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公視《生死接線員》專訪文集錦

作者: sodabubble (石の上にも三年)   2019-05-12 19:20:10
備註:把專訪文貼上來,除了記錄之外,也能透過專訪文,了解一些情形~
另,已看完《生死》EP 3、EP 4兩集的板友,有任何疑問的話,
可在這篇提問,我再想辦法統整,
並請專業的醫療人員解答~
(昨晚 EP 3、EP4 LIVE 文中有提到的,也會做統整~
在不知道完整的、實際情況的時候,切記,仍先不要妄下評論~
提問可以,語氣、用字遣詞能溫柔、溫和一點~
【器捐師職人劇1】《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好評 再撥社發基金拍這部戲
2019.05.07 06:28/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506insight002
文|廖佩玲 攝影|蕭志傑 陳仁萱 影音|張匡皓 林雅菁 原萱容
左起主要演員:曾少宗、單承矩、劉倩妏、李杏、邱震瀚。(公視提供)
https://i.imgur.com/Z0Iazzu.jpg
由公視推動、文化部前瞻計畫特別預算補助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後廣受好評,接
檔戲《生死接線員》是台灣首部以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為主題的職人劇,因而吸引
Netflix、CATCHPLAY、LINE TV、FRIDAY影音、KKTV、LiTV等OTT串流影音平台購買播放版
權。
公視近年的戲劇預算多來自「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或「社會發展計畫基金」(簡
稱社發基金),每年開設不同的徵選主題。2017年行政院編列社發基金補助總預算新台幣
3,500萬元,明列10集、每集60分鐘、4K拍攝的規格,公開招標徵選職人劇。公視戲劇組
製作協調林曉蓓表示:「各行各業都有故事,例如以出版社編輯為題的日劇《重版出來》
就很精彩,因而決定開設職人劇項目。」
台灣首部以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為主題的職人劇《生死接線員》,由公視戲劇組製作協調
林曉蓓全程負責監督。

前來投標的職人劇企劃案包羅萬象,包括農業、工業、高科技、醫療等,由貴金影業以《
生死接線員》得標。林曉蓓解釋:「因提案製作人在醫院已進行器捐及醫療相關的田野調
查2年多,與器捐小組有良好關係,企劃案做得夠深、夠紮實!」
除提案中案例細節及醫療過程清楚外,林曉蓓也直言:「生老病死的議題,台灣民眾很關
注,尤其器官捐贈的題材罕見又極吸引人,提案小組的每個故事都十分動人。」
林曉蓓
1965年8月27日生於台北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
曾任公視兒少組組長兼製作人、客家電視台節目部經理,現任公視戲劇組製作協調
【器捐師職人劇2】接檔《與惡》李杏挑戰演器官捐贈師 這人幫了超級大忙
2019.05.07 06:28/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506insight003
李杏勇於嘗試新角色,在《生死接線員》中飾演器捐師。(公視提供)

《生死接線員》為台灣首部以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為主題的職人劇,全程協助並參與製作
的林曉蓓公視製作協調坦言,「時間」是拍攝這部戲時最大的敵人。「公共招標要遵守交
片日期、規格等,關於器官捐贈且涉及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題材很難寫,尤其要蘊釀情感,
時間絕對是必備條件。」亦因為完成難度高,公視特別放寬交片時間,由九個月延長為一
年。
《生死接線員》從2017年9月開始籌備,劇組找來台北榮總外傷醫學科兼任移植外科主治
醫師鍾孟軒,以及亞東醫院、三軍總醫院的器捐師潘瑾慧、葉姍姍擔任顧問團隊。
李杏(右)在《生死接線員》中飾演的器捐師「梅青青」,就是以亞東醫院器捐護理師潘
瑾慧(左)為原形打造的角色。 

在《生死接線員》中,李杏飾演的器捐師,就是以潘瑾慧為原型創造的角色。當時正在寫
碩士論文的潘瑾慧坦言,經過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推薦接下田調及顧問工作,並以專
業角度協助檢視劇本每個醫療環節。
【器捐師職人劇3】挑戰對「大體完整」的堅持 他們這樣說服家屬捐贈器官
2019.05.07 06:28/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506insight004
《生死接線員》是台灣首部以高規格4K加6K四機拍攝的「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職人劇。
(公視提供) 

