謂『陰陽不測之謂神』。心神應乾,物化應坤,《說卦傳》謂之『神也者
,妙萬物而為言者也……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繫辭傳》謂其作卦『以通神明
之德,以類萬物之情』[o],其性存養乃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用濟世乃在『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而有謂『窮神知化,德之聖也』。窮神之道,《荀子‧勸學
》有訴『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莊子‧天地》有謂『神全者,聖人之
道也』,《莊子‧刻意》有謂『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
,合於天倫』,《莊子‧天道》而謂『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
未嘗有所困也』,相關《說卦傳》之謂『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和順於道德而理於
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知化之道,《莊子‧德充符》有謂『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
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文子‧自然》有謂『變化無常,得一之原,以應無方,是謂
神明』,《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有訴『神用無方謂之聖』,相關《繫辭傳》之謂『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
,以斷天下之疑』。窮神知化之中道德業,即應《中庸》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
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
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誠意」即是《中庸》之誠的心意素養[p]。誠意之天啟功夫,在於「格物致知」
的君子明道之性,《中庸》故謂『誠者,天之道也』『自誠明,謂之性』;亦是聖人中
道之本,《中庸》故謂『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意之人
為工夫,在於「止於至善」的君子明道之教,《中庸》故謂『誠之者,人之道也』『自
明誠,謂之教』;亦是君子向善之本,《中庸》故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誠意乃是天人合一之明道素養,《中庸》之謂『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道之明,乃
在自覺致知至善,《中庸》故謂『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道非由外致,本
然率性自存,《中庸》故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不遠人,人之
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道非從外求,乃在明性自得,《孟子‧離婁下》故謂『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中道非僅自得,更在得人成位,《文子‧下德》故
謂『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明道覺性,首先乃由自
心獨一於外物之化,進而格除無明,睹聞隱微,得致中誠,《中庸》故謂『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q]。誠意
之德操實踐,乃是謙敬無偽而不愧不怍,所以《大學》乃言『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是而《中庸》有謂『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
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的誠謙之道。
  孔子晚年悔過反省,承述中道而啟「中庸」[k],嘆謂《論語‧雍也》『中庸之為
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子思《中庸》承「中」繼「誠」,董仲舒《大學》續「
庸」以「謙」,乃有中庸至於誠謙之道。誠為中之心性表現,中為誠之心性修持,謙為
庸之心態表現,庸為謙之心態修持,誠謙表現即相應於中庸修持。謙庸心態工夫之於中
誠心性功夫,旨在勉以慎獨之敬,從而避免道德傲慢偽善;「慎獨」即是敬慎獨心修為
。心志專獨而陷自我偏執,自是於內則傲慢,自飾於外則偽善,也就離於中誠氣象之人
格型範,《大學》有誡『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專獨恃中而狂傲
妄偽,非為君子行徑,《中庸》故謂『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是以中道修
持之失,自賢智者恃己有得,習愚劣者惑物不得,孔子《中庸》故謂『道之不行也,我
知之矣;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老子》乃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尚書‧大禹謨》有謂『滿招損,謙受益
,時乃天道』。《管子‧內業》之謂『內靜外敬,能反其性』,獨一以靜,謙庸而敬,
返復中誠之性,自尊自信而氣度寬宏,卑讓不爭而莫之能勝,《中庸》有謂『故君子不
動而敬,不言而信』,《彖傳》故謂『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繫
辭傳》乃謂『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中誠謙庸而通達人世,孔子有謂《論語‧
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孔子家語‧三恕》『聰
明叡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中誠性明,謙庸態密,乃成天人合一之中道修為,《關尹子‧九藥》有謂『操之以
誠,行之以簡,待之以恕,應之以默,吾道不窮』,《素書》有謂『神莫神於至誠,明
莫明於體物』,《繫辭傳》更謂『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
,智以藏往』。聖人中道與民同意,《文子‧道原》有謂『精誠形乎內,而外喻於人心
,此不傳之道也』,《文子‧精誠》更謂『抱道推誠,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影之像形
』。神明預知未來,《中庸》有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
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
如神。』智識蘊藏對策,《中庸》有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
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
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修道明誠之以曲致中德,造就人格型範著世,發揚推動世
務變化,《中庸》以謂『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
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莊子‧徐無鬼》有謂『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
