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道家] 老子晚出的六個論據

作者: nknuukyo (我無所能因敵成體)   2017-07-21 16:04:49
讓版僕先以"訴諸權威"調侃一下"訴諸權威"者:
『有一天,我忽然大覺大悟了!這個老子年代的問題原來不是一個考證方法的問題,
原來只是一個宗教信仰的問題!像馮友蘭先生一類的學者,他們誠心相信,
中國哲學史當然要認孔子是開山老祖,當然要認孔子是"萬世師表",在這個誠心的宗教
信仰裡,孔子之前當然不應該有個老子。
在這個誠心的宗教信仰裡,
當然不能承認一個跟著老聃學禮的孔子。試看馮友蘭先生如何說法:
“……在中國哲學史中,孔子實占開山之地位。
後世尊為惟一師表,雖不對而亦非無由也。以此之故,此哲學史自孔子講起。”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頁二九)
懂得了“雖不對而亦非無由也”的心理,我才恍然大悟:我在二十五年前寫幾萬字的長
文討論“近人考據老子年代的方法”真是白費心思,白費精力了』
胡適-《自記》
※ 引述《BASICA (二楞子)》之銘言:
: 大家好!我是認為老子先於孔子的人。但是我看過很多人講老子晚出。大致上論點如列:
: 1/老子跟孔子如果同時稍早。論語是孔子弟子記言。老子跟孔子論語體裁類似。
: 當屬於後人〈戰國〉纂輯。非一人自著。
多餘的假設,不符合奧坎剃刀原則。而且"多人著述"跟"戰國形成"兩事,並無因果關係。
: 2/論語中從未曾提起老子。果如史記紀載孔子問禮於老子論語中何無一言?
: 且孟子墨子全書又都無提起老子。而老子非難仁義常表反對。
: 是老子成書應該後於孔子孟子。
一、在孔孟前,仁義兩字並非完全沒有使用:
《論語.堯曰》:『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這句話是周武王的宣誓詞。-《尚書.泰誓》
你覺得崇周的儒家會放過這個字嗎?
二、孟子當然不願講老子,因為老子跟孔子的思想觀念不同,
但非難老子又會顯得毫無尊師重道之意。
他講了楊朱,楊朱在眾多經典都寫成老子的學生,請問一下:
『把老子講成比孟子晚,甚至變成楊朱的學生,這合邏輯嗎?』
: 3/論語往往有重出之章,其非一人一時著作。老子重出篇章更多。不能說他是出關自著。
: 例如同一人自著會一直反覆重出嗎?
我搞不懂這個話的重點在哪,我只看到這些人常常被無情的考古文物打臉。
: 4/論語無韻。老子往往有韻。散文雜韻文。其體非古。當斷為晚出。
事實A如果可以變成晚出的根據,
我直接把事實A拿來當成『所以顯然是一人獨著為主』,
好像還更有邏輯一點。
: 5/老子38章.....失道後德、失德後仁、失仁後義、失義後禮......
: 戰國之時、言道德、孔子言仁孟子言義荀子言禮。孟荀遠在老子後老子何能預料?
: 當斷為晚出。
因為老子批判王權、對周的仁人價值觀不怎麼苟同。
: 6/老子語多見於莊子。又雜有法家兵家縱橫家之言。明係雜集成書。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