在公視製作協調林曉蓓監督、專業醫療顧問團隊協助下,《生死接線員》由邱晧洲、王傳
宗雙導演掌鏡,以高規格4K加6K的四機拍攝,打造台灣首部「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職人
劇。
《生死接線員》由曾少宗、劉倩妏、李杏等人主演,李杏在戲中飾演的器捐師「梅青青」
,就是以亞東醫院器捐護理師潘瑾慧為原形打造的角色。當時正在寫碩士論文的潘瑾慧表
示,經過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推薦接下田調及顧問工作,並以專業角度協助檢視劇本
每個醫療環節:「在器捐協調領域工作13年,發現社會大眾對這職業很陌生,包括家屬做
決策、法律、倫理、時間的緊迫性等方面,希望藉這部戲讓觀眾瞭解,器捐師面臨傳統認
知要保留大體完整,以及器捐觀念難以推廣的種種挑戰。」
正式開拍前,李杏詳讀了潘瑾慧的碩士論文《器官移植協調師的自我敘說》、與本人面談
外,也在彰化基督教醫院進行兩天實習工作,包括隨醫生巡房、看器捐案例、觀摩移植手
術等,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親眼看到器捐師和社工面對家屬說明器捐事宜時,他們態
度誠懇、語氣堅定地進行柔性勸說,讓我發現要飾演器捐師,心情的調適非常重要。」
【器捐師職人劇4】直逼韓劇陣仗 為何《生死接線員》一天搞定所有手術戲?
2019.05.07 06:28/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506insight005
劇組大手筆出動四台4K與6K的攝影機拍攝,陣仗十分驚人。中為攝影指導車亮逸(公視提
供) 

鏡週刊 娛樂透視》4機高規格拍《生死接線員》 嚴謹田調打造器捐師職人劇
https://youtu.be/zyVcXpofQGM
公視以器捐師為主題的職人劇《生死接線員》,不但劇本撰寫逾半年,還找來兩次入圍金
鐘獎導演的邱晧洲,以及憑《我的阿嬤是太空人》獲金鐘獎迷你劇集導演獎的王傳宗共同
執導,出動4K及6K共四台攝影機取景拍攝,劇組多達80餘人,直逼韓劇拍攝的陣仗。
為應付邱晧洲、王傳宗雙導演作業,《生死接線員》前置期在視覺、燈光、攝影就訂出統
一的拍攝風格。劇組找來電影《小時代》《命運化妝師》的攝影指導車亮逸,以及《刺客
聶隱娘》的蔡禮雄擔任燈光顧問。
《生死接線員》導演邱晧洲過去曾以《黑盒子》《落日》入圍金鐘獎最佳導演獎項。

2個月的拍攝過程中,有大量且繁瑣的醫院戲,即使獲得彰化基督教醫院及員林基督教醫
院協拍,但為遷就場景,整部戲「打橫」拍攝,開機首日就拍完所有手術戲,因拍攝期間
手術室只有這天有空。
邱晧洲進一步說明:「打橫拍的優點是每個場景只需去一次,場景費不會花2次,也能有
效控管製作成本。但缺點是工作人員必須完全進入每場戲的狀態,演員情感必須連戲,
各方面來說都是極大考驗。」
邱晧洲
1979年9月3日生於台北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畢業
重要電視作品:
2019年 《生死接線員》
2016年 《黑盒子》入圍金鐘獎迷你劇集最佳導演獎
2015年 《落日》入圍金鐘獎連續劇最佳導演獎
2011年 《嫁掉頭家娘》入圍新加坡亞洲電視節最佳電視電影單元劇獎
【器捐師職人劇5】拍器官移植只用兩顆人腎模型 其他都靠這種動物
2019.05.07 06:28/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506insight006
過去美、日、韓的醫療劇中,常見的噴血及擬真手術場面,在公視新戲《生死接線員》中
幾乎看不到。導演邱晧洲解釋,這部戲非專業醫療劇,而是講述器官移植捐贈協調師日常
工作的職人劇:「即使碰到無可避免的器官移植場面,也無需製作過度逼真血腥的內臟模
型,所以僅做了兩顆人腎模型,其他大多以豬的新鮮臟器代替。」
《生死接線員》採4K加6K的四機方式拍攝,邱晧洲直言,「台灣戲劇預算及規模有限,四
機作業根本不可能,但我在中國大陸拍片已經是六機作業,這次的製作公司有台灣最大的
影視器材公司阿榮片廠支援,才能這樣拍。」
邱晧洲認為,身為台灣影視從業人員,有責任與義務必須推動台灣影視工作環境進步。(
公視提供) 