之情而勿攖』『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窮,循古而不
摩,大人之誠』。《荀子‧不茍》有述誠德而謂『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
也』『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正心」是指端正個人心靈。正自誠明,以性率心,就是生命身心的正念觀照之道
,《莊子‧在宥》有謂『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正自明誠,以教修心,就是生命身心
的正念向善之道,《莊子‧在宥》有謂『有為而累者,人道也』。心靈正念之道,即是
中道天人合一常持身心,《中庸》乃謂『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故至誠無息』
。中道正心,覺知清明,節和情愫,善順世態,《春秋繁露‧天道施》有謂『純知輕思
則慮達,節欲順行則倫得』,《中庸》是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
達道也』,《文言傳》故謂『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
事業,美之至也』『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
,德博而化』而相關中庸之道的止於至善以明德化民。
  中正之心,在己修身,於物應化,《管子‧內業》有謂『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文子‧道原
》有謂『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
為汝居』『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藏寧,思慮平
,筋骨勁強,耳目聰明』,《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有謂『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
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中和達道
之神明易德,誠謙理位於乾坤天地之中,《繫辭傳》有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
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
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中庸》是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修身」是指修省個人身儀品行,乃是個人舉止行為之修明。身儀善應生活而克己
復禮,孔子有謂《中庸》『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t]、《論語‧顏淵》
『克己復禮為仁』、《孔子家語‧六本》『無體之禮,敬也』、《孔子家語‧大昏解》
『敬也者,敬身為大』、《禮記‧表記》『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子夏有謂《論
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品行反省自身而復鑑自知,孔子有謂《
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繫辭傳》有謂『復,德之本也』
『復,小而辨於物』『復以自知』[i],《春秋繁露‧二端》有謂『修身審己,明善心
以反道者也』。個人身儀品行之修為自成,孔子有謂《孔子家語‧賢君》『恭敬忠信而
已矣!恭則遠於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於眾,信則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國,豈
特一身者哉!』,《大學》之謂『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個
人舉止行為之莊敬自重,孔子有謂《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
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s]、《禮記‧表記》『君子慎以辟禍,篤以不揜,
恭以遠恥』。善應生活之本,即是忠誠信實之敬勉篤行,孔子之謂《論語‧衛靈公》『
言忠信,行篤敬』、《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克己復禮之本,即是
孔子《論語‧衛靈公》所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道修持的忠恕之道,
即在自忠恕人,孔子是謂《中庸》『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
而不愿,亦勿施於人』;其行應世乃是和睦眾人而不逐流盲從,孔子故謂《中庸》『故
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忠恕之道乃在止於至善而推己及人
,是而孔子有謂《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論語‧顏淵》『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論語‧里仁》『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荀
子‧子道》《孔子家語‧三恕》詰問弟子仁智,評論君子本末,乃是本於『智者自知,
仁者自愛』而『智者知人,仁者愛人』而『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大學》
是謂『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
,未之有也』。
  忠恕之道,於親族為孝悌,於人物為仁愛,於世事為信義,於氣化為和平,乃為禮
法自由之理[u]。曾子《論語‧里仁》闡發孔子『吾道一以貫之』而謂『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闡述忠孝更謂《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忠者,其孝之本與』、《大戴禮
記‧曾子立孝》『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孔子乃
謂《孝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家語‧弟子行》『孝,德之始
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有子之謂《論語‧學而》『君子
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之於仁愛,有謂《孟子‧盡心下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上》『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
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離婁下》『君子以仁
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孔子
言仁,有謂《禮記‧表記》『仁者,人也;道者,義也』、《論語‧里仁》『君子去仁
,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孔子家語‧儒行解
》『夫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遜接者,仁之能也
