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逝去的必須

作者: sagacity7 (重新出發~~~)   2018-10-09 23:55:47
看【茉莉的最後一天】─透過死亡,重新理解「林茉莉」
排版有圖網誌版
https://goo.gl/tLGRj5
劇情的一開始,茉莉就選擇跳樓身亡了。母親不理解那麼優秀的孩子,為什麼會選擇自殺
?為了找尋茉莉自殺的答案,她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惜用科技探究往生茉莉的記憶。
這趟旅程,不僅是要釐清茉莉的死因,更是母親要清楚,為什麼在自己的悉心照料下,會
出現這樣的結果。而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媽媽愈發現自己愈來愈不認識這個小孩。他不
斷找尋害死茉莉的兇手,是文學同好聲耀?是各式文學作品?最後,他發現了原來,是自
己。
其實,母親的反應中,不難得知,他從未真正放手,讓茉莉長大。監視器是為了照看年紀
小的孩子,但茉莉和可莉都已是青少年,媽媽仍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當他發現茉莉生
前的借閱記錄,有那麼多她無法接受的議題:自殺、自虐、同性戀。她哭訴著說:「他還
那麼小,他沒辦法判斷是非的。」。當媽媽去找尋心理醫師,醫師問著他:「為什麼他不
願意告訴你?」「因為他做壞事不想被我發現」。
正因為這樣的想法,媽媽對於孩子有著全面性的掌控,特別是成績。劇中一直不斷強調,
媽媽是留美的碩士,為了孩子放棄成為教授的資格。所以媽媽把孩子的成就,視為自己的
成就。雖然媽媽對外總是一笑置之,但對茉莉與可莉的學業成就,更視為是不可丟失的面
子。
而在這樣的狀況下,劇情設定了茉莉和可莉截然不同的性格:茉莉順從內斂、可莉率性自
然。在面對課業壓力時,茉莉選擇自己承受,但可莉卻是直接反抗。可莉的不受教,也讓
母親更加不捨茉莉的離開。
但愈是追尋茉莉生前的生活,母親就感覺到自己和孩子是多麼的陌生,這個孩子的思緒早
已比她想像複雜。母親去找尋茉莉腦中「媽媽」的記憶,淨是要求、斥責的點點滴滴。那
樣的印象深根孩子心中。茉莉喜愛文學,熱愛創作。但念中文系的欲望被母親視為沒有出
息的行為,台大醫科才是茉莉的唯一目標。媽媽甚至也為他規畫好美國的碩士之路。
探究起茉莉的記憶:當她遞給媽媽手工的花束,媽媽質疑著她為何做這個;遞給媽媽成績
單,才是媽媽真正關心的部分。她很清楚,唯有完成母親的期待,才能讓媽媽真正的開心
,但成長的壓力與喜好無處宣洩,寫作成了他的出口。「我受的教育不允許我創作,但是
我所受的教育卻逼迫我開始創作。」她企圖藉由小說療傷,寫下〈當我們坐在一起吃頓飯
〉。
全家人明明每天都坐在一起吃飯,但是話題總是不脫功課成績,茉莉期待的晚餐氣氛何在
?也許盡在不言之中。
全篇中,最令人揪心的,是茉莉的懂事與早慧。所以他不讓任何人擔心,即便是他最親愛
的家人,特別是媽媽。即便是自己最喜愛的作者簽書會,在收到媽媽的訊息後,仍然默默
抱著自己的作品離開場景。劇中用茉莉一個人獨坐在會場及落淚回家的場景,放大了茉莉
的孤獨。沒有人可以理解茉莉的抑鬱,他甚至於用偷竊自殘的方式,來排解這樣的矛盾

其實並沒有決定性的關鍵點讓茉莉走上絕路,而是那種看不見未來的絕望。她知道自己的
人生脫離不了母親的安排。她的性格不行,也不能。而她熱愛文學,甚至得到創作獎的那
份才華,不能夠被家人欣賞,特別是媽媽。深沉的孤單,如同片中沒有窮盡的迴旋樓梯,
讓他決心踏出迴圈,一躍而下,因為自己是「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
劇末,是最令人動容的部分。新生兒的誕生畫面,和茉莉人生的最後一天交錯出現。當年
的茉莉,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出生,卻也在種種壓抑中選擇結束生命。藉由生與死的對比,
也許也提醒著為人父母,孩子的生命,該如何被經營?
茉莉最後的現身,對母親道謝,也對母親道歉。道謝,因為在母親探索他的記憶過程中,
終於理解了茉莉的想法與感觸;道歉,是因為茉莉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個被母親期
待而細心照料的生命。她再也回不到母親的懷抱,即便母親多想用雙手溫暖著茉莉,告訴
她「媽媽愛你」,但一切都已枉然。
隨著茉莉的逝去,媽媽才正視著自己的過往。那樣全面而窒息的愛,包含著自己人生的延
續與期待。媽媽終於了解茉莉的想法,也終於認知到,他不再需要靠著監視器來看管他的
孩子,不再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僅存的可莉。如同閱讀茉莉作品時,背後射出的光芒。讓
觀眾在茉莉逝世低壓中,得到些許的安慰與省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