邱晧洲透露四機運作難度極高,要顧及攝影機擺放位置避免穿幫,燈光成本大幅增加:「
攝影機多,現場拍攝範圍就會更大,燈光要打到一定的亮度,燈具耗材相對就多。」四個
鏡位,影片素材更多,雖然在後期製作時,如何過濾素材、用什麼節奏拼湊影片,大大考
驗剪接師的功力,但視覺角度更豐富。
邱晧洲認為身為台灣影視工作的一份子,有責任與義務必須推動台灣影視工作環境進步,
在器材設備方面嘗試創新;公視戲劇組製作協調林曉蓓亦表示,公視每年針對不同主題徵
案,參與攝製過程,就是希望提升並保留產業經驗,讓台灣影視業迎頭趕上其他國家。
【器捐師職人劇番外篇】柯P面試問她政治傾向 器捐師回:這跟工作有關嗎
2019/05/11 13:29/鏡週刊/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506insight009
目前任職亞東醫院器捐護理師的潘瑾慧,是《生死接線員》中李杏飾演角色的原形。

以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為主題拍攝的職人劇《生死接線員》,從前期製作到拍攝、後製皆
不馬虎,找來台北榮總外傷醫學科兼任移植外科主治醫師鍾孟軒,以及亞東醫院、三軍總
醫院的器捐師潘瑾慧、葉姍姍擔任顧問團隊,故事中李杏飾演的器捐師,就是以潘瑾慧為
原型創造的角色。
目前任職亞東醫院器捐護理師的潘瑾慧,從事器捐領域相關工作已經13年,從台灣有登錄
系統、登錄中心起步開始,一路見證台灣推廣器捐觀念及建立器捐制度的過程,更親身經
歷不少器捐案例,對《生死接線員》前期劇本創作給予許多幫助,也是讓故事更加豐厚的
最大功臣之一。
回憶自己的器捐護理師職場經歷,潘瑾慧透露最早是台大醫院工作,當時與她面談的長官
就是目前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他跟我面試時問我政治傾向,但我回他:這與我從事護理
工作有關嗎?」她也笑說:「可能因為我回得太直接,沒人敢這樣回他吧,柯醫師後來就
錄取了我!」

