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種菜女神拍攝秘辛,他們真的種了一期田

作者: aasablue (鵝毛筆)   2019-01-17 22:56:25
新聞來源:https://goo.gl/TZcLr2
作者 潘怡豪
不只拍戲,他們還真的下田?
從《種菜女神》的返鄉,找到回家的可能
一位取得律師執照、人人稱羨的女孩,
竟對白領階級的職業投下棄權票。
她走入田野農地,雙腳陷入眼前一片未知的泥巴,
迎接她的,會是另一片亮麗的未來嗎?
曾入圍金鐘獎最佳導演的廖士涵及郭春暉,
去年聯合執導了歐銻銻娛樂自製戲劇《種菜女神》,
透過詼諧、在地人情以及地方創生的不同面向,
說出沒落鄉鎮仍有創造新價值的優勢。
這也是近年來頗受政府及地方政策關注的「青年返鄉」議題。
劇中角色除了反映出部份離鄉年輕人的心聲,
也讓觀眾可藉此機會看見:
回鄉不是一種浪漫的想法,而是一場與生活困境的生存戰。
二十四個節氣都要拍?開工還得等農作
台製戲劇通常難有機會去與台灣的農作連結,
但這次《種菜女神》在戲劇中營造鄉村風情,
運用4個月的時間,儘可能完整呈現劇本中的稻田景色。
從前置作業開始到拍攝期,他們打田翻土,把土翻鬆再插秧,
以二十四節氣的時序進行耕作。
製作人也是導演之一的郭春暉當時既要兼顧拍攝、又要考量預算控管,
「我們設立一個群組,每天來回確認,
因為只要一個環節錯誤,就會火燒屁股。」
他說,只要耕作期一延滯,不僅預算可能暴增,農作的執行也有相當的困難。
因為最初確認製作時,
他還未明白劇本原創希望是要進行二十四個節氣的拍攝,
等到與編劇溝通後才驚覺,
居然要把一年四季的作物全都拍攝出來!
導演廖士涵則透露,他們約在3、4年前就接獲編劇提供的案子,
也曾經與編劇一同到電視台送案,
但獲得的反應幾乎都是:可不可以不要種田?能不能在台北拍攝?除
了拍片的困難度之外也有預算的考量,
因為光是往返進行田野調查,就砸下不少成本。
「這回拍攝前我們不斷到花東進行海稻田的採訪,
光是要確認哪一塊田可以配合拍攝,而且還需要打田收割,
難度就比一般戲劇拍攝更高。」
他說明有些稻田一年一期,有些一年兩期,
稻作本身也有週期限制,
所以第一時間就請編劇先去花東農會,
了解稻田的收土翻田等時間點。
那時剛好有農田搭上可以拍的時間,且能支援作物生長的週期,
他們才鬆一口氣,也敢與平台確認開拍。
前製期就如此困難繁複,
廖士涵指出,若是沒有平台支援,
許多原創的精神不會出現在劇本中。
尤其故事中返鄉復育的故事線其實有別於其他商業的愛情故事,
戲劇雖然不說大道理,但也希望用影像傳達我們對自己環境現況的思考。
歐銻銻娛樂總監製廖健行則說,
一開始其實是先收到劇本故事,
才與製作單位、導演確認,
除了喜歡,也從中看見劇本對台灣環境提出不一樣的價值,
尤其青年返鄉這一塊清新又立志,
若是撇除劇中的愛情線,其實故事表達出的,
更是年輕人對現下環境與未來前景的擔憂及自主。
劇本寫什麼,我們都想辦法真的生出來!
《種菜女神》橫跨城市鄉野,觀眾可以循著鏡頭視野,
看見美麗的風景,彷彿跟著把一年四季的變化走了一遍。
這樣的題材,實際拍攝其實就是製作、導演、編劇三方的角力戰。
導演郭春暉形容「比如劇本中要拍攝有夏日煙花之稱的穗花棋盤腳,
站在製作人角度,這對劇組就是一大難題,這得花多少人力去尋找?