;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
《論語‧陽貨》『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
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孟子闡述仁義,有謂《孟子‧盡心上》『君子所
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
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忠信,樂善不倦
,此天爵也』。孔子闡述信義,有謂《論語‧衛靈公》『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
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家語‧儒行解》『儒有忠信以為甲冑,禮義為干櫓,戴仁
而行,抱義而處』。董子闡述和平,於身有謂《春秋繁露‧威德所生》『不和無德,不
平無威,天之道也,達者以此見之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故仁人之所以多壽
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及政而謂《春秋繁
露‧天地陰陽》『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氣正,則天地之化精,而萬物之美起』。《禮記
‧禮器》有謂『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荀子‧
大略》有謂『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於人心者,皆禮也』、『禮也者,貴者
敬焉,老者孝焉,長者悌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孔子有謂《禮記‧哀公問》『為
政先禮;禮,其政之本與』,言及執政又謂《孔子家語‧執轡》『以德以法;夫德法者
,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
,執其轡策而已。』,述及政道德尚更謂《孔子家語‧王言解》『夫道者,所以明德也
;德者,所以尊道也』、《大戴禮記‧四代》『聖,智之華也;智,仁之實也;仁,信
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v],闡發德化成身亦謂《禮記‧
哀公問》『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
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繫辭傳》『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
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論語‧堯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
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荀子有謂《荀子‧子道》『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
;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曾子有謂《論語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
乎!』。
  「齊家」是指齊睦家人親族,相關和齊一切親友群體;「齊」謂人倫之齊,「睦」
謂人情之睦,即是親友相處之敬齊和睦。孔子述茲,成長學習有謂《論語‧學而》『入
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婚姻成家有謂《孔
子家語‧大昏解》『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
敬』,成就家族可謂《禮記‧表記》『樂而毋荒,有禮而親,威莊而安,孝慈而敬』。
君子之道以致家族齊睦和樂,《中庸》謂之『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
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
曰「父母其順矣乎」』。「齊家」就廣義言,其對象可達人情連繫之關係群體,而及朋
友之信與君臣之義,即是相關《中庸》所謂『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
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
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也。』
  《序卦傳》述及客觀自然而人文秩序之感應演化,以謂『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
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
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人倫始於
親子而生於夫妻,起於親子關係而受人倫,造於夫妻家庭而啟人倫,所以君子入世成家
乃有夫妻之道。君子中道處世修為,下徹入世耗費精神於成家立業而以涉及夫妻生活之
愛情迷愚與性愛不肖,上徹出世察知微隱至超脫解脫而以通達神明易化之道理性命與天
地萬物,《中庸》故謂『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及其至也,雖聖
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
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
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中道,徹上徹下,上徹出世以安泰天地,下徹入世以安平天下,人間天下安平
是為人道文明之德,法界天地安泰是為天道神明之德,《中庸》有謂『唯天下至誠,為
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
!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聖智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是而君子出家修行而捨入世責
任,乃是超越人間仁愛禮義,立其道則於教化人天與度化鬼神,成其德位於人天師表與
鬼神尊範,進而安泰天地而福祐天下,《莊子‧天道》即闡發至人超脫凡塵而謂『夫至
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天下奮柄而不與之偕,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
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
,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文言傳》有謂『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
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
,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是以孔子闡述君子之道至於神明達德通化,有謂《論語
‧憲問》『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人倫和睦之於天地神靈,於親則享濟祖宗魂魄,於尊則禮敬天地神祇。人道世界相
化於中,上有神道天界之陽,下有鬼道地界之陰,三界交涉互動影響,是以人間和諧相