公視職人劇《生死接線員》,找來劉倩妏(中)飾演菜鳥器捐協調師「溫雨讀」,右為飾
演資深器捐協調師的李杏,左為邱震瀚飾演的社工師。(公視提供)
談到協助《生死接線員》的過程,潘瑾慧坦言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彼此才對這齣戲
有較清楚的定位與想法,對於導演想看到衝突、人性考驗與悲傷的部分,都很認真而確實
地提供建議,並落實呈現在劇本裡。
潘瑾慧亦坦言:「其實器捐領域真的有很多議題可以討論。在台灣,過去很多家屬默默地
幫家人捐出器官後,只能獨自在自己的悲傷裡,而無法被其他人看見。但透過這部戲,可
以讓家屬的層面被關注,也能讓社會大眾更認識器捐,營造友善的器捐環境。」最後她笑
說,自己也曾經是《生死接線員》戲中那個懵懵懂懂的女主角「溫雨讀」,最後才蛻變歷
練成為成熟的「梅青青」,也期許藉由這部戲,能讓更多人投入並關心器捐的工作。
「說錯一句話,器官就沒了!」 器捐師掉淚被罵不專業
2019年05月11日 19:39/ETtoday健康雲/圖文/鏡週刊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442445
亞東醫院器捐護理師潘瑾慧
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4088/d4088535.jpg
以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為主的公視職人劇《生死接線員》,播出後引起不少有關器官捐贈
的話題。為這部戲擔任顧問的亞東醫院器捐護理師潘瑾慧語重心長地表示:「等待器官移
植的病患,每每都是在和時間賽跑,到底能不能等下去,往往沒有答案,我常不知捐贈端
到底出了什麼狀況!」
1994年在台大醫院擔任護理師的潘瑾慧,負責的是照顧手術後及等待心臟移植的病人,這
也是她開始接觸器官捐贈前端工作的開始。「我常在想,這是生命的安排吧!是器捐移植
這個工作找上我的,並不是我努力去得來的,而13年來從事器捐護理師歷練的過程,讓我
發現不論是受贈者或捐贈者,都是很可貴且值得欽佩的生命,我只是扮演螺絲釘的角色。

就像《生死接線員》戲中,器捐師辦公室掛著寫著「死去活來」的大匾額一樣,潘瑾慧每
天上班都在面對生離死別,等待移植病人與家屬的迫切、喪失親人的悲痛等,在她眼中早
已成日常風景。
「我曾經碰過等待移植的受贈者及家庭,原本歡天喜地以為已等到移植的器官,但又因莫
名的原因無法獲得,這種從天堂跌到谷底的感覺很殘忍,他們往往會跪在你面前祈求,希
望有其他辦法可以救自己的親人。」潘瑾慧坦言,即使內心百感交集,但外表還是得裝出
雲淡風輕的樣子:「曾經有人說,協調師在家屬面前掉眼淚是不專業的,但我們也有自己
情感的投射啊,只是不能讓家屬受到影響,過程對我們來說是很難拿捏的。」
歷經無數器捐案例,潘瑾慧認為器捐最困難的就是「未知」,捐贈個案中,可能診斷相同
、發生意外的創傷相同,但面對截然不同的家庭,就必須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要隨時
接家屬們情緒的球,而且點線面都得要顧全,很有可能說錯一句話,家屬不願意捐,整件
事就垮台了。所以,如何讓家屬能將哀傷放下、發揮生命轉念,是我從事器捐工作最大的
意義。」
支援《生死接線員》醫院場景 彰基盼更多人認識器捐移植
2019/05/04/自由時報/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79823
這是巧合?還是老天自有安排?
公視今晚上檔新戲《生死接線員》,戲中全部醫院場景都是在彰基體系取景,彰基、員基
、二基全力支援,而劇中醫院名稱為「利恆醫院」,取名由來為,因為耶穌誕生在伯利恆
,於是取後面二個字「利恆」,作為醫院名字;而彰基的全名也正是彰化基督教醫院!
《生死接線員》醫院場景都是在彰基體系取景。(彰基提供)
https://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2779823_6.jpg
「原本劇組苦尋不著拍片醫院,打了500多通電話都借不到!」彰基體系媒體新聞中心經
理閻廣聖表示,他還記得當時他接到劇組電話時,對方聲音很小聲,他還請對方說話大聲
一點,當他聽到要借醫院拍戲,劇情就跟器官捐贈移植有關,他馬上就跟院長陳穆寬報告
,院長一口就答應了,前後還不到10分鐘,劇組差點無法置信,長期以來被拒絕,如今獲
得了曙光。
《生死接線員》醫院場景都是在彰基體系取景。(彰基提供)
https://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2779823_5.jpg
員基為了配合夜戲拍攝,建物外圍與立面全面打光。(彰基提供)
https://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2779823_1.jpg
員基的停機坪,也是取景重要場景。(彰基提供)
https://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2779823_2.jpg
員基的停機坪,也是取景重要場景。(彰基提供)
https://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2779823_3.jpg
《生死接線員》的器官移植辦公室就是員基物流中心改裝。(彰基提供)
https://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2779823_7.jpg
https://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2779823_4.jpg
https://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2779823_8.jpg
閻廣聖說,《生死接線員》所開拍的醫院場景非常多,劇組勘景後敲定以員基為主,因此
,8成場景都在員基取景,從停機坪到急診,連物流中心都商借作為劇中的器官捐贈移植
小組的辦公室;而開刀房則在彰基取景。
《生死接線員》有一幕戲,必須借用加護病房拍戲,這真是一大考驗,因為不可能把患者
清空來拍戲,但事情就是這樣剛好,二基有一間全新的加護病房,解決了劇組的燃眉之急