我們一看到就跟編劇溝通,可不可以刪掉?難道拍個太陽花之類不行嗎?」
但編劇認為,由於穗花棋盤腳是在夜幕低垂時開始開花,
當黎明來到時又得結束短暫的生命,
那種美麗的景象,正是呼應了愛情浪漫的表徵。
郭春暉也表示,每次看到劇本都想做些對抗,
其中最痛苦的是拍攝動物。
劇中需要狗演員,這是幾乎每位導演都害怕的,
但編劇一句「哪個鄉村不會出現狗?」
聽著有道理就得吞下去「使命必達」。
導演廖士涵說,許多劇本描繪的環節,
只要不是不可抗的因素,就得咬緊牙關去呈現。
「包括劇本有兩次颱風場景,光要重建颱風景象就不容易,
尤其花蓮拍攝,水車調度都有困難。
但為了真實呈現,仍然從台北運下來。」
但廖士涵也感謝拍攝時期老天時常賞臉,
一場女主角陳庭妮插秧的鏡頭因陽光灑下,
簡直美到不行,在花東為期近3個月的拍攝狀況也相當順利。
除此之外,這部劇最大的困難還包括音樂,
因應劇中男主角為音樂製作人,
「為了呈現劇本的歌舞及角色需有音樂演唱,
我們找了舒米恩來製作劇中所需要的插曲,加總就要10首歌,還不包括變奏曲。」
音樂完成後,還要演員去練吉他指法,甚至劇中還有歌舞,
「當時找了排舞老師,但因為太過專業了,反而失去了劇中角色純粹的心性,
所以到了現場反而是與工作人員、演員一起激盪來排舞。」
郭春暉笑說,大家集體創作的舞步雖然兩光兩光,但效果出奇的好。
偶像與愛情之外,台劇能不能思考更多?
從劇本到拍攝,問題一一浮現也一一解決,
成品獲得迴響後,彷彿做對了一次新的嘗試。
台劇市場仍有無限的可能性,尤其台灣本身就具有豐沛的小人物故事。
「觀眾看慣了傳統設定,有了清新溫暖的作品,
反而可以靜下來思考從戲劇中反饋自己生活的改變或不改變。」
廖士涵認為,偶像劇有時需要比較速食性的誇張表達,
自己在接拍戲劇時,也無可避免會遇到觀眾或平台想要的型態,
但若能完成一部讓觀眾欣賞到內在品質的戲劇,是備受感動的。
而相較於能不能拍攝到自己喜歡題材的故事,
郭春暉則帶著開放性的思考,
「哪怕是偶像劇,因為拍攝手法的不同,
其實都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角度,可以去抓觀眾愛看的風格,再去變通創新的玩法。」
對於台劇常常設定的「辦公室總裁系列」或「鄰家女孩遇上王子」的情節,
廖健行認為愛情故事基本上還是觀眾所熟悉的,也是最快進入劇情的模式,
「但是我們的訴求就是不做純愛劇,
一定的加上不同的故事來豐富角色、事件,
這次《種菜女神》的新穎,也能從平台點擊率看出。」
他說明以往戲劇收看年齡層多是在19-35歲,
但這部戲反而在19歲以下和44歲以上獲得收看高峰,
表示出該劇單純的戲劇軸,反而抓到小朋友看劇的新鮮度;
而在年長的一輩中,返鄉的創業意識,
也反映出他們對人生追求目標的思索,以及對家鄉的感動。
台灣市場的創作自由度仍然較高,
編劇創作結合導演敘事風格的揮灑程度若要更擴大,
仍需在大格局的架構下才能加速走向國際。
《種菜女神》用故事、情境、音樂,讓觀眾細緻地感受到導演創作的巧思,
更藉由故事反思對於家鄉、對於生長環境,自己有什麼力量去做更好的改變?
或許,這也是台劇市場最令人動心之處。
作者: salvador1988 (Mr.Owl)   2019-01-18 01:12:00
好有趣喔!! 會想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