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體論》之四 道體義 Part 2/3

作者: YHN0987 (YHN)   2013-10-24 00:23:12
問曰:有而不有有者,有何等有?而不有者,不有何不有?
答曰:解有三種。一就寂靜體而辯,有者有其妙有,生成之主。故經云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論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非有者,非其穢累形質之有。一就
混體而辯,有者其混體之有,而不有者,無物外之有。一解云:不有者,不有一
物之有。
  
問曰:無而不無者何?
答曰:解有二種。一就寂體,無者無質狀可取,而不無者無狀之狀,不同空無。
一就混體,無者無其物外之物,而不無者,混物為體,故日不無。
  
問曰:道體可以無色論不?
答曰:不可以有色論,不可以無色論。若就寂而言,質狀俱盡,故不可以有色論。
若就混體而言,體混萬物,物既有色,即物是色,何以可無色論。一解云,玄元
妙氣,顯質度關,豈非色乎。
  
問曰:顯為色者,同彼即物為色以不?
答曰:同不同。所以然者,論其即色,可得言同,無色之色,故同不同。
  
問曰:所言顯色,為體有色故顯質,為無色故顯質?
答曰:皆得。體無色者,即體虛寂,豈曰有色,故曰無色。有色者,體既妙實,
即有妙實之色。
  
問曰:妙氣無色,隨機顯色者,即為妙氣為質,為妙氣之外,別有顯質?
答曰:皆得。盡是者,質無別質,即氣為質。譬如水積為凍,氣結為質,豈可水
外別起於凍也,故日不異。非者,氣以虛寂為稱,質因形礙,自立質時非氣,凍
時非水,故言是異。
  
問曰:凍因寒結,質從何起?
答曰:凍因寒結,質從機顯。
  
問曰:凍因寒結,得熱方散,未審顯質因何而遣?
答曰:水從寒結,寒去則散,質從機起,機亡則遣。是故應機而作,機忘則息。
  
問曰:玄一之理為是可言,為是不可言?
答曰:皆得。一本不一,一從言起。今欲統差,非一不收,寄一收差,故曰可言。
收差之一,本自無一,無一之一,為差故有,其差既亡,一亦無寄。故無一可一。
論云既謂之一,豈得言乎?既謂之一,豈得不言乎?
問曰:所言一者,為對物而辯,為不對物而辯?
答曰:皆得。對物而辯者,就義用立名。不對物而辯者,據體實彰稱。言對待名,
一顯體實,未名恒一。
  
問曰:一本不一,一從言起,今欲統差,非一一不收,故寄一以收差,其差既遣,
無一可一。復道言對待名一,顯體實,未名恒一。既言差遣無一可一,復云未名
恆一,首尾相示,其可?
答曰:但恒一據未言有統,言一則就辯彰取,辯取既遣,默統亦亡,言默變泯,
一何一哉。論云:非言非默,義有所極,雖復言默不辯,一何無哉?
問曰:何故云,即理常玄?
答曰:對物事隔理處曰玄。
  
問曰:玄之又玄者何?
答曰:前玄對隔以彰稱,未若不彰而自玄。前言玄之者,對事以立名,後言又玄
之者,不對未辯而常玄。故曰玄之又玄。
  
問曰:不彰自玄者,據何而辯?
答曰:寄言而辯。
  
問曰:既云寄言而辯,言即是對,何故不可彰而自玄?
答曰:前對言者言,寄言對以彰玄;今言寄者言,寄無對以辯玄。雖可言對是一,
有對是二,故日又玄是異。
問曰:此玄之又玄者,可為修之所得不?
答曰:此玄德解有二種。一者體玄德,二者行玄德。體玄德解有二種。一者體玄
德,二者行玄德。體玄德者,至體之理,妙實而虧,故曰體玄德。行玄德者,功
行既備,妙契玄道,從修入為玄,故曰行皆玄德。
  
問曰:玄德會體者至玄德,為有行無行?
答曰:未至玄德,故有其遣有遣無之行,體行非有亦無,取無有兩泯,名曰兼忘。
  
問曰:未審兼忘,何等行乃至玄德。
答曰:教體通取,義有隱顯,故兼忘為息事之談,玄德為契實之目。教不虛設,
必忘所獲。自兼忘以前,義從隔辯,解或不同,故言取捨兼忘。已後就通彰目,
通而融觀,則解或同體,同而無別,故無取無捨。所謂行者,行無取無捨之行。
《妙真經》曰:無取正氣自居,無捨邪氣自除,目之曰玄。正氣自居稱之德,故
曰玄德。
  
問曰:凡言行者必有取捨,取捨既無,以何為行?
答曰:論其忘,實無取捨之行,兼忘行者,以為無行為行,不行自行。妙契玄德,
斯之謂矣。
  
問曰:道者體苞空有。
答曰:體無不在,知何物而不苞。
問曰:為是空有,故言苞空有?無非空非有之外,別有一道,故能苞於空有?
答曰:皆得。是據體無不通,非就教跡而辯。所謂教不徒起,起必對物,既對物,
既與物對,言道在清昇之鄉,論物在穢累之境。故空有之外以顯苞義,即是空有
者,既曰體道,知何物而非道,物皆是道。皆是道,故空有而明苞義。
問曰:空有之外以明苞義,未審是空有而顯苞義者,既曰空有,即是更無別物,
即是之,安得苞?
答曰:道非空有,非非空有,非者遣名,非非體實。體能總(註)取,稱之曰苞。
譬如四大成形,身苞於四大,豈可虛虧。然則身非四大之有,故得稱苞。
(註: 原文是異體字: [物+心]
請見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3172.htm)
問曰:非非空、非非有者,盡體不?
答曰:六非之由不盡體,非非空有何足。復云所以得之,六非之外似如真,不言
之地由未至,是以強名遍陳,其實彌外。故曰道可道,非常道。
  
