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麻醉風暴》的背後:當我們在乎那些戲劇

作者: sodabubble (石の上にも三年)   2017-09-08 13:38:41
《麻醉風暴》的背後:當我們在乎那些戲劇裡的知識與真實
2017/09/05/泛科學/文字/馬嘉駿 編輯/y編、v編
http://pansci.asia/archives/125711
2015 年引發熱烈討論的醫療推理劇《麻醉風暴》,第二季將於2017 年 9 月 9 日上映。
劇集主題包含討論醫病關係、醫療體系崩壞等相關劇情,雖然是看似生硬難親近的知識劇
,卻因為彷若身處現場的手術場景、切實地描述了臺灣醫師過勞問題的現況,在這些充滿
「真實感」設定的氛圍下,《麻醉風暴》廣受好評。但你會不會也跟我們一樣好奇:醫療
知識的真實感如何在戲劇之中重建?導演、編劇、演員與醫療顧問之間又是如何配合的?
這次由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以及國立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
共同主辦的「科技溝通:理論與實踐」工作坊中的「永不妥協?當科學遇上戲劇」場次上
,邀請到了《麻醉風暴》的導演蕭力修、編劇黃建銘與醫療顧問黃英哲醫師,來告訴我們
:一部細節求真的醫療知識劇,究竟是怎麼誕生的?戲劇效果的呈現和真實性又是如何拉
扯、互相協調的?
醫療劇本的產生?爬格子之外的考證與觀察
《麻醉風暴》第一季改編自編劇黃建銘的原創故事《惡火追緝》,原本其實是推理警探劇
,但因為拍攝預算考量的關係,劇本保留了推理的架構,但主題改成了敘述醫師與醫療現
況的醫療劇。
「編劇寫故事要找『衝突性』,醫療的衝突現場就發生在手術房。」黃建銘說。雖然關於
執行手術的外科醫師的故事其實很多,有實際拍成電視劇數量更是不在話下:像是美劇
《實習醫生》 (Grey’s Anatomy)、日劇《醫龍》(医龍)、又或是去年也相當火紅的
韓劇《浪漫醫生金師傅》。「(但)手術房裡還有一位重要卻常常被忽略的角色,
(於是)麻醉科醫師就成為了我這次書寫的故事的主人翁」黃建銘表示。
那貫穿《麻醉風暴》故事線的「醫師過勞」問題,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呢?
黃建銘在進行資料研究時,首先察覺的是「麻醉醫生不知道在累什麼」、「全台麻醉醫生
僅千位」……等等的現況。除此之外,他實際走訪醫院觀察之後,看到每位麻醉科醫師的
確看起來都睡不太飽「黑眼圈很重!」黃建銘擔心地說。後來擔任此劇醫療顧問的黃英哲
醫師也向他證實,有些麻醉科醫師是極有可能會發生一個人要照顧三至五間病房的情形,
也因此更讓黃建銘確立了想藉《麻醉風暴》彰顯醫師過勞等醫療體制缺陷的主軸。
第一季首集點破故事的「院長示範刀」令人印象深刻,也讓人更加好奇:作為一位醫學的
外行人,怎麼能建構如此逼真的手術場景?「其實就是查資料,接著跟我們的醫療顧問討
論在醫療現場發生的可能性。」黃建銘謙虛地說。像是為了發展劇情的衝突點(通常就是
要讓人領便當的時候……),黃建銘透過爬梳研究資料時發現了有病人因麻醉引發惡性高
熱(Malignant hyperthermia)施打單挫林(Dantrolene)無效而死亡的案例;接著再和
醫療顧問黃英哲醫師確認發生機率、醫學術語、急救流程,才還原這場驚心動魄的手術經
過。
有沒有演員其實就是醫師的八卦?
「Pa CO2 75,lactate 接近 10,PH7.2,明顯酸中毒,確認是惡性高熱。」
一連串醫療術語從黃健瑋所飾演的麻醉科醫師蕭政勳口中說出,毫不生澀彆扭,讓人忘記
他根本不是醫師!究竟沒有醫療經驗的演員,該如何詮釋「醫師」這樣專業的角色?