但要在彰基開刀房拍戲,可不簡單,因為每天都排滿了手術,最後敲定利用星期六中午過
後到晚上,以及隔天星期日,硬擠出兩個星期六、日時間,才完成開刀房的取景;但所有
拍戲人員進出,以及拍攝器材的出入,一切比照進出開刀房消毒的最高規則,沒有可以例
外。
「全力支持,能借的都借了,能配合都配合!」閻廣聖說,因為員基物流中心改造成拍戲
的器官捐贈移植小組辦公室,有幾場戲要晚間拍,劇組請求員基外圍與立面燈光開啟。讓
鏡頭透出移植辦公室時的溫暖專業感覺。
包括預告片有出現救護車出意外畫面,原本劇組要借二手救護車,但醫院只有全新救護車
,最後仍是借救護車拍戲,但劇情安排的意外畫面,則是透過電腦後製完成。
閻廣聖說,主要演員曾少宗、劉倩妏、李杏、邱震瀚,都到彰基見習,彰基許多醫護人員
也都來擔任臨演,彰基醫師張尚文也在劇中其中一幕,演出腦判醫師,就是要讓更多人透
過戲劇來認識器官捐贈移植的重要性。
做完田調就忘 職人劇導演遵循太極張三豐理論
2019/05/11/鏡週刊/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506insight008

公視首播收視創新高的職人劇《生死接線員》,找來曾兩度提名金鐘獎最佳導演的邱晧洲
,以及曾以《我的阿嬤是太空人》獲金鐘獎迷你劇集導演獎的王傳宗共同執導。
對於這部戲以大眾極陌生的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為題材,邱晧洲坦言:「雖然我也跟著到
醫院做過田調,但在正式拍攝時,其實田調內容我全忘光了。看過電影《太極張三豐》嗎
?和學太極拳的道理相同,最高境界就是學起來後完全忘記!」
職人劇《生死接線員》以雙導演方式進行拍攝,導演之一邱晧洲接受專訪時直言,無論是
劇本內容或田野調查的內容,都不會在腦子裡停留太久:「身為一個創作者,我如果被田
調內容綁死,不如去拍紀錄片好了。任何故事有個原型或模版,如果只是拿這些在做功課
照抄,那拍戲一點意思也沒有。」

導演邱晧洲(右起)在《生死接線員》拍攝現場,與攝影指導車亮逸及演員洪小鈴討論拍
攝內容。(公視提供)
以《生死接線員》為例,邱晧洲認為,必須包括導演、演員、工作人員及編劇等各方思考
的層面,是個綜合性的產物。「我一直覺得情感面真實的東西,會比寫實來得更重要,戲
劇永遠不是真的,所以對田調沒那麼糾結,我只在意如果劇本方面有任何情感面是我無法
理解的,那才是最嚴重的,而這與田調一點關係也沒有。」
在拍戲過程中,邱晧洲除盡力做好導演工作外,並以「人」的層面理解每個器捐案例故事
人物的想法,努力以戲劇方式呈現給大家看。他也強調:「我希望能讓觀眾看這齣戲時,
思考生跟死、器官要不要捐贈等問題,而不是單純只在看案例的故事而已,這也是我身為
導演必須學習的課題。」
心得:
透過新聞,了解《生死接線員》在籌拍、後製期間的一些情形,參考一下~
看完,可能仍有一些不懂、不瞭解之處,就先別妄下評斷,會比較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