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徵婚「啟示」 她要城堡還是舞台

作者: igundam (終於對了)   2015-01-11 15:09:01
原網址:http://udn.com/news/story/7339/635039
徵婚「啟示」 她要城堡還是舞台
2015-01-11 聯合報 彭懷真/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台中市)
電視劇「徵婚啟事」完結篇前天播出了,女主角先做了一個選擇:「不僅要對方給自己祝
福,更要給自己幸福。」接著選擇了快遞員,而不是大老闆。
快遞員對大老闆說:「你給她城堡,她要的是舞台。」這是關鍵差異!男性條件再好,如
果猜不透女人,無法理解又配合女性要舞台的需求,終究難以獲得女子的芳心。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陳玉慧在報紙刊登徵婚啟事,根據與四十二位徵婚男子的對話,寫成《
徵婚啟事》小說。廿五年後,電視劇再次處理這個議題,依然有時效性,更有同理心。
因為太多人在徵婚過程中痛苦不已,如同陳玉慧在她發表該書十年後說:「徵婚在台灣社
會一直被視為主流之外的擇偶方式,即便如此,徵婚的人卻都無法排除那些主流社會價值
觀,徵婚一直是非常尷尬的事。徵婚的人其實都是邊緣性的人物,也受到歧視。」書中,
好些人頻慨嘆被「遺棄」。
新的電視劇中,顯然帶著相當正面的態度來製作。沒有醜化、敵視、貶損,也沒有渲染或
悲情。其中描述罹重病依然渴望婚姻的人,最令我感動。
四分之一個世紀,是不算短的時光,台灣人的兩性關係變了不少,新的戲與原著有好些不
同。原著中,我看到的首要主題是「孤獨」,幾乎每一個參與徵婚的人都好孤獨、好寂寞
,甚至慌亂。
在新戲中,多數人都陽光,把徵婚這原本有些負面意義的活動,轉換成一種自在的體驗。
例如唯一演過徵婚啟事電影,又參加這次演出的金士傑,上回是抑鬱的國文老師,這次是
離開講堂重讀大學建築系的工程師,對生涯精打細算,自信規畫一切顯示務實的生活。
在原著中,陳玉慧透過許多人物檢視「原生家庭」的意義,在新的戲裡,「原生家庭」的
重要性下降,來自父母的影響力銳減。父母也有自己要煩惱的兩性關係啊!女主角的母親
嫁給一位來自日本的徵婚者顯示多重意義。新的戲,給予關係更多可能性。例如徵婚者一
號雖然與女主角無緣,卻與女主角的同事成婚。
在原著中,個別的「兩性關係」是唯一主軸。在新戲裡,增加了多種關係,女主角不再是
單純的作家,而是總編輯,辦公室是重要的舞台,同事情誼穿插,多段「辦公室戀情」使
全戲動態變化。「親戚關係」也是一個主軸,女主角與表妹頻繁互動,並透過表妹對婚姻
的參與及挫敗,持續檢視自己對婚姻的看法。
觀眾不僅看戲,也檢視,會大有收穫。如果能從小說、電視、電影裡,反思對各種關係(
如婚姻)、各種儀式(如婚禮)、各種活動(如徵婚),一定比欣賞俊男美女的演技有多
一些感受。
「徵婚」豈不就是一種「較佳的猜測」?關於猜測,女性的確比較熱中。無數男性,總以
為自己很懂,懶得猜,既少了猜中的樂趣,又少了猜不中之後的學習經驗。男性讀者(如
果你耐心看到這裡),你不妨先猜本文開頭的提問:「城堡與舞台,你身邊的女性會選擇
什麼?她又為何如此選擇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