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拍《積木之家》鬼母找上門

作者: Algg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2018-12-10 13:27:45
http://news.ltn.com.tw/news/culture/paper/1252832
心裡有鬼 輔導級鬼片也嚇死你
採訪◎記者何宗翰
鬼片嚇人重氣氛,往往鬼還未現身,鬼影、鬼叫就先嚇壞了觀眾,待鬼主角登場後,
鬼臉、鬼樣、鬼邏輯一一揭曉,真正令人驚駭的往往來自人世間的因果。
從植劇場電視劇《積木之家》、票房破5千萬的恐怖片《粽邪》、
到即將上映的動畫短片《好時光》,
導演廖士涵的作品部部「有鬼」,原本不看鬼片的他,想拍的是社會寫實、驚悚片類型,
無心插柳接拍了《積木之家》,從此結了「鬼」緣。
人物厚度決定驚悚等級
廖士涵說,當初想做《積木之家》,是覺得鬼片有些鏡頭語言可以發揮,
接觸後才發現劇本的發展跟電影天差地遠,因為電影只有90分鐘,怎麼嚇人怎麼精彩,
但連續劇單集就有90分鐘,必須把人物的厚度建立起來,再花時間鋪陳氣氛,
從人心開始說起,嚇人的節奏不同。
《積木之家》設定主角背後「有事」、「心裡有鬼」,
不知情的觀眾從周邊的人發生的事情、主角的內心負擔,慢慢去剝洋蔥,
發現源頭是老公做了一件背叛老婆的事,恐怖的核心才慢慢擴大。
相較之下《粽邪》就單純些,《粽邪》講的是一群直播客去拍鬼屋卻中邪的故事,
廖士涵說,若資金不夠只會自曝其短,改以「送肉粽」的民間習俗切入,
帶出角色間的因果關係,比較接地氣,也和一般有形體的鬼做區隔,講無形的煞氣。
拍鬼片最怕觀眾嫌「不夠恐怖」,廖士涵說,但投資方的要求往往決定了恐怖指數,
《粽邪》拍攝前就確定是輔導級、改訴諸「反霸凌」,沒想太嚇人。
《積木之家》也是輔導級的電視劇,開拍之前,電視台就先提醒嚇人的點要保留一點,
不能讓觀眾看了做惡夢,不能太血腥、鬼妝不能太恐怖、墜樓屍體也要打馬賽克,
想多嚇一點都不行。
拍《積木之家》鬼母找上門
廖士涵透露,在拍《積木之家》期間,2歲的兒子經常半夜驚醒大哭,
覺得家裡「有別人」,很怕直立式衣架,會說「衣架」走過來了;
詢問拍片認識的師姐才知,兒子前世的媽媽很怕小孩到不好的人家,
從兒子出生就跟著,一直不願意走。
師姐請示九天玄女後,當場以葫蘆作法,
廖士涵覺得太迷信,事後沒照指示用符水幫小孩淨身,
結果兒子依舊在半夜2點大哭、大叫「走開」後,他才驚覺「前世媽媽」還在,
後來夫妻倆一起和「前世媽媽」溝通,保證好好照顧這個小孩,兒子才從此一夜好眠。
這段「鬼有話說」的經歷轉化成《積木之家》中的鬼母子角色,
最終集更花了一小時讓鬼母暢所欲言,回顧她的孽緣、姊妹情和鬼母子情;
片中金句「都是因果,怎麼插手」,也出自某位師父的真實經歷。
新片《好時光》改編自漫畫家王登鈺的同名漫畫,
講一名魯蛇爸爸,妻子久病厭世離家後,在鬼屋工作的他就整天穿著工作用的怪獸裝,
不願意面對現實、以及愛他的女兒,某天回家時他突然掉進一個坑洞,
到地獄走了一遭的故事。
廖士涵光是處理腳本就進行了半年,分鏡最初有200多幀,製片告訴他預算只夠拍一半,
只好重新刪過,等鏡頭數確定後,還要做成動態腳本,發包出去給動畫師。
廖士涵說,劇情片常常想到什麼就改,動畫是不行的,算是動畫師的禁忌,
因為作品是純2D手繪的,要改每一張、每一卡都要抽回來重改,
很小的調整,卻是很大的工,因此事前的溝通跟討論需要非常充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