關神鬼協同祐助,乃有崇神濟鬼以祭祀之禮,孔子乃謂《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然
而人事首在盡己,得道者昌,失道者亡,非由鬼神私意可以主導,神人鬼眾皆從道德義
理而以趨吉避凶,孔子《孔子家語‧五儀解》有謂『存亡禍福,皆己而已;天災地妖,
不能加也』『災妖不勝善政,寤夢不勝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極,唯明王達此』;迷
信鬼神乃是愚昧行徑,諂媚鬼神更易招致禍患,孔子故謂《論語‧雍也》『務民之義,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禮敬神祇,享濟魂魄,範於祭祀,《禮記‧祭統》有謂『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
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以人倫之治及於天地神靈,《禮記‧禮運》有謂『故聖人
參於天地,并於鬼神,以治政也』。
  人倫情誼是為私節,天下德業是為公義,孔子評論管仲之功在天下,有謂《論語‧
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w]。管仲《史記‧管晏列傳
》不死小節,而以嘉惠天下;季札《史記‧吳太伯世家》修美德行,清高自守而棄主政
,後有吳國亂政強霸敗亡;君子入世辨德,私節情誼與公義德業之取捨,乃見仁智明識
之別,而現決斷氣節之勇。孔子雖言《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
殺身以成仁』之崇高節操,然而仁義並非重在私節情誼,故有稱贊管仲不妄死節之《論
語‧憲問》『如其仁,如其仁』,又示仁人志士不以無益犧牲而徒自喪身,乃謂《論語
‧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
,無道則隱』,《中庸》是謂『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治國」是指治理國邦,相關治理一切組織機構。齊家相關人情連繫,治國相關人
群組織,禮乃因於連繫人情,法乃以於組織人群。人生群體結於情誼而構於組織,群體
效能基於組織而共於情誼;不通人情不能主持組織以仁,不敬人情不能公正組織以勇,
不明人情不能治理組織以智,《春秋繁露‧正貫》有謂『故明於情性,乃可與論為政』
。治行政務必須以身作則而忠實耐煩,孔子乃謂《論語‧子路》『苟正其身矣,於從政
乎何有』『先之,勞之』、《論語‧顏淵》『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衛靈公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推己及人而以身作則,即是相關《大學》所
謂「絜矩之道」[y];忠信誠正而任能成治,《莊子‧應帝王》有謂『夫聖人之治也,
治外乎?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耐煩無倦,方能不致因小失大,孔子於宰
政有謂《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忠實
誠信,方能得致民眾信任,孔子於立政有謂《論語‧顏淵》『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而最重在『民無信不立』[x],即是健全組織必須具備養育與防衛之機能,以及作為團
結根本之互信基礎。民眾信任的終極基礎,在於理念共識的確立信念,也就是建立政權
統治在意識型態上的正當信仰,孔子先政故謂《論語‧子路》『必也正名乎』『名不正
,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
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
已矣。』中道誠正至善之明德為政,其會聚民心信仰即如孔子《論語》所謂『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尚書‧五子之歌》述及治國以民為本,有謂『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
邦寧』;《管子‧牧民》有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
,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大學》更是強調親民立信之本,必須敬畏民眾志意,而言『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然而民本理想,是在導致民眾幸福,而非徒從民意風潮,畢竟現實多數民眾並非賢
能通治,是而孔子有謂《禮記‧緇衣》『夫民閉於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
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孔子家語‧入官》『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
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命矣。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
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既然現實多
數民眾智識不足明治,就不可能強求民眾明智了解政治,是以《韓非子‧五蠹》有謂『
所謂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難知也。今為眾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難知
,則民無從識之矣。』民眾無從識知政治,也就無法認同信任;所以現實為治化民,在
於引導民心認同,而非教導民智認知─啟發民智之本,在於教育而非論政,現實為政必
須依照民智水準而說明問題並說服民眾,才能有效推動施政─孔子故謂《論語‧泰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基層民眾乃是一切政治組織之根本基礎,故而多數民智
雖非賢能,民本之道卻是治國政統綱紀所在;民本於上乃以民意檢視政治問題,民本於
下乃以民力履踐政治實務,民本於中乃以民風稽存政治信念,孔子《大戴禮記‧四代》
闡述『民與天地相參』而達比民主理念,故謂『天道以視,地道以履,人道以稽;廢一
曰失統,恐不長饗國』;顏子闡述窮民之失,有謂《孔子家語‧顏回》『自古及今,未
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成位化民之道,和順其欲以治,化導其欲以教,子順有謂《孔叢子‧陳士義》『人
之可使,以有欲也』。德治化國,首在能以得民,其次能以富民,終至能以教民,孔子
《論語‧子路》有謂『庶矣』『富之』『教之』的治理進階,《荀子‧大略》有謂『不
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繫辭傳》有謂『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
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春秋繁露‧仁義法
》乃謂『是故內治反理以正身,據禮以勸福;外治推恩以廣施,寬制以容眾』。得民之
慮,《大學》之謂『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孔子有謂《論語‧子路》『近者悅
,遠者來』,乃以明善誠身順親信友而謂『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
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
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慮及富民,孔子
有謂《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
