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陳芳明談文學與當代台灣人文精神

作者: graypig (橘子)   2012-02-15 15:11:26
人文精神(humanism)的討論,在二十一世紀也許是過時的議題,應該存放在陳舊的書籍,
或是保留在遠逝的歷史記憶。今天重提這樣的觀念,對於台灣社會究竟具有何種暗示?
尤其不斷投入民主改革追求之際,人文思考是不是具有積極的意義?從歷史角度來看,
台灣民主可能還是過於短暫,進步與倒退的兩種文化力量,不時在這海島上進行對決。
一邊要求開放與寬容,另一邊要求撕裂與偏見。面對社會政治的問題時,
往往訴諸最簡單的思維方式,亦即二分法或兩元論,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惶惶然似是而非,以假亂真。過去台灣受到威權體制的綁架,如今朝向民主境界開展
時,民粹主義又以另類的粗暴方式籠罩海島。
所謂人文精神,一言以蔽之,無非是期待台灣慢慢成為更適合人居住的地方。
當公民社會逐步成熟時,人文關懷的恢復與重建,就更值得期待。
戰後台灣作家以豐富的書寫,描摹他們理想中的世界。無論是族群議題、性別議題、
階級議題、生態議題,都在提醒讀者避開歧視、偏見、污名、貶抑的態度。
台灣進入政黨輪替的歷史階段之後,為什麼不同的政治信仰者都有危機感?
所有的參與者都欠缺信賴與尊重的胸懷,也缺乏包容與合作的的態度。
這是我們的民主政治危機,是公民社會更上層樓的挑戰。
戰後文學的終極關懷,以各種委婉曲折的形式,希望拆除人與人之間的疆界,
突破偏見與偏見之間的對峙。在文學中重新體認人文精神的真諦,
正是本課程設計欲求的目標。歧視或尊重,主流或多元,中心或邊緣,攻擊或批判,
自卑或自尊,是兩種悖反的思考,是文化阻力或助力之間的頡頏。
本課程將通過文學閱讀,深入探索人文精神的具體內容,
以及它在台灣社會實踐的可能。
課程大綱
第一週 歧視與仇視是如何造成:一個歷史與文學的角度
第二週 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的對決:男性中心論的思考
第三週 殖民地與崇洋媚外的起源:帝國中心論的觀察
第四週 民主運動解放了什麼:七○年代文學的反思
第五週 誰先解嚴:文學或政治?
第六週 女性文學盛放的意義:從人權觀念出發
第七週 同志文學與原住民文學的崛起:內部殖民的拆解
第八週 自然書寫與公民社會:重建人文主義的可能
授課講師
陳芳明教授
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現任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中文系教授,開設台灣文學史與台灣文學研究專題課程。
著有散文集、詩評集、文學評論集、傳記、學術論著等數十部。
時間
4/26-6/14(四),19:00-21:00
地點
敏隆講堂(羅斯福路2段9號12樓)
費用
八堂課2500元(學生優惠價1500元,單堂400元)
報名
www.hfec.org.tw
02-23965505*114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