「在手術室裡,外科醫師像是主導棒球比賽的投手,而麻醉醫師就像捕手,控制整個團隊
的運作。」身為科學顧問的麻醉科主任黃英哲醫師如此比喻。劇組一方面請他親自指導在
劇中飾演麻醉科醫師的演員黃健瑋,另一方面也結合麻醉科基礎學程實際使用的書籍,以
及透過假人模擬手術等等的情景重建,讓黃健瑋「專業上身」。
「其實健瑋很愛跟我聊天、到處抓著我問問題!」黃英哲醫師笑著說。黃健瑋所飾演的醫
師表面冷酷、內心情感豐富、手術中則透露出專業,這樣富有醫師魂的演出,絕對不是只
靠想像力就能再現,還需要透過演員和醫療顧問在演出前的訓練、在拍攝現場不斷反覆溝
通,才能夠有如此精準的表現,就是要讓觀眾大聲驚呼:「他是真的醫師吧!?」
「手術房儀器的聲音不對」戲劇效果和醫療事實的拉扯
雖然戲劇人與科學人要求作品求真、求好的方向是一樣的,但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會有不一
樣的出發點,難免會在戲劇效果和真實之間有些拉扯,蕭力修導演也說:「其實當初,呃
拍《麻醉風暴》它其實沒有太多的使命是說它要去呈現一個科學或者是知識上的東西啦!
(…)它是一個要拍一個電視劇然後讓閱聽人可以有興趣這樣。」那當兩者之間有衝突時,
又該如何互相妥協呢?
《麻醉風暴 2》中有一幕手術室的場景,曾為了生理監視器的「聲音」,導致真實與戲劇
性之間的拉扯。當患者心跳在 110-120 跳時,生理監視器的「嗶嗶」聲理應上是每秒兩
聲;但為了要營造醫師之間的緊張感,後製將嗶嗶聲加快,企圖讓觀眾跟著緊繃起來。但
黃醫師堅持認為這個畫面的嗶嗶聲和心跳數據不符,而且聲響已經快到醫生應該要馬上對
患者進行檢查,根本沒有時間說台詞的危及程度。「對醫生來說,任何儀器的聲響我們都
很敏感,一有異常可能就要停止手術,採取不同處理方式。」
「最後這個畫面後製做了調整,當只有手術房環境音時,生理監視器的聲音依據黃醫師的
建議,改為每秒兩聲;可是當演員台詞一出來,就將聲音拉低,以免拖慢緊張情緒。」蕭
力修導演說。
「牽扯到生命,要很仔細!」黃英哲醫師認為,不論是醫療現場、或是醫療劇,都應該要
有這樣的堅持。比如說我們常在電影、電視劇看到:當角色心跳停止,旁人便匆匆忙忙對
他施予電擊,然後就恢復了心跳,這其實就是很常見的為了戲劇效果而扭曲醫療現場現況
的錯誤示範。對於急救人員來說,只有在心律不整時才會施行電擊,絕非心跳停止。「作
為顧問,我希望麻醉風暴不要犯顯而易見的錯誤!」黃英哲醫師說。
《麻醉風暴2》再進化!醫療顧問團隊坐鎮
「我們有個想講的故事,於是透過觀眾容易看懂的方式,以及希望觀眾不被醫療細節打斷
劇情的想法去呈現,所以我們努力去貼近醫療現場的真實!」蕭力修導演點破製作《麻醉
風暴》的核心價值:一切求真。
即將上映的《麻醉風暴2》,要拍跨國前線醫師,那就遠赴約旦拍攝;要拍大型工安意外
,那就搭建捷運爆炸場景;要有更多手術畫面,那就組成多達五人的醫療顧問團隊。
第二季劇情聚焦於外科和麻醉科醫師、老中青三代醫師互動的兩項議題,因此原本由黃英
哲醫師主導的醫療顧問團隊,成員又加入了不同年齡層與不同科別的醫師,好在劇本編寫
、拍攝現場和後製三個階段,給予更多確實的醫學建議。尤其經過第一季劇組和顧問之間
的磨合,蕭力修導演笑稱:「這次的溝通更加系統化!」而在拍攝現場,副導演和場記會
持續與醫療顧問討論,降低拍攝失真的風險。
憑著對戲劇的真實要求,《麻醉風暴》劇組不厭其煩地調整修正,只為了把戲做到最真。
有如第一季副標:「Wake up」切中了麻醉科醫生最重要的工作──喚醒病人,也彷彿喚
醒了臺灣知識劇的新可能。第二季副標:「Never give up」,且讓觀眾繼續拭目以待:
知識劇的漫漫長路,《麻醉風暴》能否繼續堅持走下去,開拓新的高度與視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