問曰:常道以何為體?
答曰:以有無、非有無為體。
問曰:道以不能為無,在無不能為有,有無既隔,誰為其主?既非有為,何可名體?
答曰:既云常道,焉可言哉,可不言哉。焉可言故,體非有無;可不言故,亦可
有無。
問曰:若體非有無,有無之外理自無體。若亦可有無,有無自別有無矣,安用體
乎?又為以非有非無體,亦可有無為,非有非無自彼,可有無自此。若各當彼此,
則二義體求。若以彼為此,則一用一廢。安得非有非無,亦可有無?忽聞此答,
彌增凝滯。
答曰:道體何所不為乎。論其有非無,則有無本寂,本寂則體更有何可外?若據
有無,則寂無不有,寂有不無,有無即本,寂即有無,法本無問,其二不可得,
寂用俱遂用,廢不可尋,安可以子心疑惑,乃疑惑至體乎。
  
問曰:既言有無,云何非有無也?
答曰:經云無名萬物始,有名萬物母。南華論云:道不可有,又不可無。
  
問曰:若有則不可稱為無,無則亦不可名為有,安得以有無為體,復云非有無為
體也?
答曰:道有生成百化,天則寂兮漠兮,不可謂之無,寂兮漠兮不可謂之有,故復
謂之非有非無。譬人以四支為體,道統四義為體,何足惑哉。
  
問曰:然則道體有無不定,亦名應無定,何故恒名為道?
答曰:誠哉斯言。道名亦無定者,經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名。大
道可道,非常道。安可定哉。有定者,縱使有無無定,道以理所通,故皆可言定。
  
問曰:道體既無定,名亦無常,不定之法,若為可學?
答曰:因有可修無達無。復解非有,非有非由因道名以學無名解,無名能無所不
名解,此四義,無定之體即是吾身,無定之名即有是我號。何為不可學乎?問者
甚哉甚哉。
問曰:道盡通無礙者,就(何)而辯?(註:這裡加一"何"字,意思較清楚.)
答曰:一解二種。一者就隔辯通,二者就體辯通。就隔說者,說通以除隔。就體
說者,其體常通,是故說通。
問曰:說通以除隔,略可不疑。其體者既隔義,通何所通?
答曰:此說體通者,同為言辯,正以體常通,故常通說通。
問曰:所通者對隔而言,其隔既無通,何所通,方云就體通說通?
答曰:體理常通,未辯而(通)。譬如水鏡雖不照,體性自明。若火體常熱,未辯
時豈可不熱也。(註:這裡加一"通"字,意思較清楚.)
問曰:體理常通,未辯而通者,為是對隔,為不對隔也?答曰:皆是對隔,而對
表不同。對隔者因事隔而彰,通體者未隔而常,非今始有,體雖常通,言隔未有,
莫識此通。若不因隔,誰辯此通。
問曰:凡在有不可為無,無則不可為有。天至神,故列名四大,竟不能變形為地。
道亦同是。四大之限,安得獨爾乎?
答曰:雖復同名四大,天地以有形位,故不能變易。道以體通,故所在皆可。
問曰:既言體通,還收理事盡不?
答曰:盡不盡。
問曰:云何盡不盡?
答曰:萬物云云,皆是道軀,是盡;物恒滯隔,道常通虛,是不盡也。
  
問曰:取盡為體,可則矣,取義不盡,寧得為體哉?
答曰:正以盡不盡為體,故能取,取不取,所以為圓取。
問曰:若圓取者,亦應以塞為道體,何故常云道通也?常云體通,故不知圓取。
答曰:稱通為體者,蓋舉圓體之一目,以論極則通塞莫記。偏明則唯通非塞,情
隔則唯塞非通。若兩取則亦通亦塞,無存則無塞無通。道物玄同,亦通亦塞義,
通解成唯塞無通義。起愚蒙唯通無塞,偏明德體通,莫寄寂絕之義,如此名理圓
通終始,澒(註)湧洸淆,聽之無響,洸淆澒湧,戴之不重。其根難尋,近在子心。
其枝易望,咫尺之上。虛鑒則盡,知機神王。貪嗜在壞,讀之彌彰。
(註:澒,音同內鬨的"鬨", 形容水深廣的樣子)
  
問曰:道家辯常以道為通。所言通者,就何處而辯?
答曰:就體教明通。
問曰:所言體者,取物盡不?
答曰:既言是體,取物皆盡。
問曰:體既取物皆盡,應言塞而是體,何故但言以通為體?
答曰:體據總(註一)取教,唯筌(註二)通。
(註一: 原文是異體字: [物+心]
請見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3172.htm)
(註二: 筌,音ㄑㄩㄢˊ,是捕魚的竹器。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問曰:所言教體明通者,為教即是體而明通,為教教為非體,仍能筌體而明通義?
答曰:俱得。
問曰:若教非體者,體則取不盡。若教即是體,體則總(註)通塞,亦應以通塞為
筌,何教獨筌於通?
(註: 原文是異體字: [物+心]
請見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3172.htm)
答曰:教非體者,教則不離體,言教則體。故言教非體,教即是體,而偏明通者,
豈可不論於塞。但一體之上,則優劣兩明,言塞為非,顯通為是,此是教行之義
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