貧,和無寡,安無傾』[A],《春秋繁露‧度制》謂之『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
盜,驕則為暴,此眾人之情也。聖者則於眾人之情,見亂之所從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
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以此為度而調均之,是
以財不匱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慮以教民,孔子有謂《孔子家語‧大昏解》『古之
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愛與敬,其政之本與』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之慈
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而民貴用命』。德政禮法以正民風,孔子有謂《論語‧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家
語‧入官》『故德者,政之始也;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
,則不可得而使也』。
  民風維紀乃為國運恆續基礎,《管子‧牧民》有謂『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
不張,國乃滅亡』『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
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軸;不蔽惡,則
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文明綱宗乃為民風維紀本原,天下四綱,仁德道神,
仁於人權以推己及人,德於致得以誠正惠福,道於本由以一貫之中,神於知明以天觀人
為。失仁,則文明不成;失德,則文明不守;失道,則文明不存;失神,則文明不立;
失文明,則天下不與而國以咎。《莊子‧在宥》闡述神聖明治綱紀,有謂『賤而不可不
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麤而不可不陳者,法也
。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中而不可
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
,成於德而不累,出於道而不謀,會於仁而不恃,薄於義而不積,應於禮而不諱,接於
事而不辭,齊於法而不亂,恃於民而不輕,因於物而不去。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
。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莊子‧
庚桑楚》而謂『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明道之治,在於適民情性而順化民志,非在飾民情性而造作民志,適順則誠,飾造
乃偽,《老子》故謂『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莊子‧天地》有謂『
大聖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若性之自為,
而民不知其所由然』;上尊無為用民以順其自由,下累有為利民而宜其禮法,《莊子‧
在宥》有謂『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老子》乃謂『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
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
之以為用。』順其自由而化民自然,宜其禮法而親民致譽,順宜可信而民不畏侮,《老
子》闡述政信於民,故謂『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
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民情尚於文化,文化承續以得族群禮俗,《中庸》有謂『小德川流』。民性崇於文
明,文明進化而得普適道理,《中庸》有謂『大德敦化』。民志向於道理,自由信仰而
不相衝突,《中庸》有謂『道並行而不相悖』。民命存於生態,生態平衡而不絕物種,
《中庸》有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大道之治,如同天地存容萬物;文化流傳而文明
升化,信仰自由而生態永續,存化民眾情性志命而及萬物生態,《中庸》譬謂『此天地
之所以為大也』。道德乃緣神聖而應化易知,禮法乃緣自由而制宜易從;神聖以明道德
之化,自由以明禮法之宜;神聖自由乃道德禮法之宗主,道德禮法乃神聖自由之客跡,
《莊子‧天運》喻謂『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繫辭傳》有謂『知崇禮卑,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大道明治之應於《繫辭傳》『通其變使
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其於神聖自由以應《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其於道德禮法以應《
彖傳》『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是以《莊子‧天道》謂之『是故古之明大
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
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
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智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智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
至也。』
  神聖自由而天德之道,《莊子‧天地》有謂『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
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神聖自由而無為之道,觀成以明治,《莊子‧天地》有
謂『以道觀信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
觀而萬物之應備』[]。神聖自由而道德義治,《莊子‧天地》有謂『故通於天地者,德
也;行於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
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神聖自由而誠正化民,《莊子‧天地》有謂『故曰
: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神聖自由而民志謙
定,文明華雅而民風無驕,《彖傳》有謂『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
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老子》有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
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神以人明,聖以人誠,道以人由,德以人得,自由權於人性情理,老子有謂《文子
‧上禮》『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文子‧上義》『故事不本於道德
者,不可以為經』。神明聖誠之化人心而明道德,在於中道天性之應民情;道率天性而
