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 觀後感 EP1-EP4

作者: B123 (FAY)   2019-04-05 09:11:00
在這部片比較想討論的議題有兩個
1.廢死
2.日劇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比照
首先,我並不認為這部戲有在什麼廢死議題
這部片我看到的初衷在於
將台灣重大社會議題環環相扣連結起來
連續殺人犯、精障、心理衛生、媒體等等架構在一起
可以說互為主體,只不過戲份重或不重的差別
有些人雖然很戲份很少例如李爸爸李媽媽
但如果沒了,劇情敘事也將失了一大塊
即便是以連續殺人犯議題為主軸
但是作為背景的殺人犯究竟有沒有精神疾病,還不知道
劇情卻又緊扣著精神議題
主要腳色也包含一位精神科醫師、一位醫院社工
所以所講述的其實是整體社會議題的概念
而且是現在進行式
因為就過去這些社會案件
並沒有為社會帶來更多理解
如果非要這部戲訂個框架比較偏向修復式司法
為這些關係人找到一個真正能溝通對話的可能
同時避免有下個相同危機的出現
不過很多時候一牽扯到與殺人犯溝通
都很容易被認為朝向廢死的方向,然後就被扣帽子
也因為這種誤解或這種恐懼
所以才會導引出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個連續殺人的背後有一個被視為"惡"存在
劇裡每個人或多或少跟這個"惡"有所關聯
人能夠如何面對、如何傳播、如何梳理、如何修復
這些東西才會是這這部片主要議題
如果是先畫箭靶把議題定於一尊"廢死"
那麼議題也不用把腳色的關聯性連的那麼辛苦
簡簡單單的放大輿論的問題跟加害人的自白就好了
其次有關於日劇"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的比照
雖然都以連續殺人事件為背景
我覺得它跟這部差距有點大
其實當初這齣日劇看有點難啃,有點太沉重了
台日畢竟社會氛圍不同,
日本在討論這議題是以個人角度去做面對
社會壓力超級沉重
而台灣這部片是以社會整體面向的去看待
尤其媒體定位在這部片還蠻吃重的
同時加了許多社會安全網的內容(我想衛福部可以多補助這方面的片子)
我想社會議題跟土地文化情感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真要將兩者放一起看,可能要把社會氛圍帶進來會比較好
作者: paggychen123 (零)   2019-04-06 09:02:00
回一下第二點,《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探討的本來就是個人心境與加害人被害人關係,案子情況不同、描寫角度不同,應該是因為編劇切入角度本來就不一樣,看不出跟台日社會差異有什麼關係,甚至「不管加害人被害人都要開始面對傷痛才能繼續走下去」這一點在兩劇中根本是一樣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