化致良知,德善民情而化享福樂,民崇神明而敬道德,民慕聖誠而仰道德,教尚神聖誠
明而不迷靈異,政欣自由自在而不失道德,是以神聖自由乃成道德為治。
  神聖自由之治人間,《文子‧上義》有謂『治之本,仁義也;其末,法度也。人之
所生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仁於推己及人而人權表世,義於制宜正人而人
道範世,報以福善禍惡而人德利世,孔子有謂《禮記‧表記》『仁者,天下之表也;義
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
懲』。神明淳心之行,以德報怨,而惠人情,孔子有謂《禮記‧表記》『以德報怨,則
寬身之仁也』;神聖治國之行,以直報怨,而教民情,孔子有謂《孔子家語‧致思》『
夫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以施於百姓,非獨適身之行也』、《論語‧
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神化天下之行,以義懲凶,以仁恕敵,施德化怨,而
安諸邦世情,孔子有謂《孔子家語‧致思》『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論語
‧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老子》有謂『和大怨
,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
親,常與善人。』神聖法治之仁義於德,《文子‧上義》有謂『法之生也,以輔義;重
法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重仁義者,廣崇也;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
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棟,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棟,任國莫若德。』
  神聖自由於人倫之治,義於文化而禮,報於文明而法,禮以導人倫之情,法以約人
倫之行,民履禮法而循政成治,《孔子家語‧禮運》有謂『聖王脩義之柄、禮之序,以
治人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脩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
播樂以安之。』禮以和順性情為本,故而制禮必要省察合乎人權仁愛;禮制重點,不在
相同,不在別異,不在豐盈,不在削殺,而在相稱人道正義以為適宜;孔子而謂《孔子
家語‧子貢問》『夫仁者,制禮者也,故禮者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異、不豐、不
殺,稱其義以為之宜』。禮義之誠信民風以和順世情之業,《禮記‧禮運》有謂『修禮
以達義,體信以達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禮之行事節範程序
,是以制化中正而順治世事,孔子有謂《孔子家語‧論禮》『夫禮所以制中也』『禮者
,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乃在作為仁義道德之實踐形式典範,《禮記
‧曲禮上》故謂『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故而禮為人道正義和協群眾之實踐,義乃仁
節於責任,仁而順協以立義,《孔子家語‧禮運》故謂『故禮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
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焉。義者,藝之分,仁之節,協諸藝,講於仁,得之
者強,失之者喪。仁者,義之本,順之體,得之者尊。』是以人倫禮義之治於天地世事
,《禮記‧禮運》有謂『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
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禮
記‧祭義》有謂『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義也,致讓也。致反
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紀也。致義,則上下不悖逆矣。
致讓,以去爭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禮也,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民情之治,藉由外在五官而制內心,本在誠意正心,《禮記‧樂記》故謂『著誠去
偽,禮之經也』;而有禮樂之作,《孔子家語‧問玉》有謂『聖人明於禮樂,舉而措之
而已』『言而可履,禮也;行而可樂,樂也;聖人力此二者,以躬己南面;是故天下太
平,萬民順伏,百官承事,上下有禮也。夫禮之所以興,眾之所以治也;禮之所以廢,
眾之所以亂也。』民心感於耳目,民志身處氛圍,儀式之莊,規範之和,禮樂之化,《
荀子‧樂論》有謂『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故樂行而志清,禮脩而行成,耳
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禮教化民,慈愛親仁,誠信興
義,敬讓和睦,揚善禁惡,《孝經‧三才》有謂『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
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
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化民以制,先以禮度為教,後以法度用刑,孔子有
謂《孔子家語‧五刑解》『是以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不豫塞其
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也。刑罰之源,生於嗜慾不節。夫禮度者,所
以禦民之嗜慾而明好惡,順天道。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
,以申固之。』
.......(未完待寫)...
  孔子《中庸》☆《孔子家語‧哀公問政》闡示近悅遠來的為政之經,而謂『凡為天
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
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自知自愛自得,乃可真實知人愛人得人,故謂『修身,
立道也』;《論語‧子路》有謂『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家語‧賢君》有謂『故夫不比於數而比於疏,不亦遠乎?不修其中而脩外
者,不亦反乎?慮不先定,臨事而謀,不亦晚乎?』。尊重賢能指點,以明前瞻挑戰,
故謂『尊賢,則不惑』;《孔子家語‧辯政》謂之『其大者乃於此乎有矣!昔堯、舜聽
天下,務求賢以自輔。夫賢者、百福之宗也,神明之主也』,《孔子家語‧賢君》闡示
賢治所先即在『尊賢而賤不肖』之用賢化劣。親誠善待親近,消弭人際怨患,如謂『親
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任大臣用權,而以分工盡責主事,故謂『敬大臣,則不眩』
。體察臣僚用事,而獲官僚群體成就事功,故謂『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愛民如子
,而受民眾擁戴,故謂『子庶民,則百姓勸』。吸引科技人才,而以提昇生產力,故謂
『來百工,則財用足』。綏柔遠方外人,而得普遍外邦人氣歸附,故謂『柔遠人,則四
方歸之』。懷具國際盟誼秩序,而令天下各國敬畏,故謂『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未完待寫)...
  「平天下」是指安平文明世界,相關安平一切人間生態。世界和平之文明基礎,並
非在於政經霸權的至上統一,而是在於文明社會的互信統和,而致文明世界之共同幸福
安康。《中庸》所謂天子德業之「議禮、制度、考文」,「議禮」相關道統而對應文明
世界之訂定價值典範,「制度」相關政統而對應文明世界之建立體制法度,「考文」相
關文統而對應文明世界之研設文化會通,而以普遍文明共識達致世界太平之美好理想。
  文明共識之和諧人間以至世界太平,乃在理想與現實之協同,即是關於義利之和,
《文言傳》有謂『利者,義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大戴禮記‧四代》有謂『
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普世文明之明德功業,需要義利協同而兼顧理想與現實,
才能真正獲得民意支持。善於正義理想而無現實利益事徵,民眾沒有徵驗得利,也就難
以信任支持;善於現實利益而無崇高正義理想,民眾不會尊崇尚義,也是難以信仰支持
;《中庸》故謂『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
不信;不信,民弗從。』安平天下之文明德業,乃以善應時變而通達吉利,《繫辭傳》
故謂『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
之,吉無不利。』
.......(未完待寫)...
  八目所論之內聖外王,並非只是個人修持之道,而是在於個體心性到群體文明的逐
步至善轉化。格致誠正的內聖之道,由慧觀格物,而智見致知,而真情誠意,而清淨正
心之正念禪修道行;乃是人類生命修行至善,基於禪修慧觀,而覺知觀智,而誠證意念
,而端正心靈的正念修行工夫。修齊治平的外王之道,由個人修持,而家族和齊,而國
邦治理,而天下太平之普世文明德業;乃是人類社會德化至善,基於生命個體,而至生
命群體,而至政治組織,而至普世文明世界的人文歷程階段。
   ──────────────────────────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
   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ε}
   ──────────────────────────
  太學教化之道,相關儒家政治理想之實踐,並非唯致士人,而也惠施民眾。政治乃
是眾人之事,然而八目之「格致誠正」只是個體心性修為,雖可作為教化實施,但卻無
法作為政治規範實踐。「格致誠正」的心性修持,只能作為教育感化心靈,絕對不可作
為政治道德規範;因為個人心性在於自知,並非他人一般能知,若以心性修持作為規範
標榜,容易造就士人清談狂禪偽善做作之風[j],《文言傳》有謂『君子以成德為行,
日可見之行也』。是以《大學》之謂「在明明德」,並非在於昭發自心光明之德,而是
在於昭顯體行文明之德。
  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強調在政治倫理實踐上應以
個人修身為本,也就相關當代政治秩序所謂的公民道德實踐。缺乏德行素質的民眾群體
,也就難有可能建構良善家國天下之良好公民社會基礎,故謂『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民眾群體之政治規範,若是只有外界法律禁
制,而無自身德操持守,也就不能建立良善民風自律,因此真正文明安平必有道德教化
於民,孔子《論語》故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
  八目之「修齊治平」雖是個體至於群體之規範理想,然而「齊治平」之群體德業,
並非個體獨能成就,尚需群體因緣與時代局勢之變通相應。誠正修身之個人德操,乃《
孟子》所謂『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之事;齊治安平之
文明德業,乃《孟子》所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之
事。諸葛亮作為儒者賢人,胸懷安平天下術略,東漢末世獻計隆中對策,出即三分天下
之勢,然則先遭主上劉備未依其計,後遇下屬馬謖自作主張,終而未能興復天下。文中
子作為儒者哲人,隋初獻策不為見用,退居在野講學河汾,教育群傑英才而致身後興唐
事功。孔子作為儒家聖人,卻是出妻,離魯去國,週遊天下列國而未得志,有謂《孔子
家語‧在厄》『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
矣。何獨丘哉!』,終喟《中庸》『道其不行矣夫』;然其文教流傳千古而見重後世,
傳承指引中國文明理想。《孟子》即是有謂『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之自得民本胸懷。
  修身推己及人之德化家國天下,乃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非在『己之所欲,
以施於人』[z];因為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