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行將就木」的影視產業與「風燭殘年」的娛樂媒體,誰會先死?

作者: octobird (遺憾)   2014-09-10 23:24:26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3457
商台玉專欄/「行將就木」的影視產業與「風燭殘年」的娛樂媒體,誰會先死?
商 台玉 | 2014-09-10 | 商台玉專欄, 專欄, 產業, 產業評論, 電視 | 無迴響
聯合報資深影劇記者楊起鳳在九月五日發表了一篇文章:〈台灣戲劇圈吹起悲歌,該怪誰?
〉這些年來這類幫台灣影視音產業送終的文章也不是第一篇了,從事這個行業的許多同業友
人,除了默默分享文章、內心唏噓一番,大約也都無力反駁、悻悻接受又一個 「台灣戲劇
圈壽終正寢了」的宣判。
文章從老三台問到一票有線電視台,問收視率為何低到讓人想哭、問內容為何大同小異沒一
台可看、問韓劇陸劇怎麼都行台劇卻萬萬不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台灣戲劇圈根本是一
盤散沙,沒有凝聚力。」我對資深影劇記者把脈看症狀沒有疑問,但我對結論有點意見,主
要是,假若死因沒搞對,表示整個診斷都可能出錯,更遑論續談藥方要怎麼開,才可能救亡
圖存。
文中提及舊日美好年代,幾大製作人非常團結合作對應政府不利的政策,各司其職拍不同類
型的作品,所以造就了台灣戲劇的輝煌年代,不像現在各台只會互相攻擊、抄襲,不團結合
作加上人才出走,於是台灣的戲劇圈就因此走上了死路。
以我從事近三十年的電視節目與相關演出活動製作的經歷,雖然和戲劇線的接觸比較淺,但
對資深娛樂記者這樣的看法真的有點疑惑,台灣影視產業舊日的美好,得來原來這麼容易?
今日的淪落又如此簡單?依附產業生存的娛樂媒體難道沒有一點責任?
所以我試圖從另外一個途徑與角度,也來為台灣的影視產業把一個脈。
我從小看影劇版和電影電視劇長大,比我還早誕生的《南國電影》《銀河畫報》(註一),
當年記錄了香港邵氏電影公司的所有大明星與電影的風光事蹟。那時,可能邵氏出十部賣座
電影,台灣的中影、國聯等電影公司才勉強能跟上一部,然而在香港那樣的影視大軍壓境下
,台灣電影還是冒出了芽生下了根。
而無線三家電視台,從 1962 年台視誕生以來,都曾各自擁有自己發行的電視週刊(註二)
,以介紹台內節目服務觀眾為宗旨,當時號稱台視新聞、中視戲劇、華視綜藝王國,收視好
不風光;除此之外,1977 年發行的《你我他電視周刊》(註三),是綜合報導三台影劇新
聞,比起獨沽一味的各家週刊,也曾獨領風騷。加上 70、80 年代在台灣風行的港劇,大批
港星絡繹不絕來台宣傳,也沒讓台灣的影視產業受到什麼挫折,共生共榮反而讓產業風生水
起。而晚《你我他電視周刊》一年創刊的《時報周刊》(註四),首創大八開本的綜合影劇
雜誌,當年每期封面女郎從選角到拍攝都是話題,銷量更不用多說,每家美容院必備的盛況
絕對不輸後來的壹週刊,聯合報系則在同年催生了台灣第一份影劇專業報《民生報》。
那個年代就是影視產業的黃金時代。無關團結與否,只要是生活富庶、追求娛樂享受的地區
,影視產業都是黃金年代,直到 1990 年,還能誕生第二份影劇專業報《大成報》,而《大
成報》與《民生報》一起走入歷史的 2006 那年,台灣偶像劇的最高收視率都還沒有被創下
,那是 2008 年三立電視台製播的《命中注定我愛你》,所以到底是台灣的影劇圈不團結自
絕於途,還是整體影視製播環境即將要撞上國際產業變局的大冰山,而影劇新聞已經先行死
在沙灘上,成為預知未來產業的死亡紀事?
台灣的影視產業走到今天,與其說產業不團結,更應該說是因應整個國際影視產業的變局太
慢,面對盜版、數位化、行動化,一關關的挑戰都沒能找到關鍵反轉的力量,加上中國飛快
擴張的市場需求大量吸走了台灣本土人才,小市場面對變局、客觀環境又相對惡劣,於是產
業越走越蕭條。而身為報導產業新聞動態的媒體,居然沒能看清楚蕭條的原因。到底是相識
多年原來只是一場誤會,還是台灣的娛樂媒體其實比產業病得更嚴重?
台灣的影劇新聞,從我多年接觸的經驗來看,其實一直對產業相當友善,幫節目宣傳、和藝
人套交情,風花雪月魚水相助,多年來沒有形成好的評論文化,也沒有深入的產業研究,於
是在香港壹傳媒於 2001 年 5 月藉著《壹週刊》、2003 年同月藉著《蘋果日報》大舉登台
後,從此娛樂新聞在台灣就兵分兩路,一路是八卦羶腥色為主的狗仔新聞,一路是「非」八
卦羶腥色為主的傳統新聞,娛樂新聞大戰對影視產業的殺傷,跟產業自己不長進的問題同樣
嚴重。
相對於國際娛樂媒體面對數位化變局,更分眾、更專業、更工具化導向,台灣的娛樂媒體除
了更八卦與更即時的八卦,努力真的太少,多少台灣的影視新聞,我會在南方都市報、新浪
娛樂等中國媒體看到更專業的相關報導,只能邊讀邊嘆氣。影視產業、娛樂媒體、主管單位
,除了消費觀眾可以選擇放棄外,沒有任何一方能自外於此。
文章寫到這裡,如有得罪,就當我是為影視產業多年的「悶」吐一口大氣,海涵吧!最後用
文中推崇的老影人之一瓊瑤電影《菟絲花》典故,引李白詩〈古意〉:「君為女蘿草,妾作
菟絲花......百丈託遠松,纏綿成一家。」送給所有的娛樂新聞媒體,你們和產業的關係,
就像唇與齒啊!
《南國電影》畫報是邵氏電影公司的官方雜誌,1957 年在香港創刊,鄒文懷督印、梁風總
編輯(1970 年 5 月兩人 離開邵氏另創嘉禾影業)
《銀河畫報》,1958 由「聯藝出版社」創辦,獨立發行,1963 年 11 月開始獲准在台灣
銷售。
資料來源:記憶中的衣香鬢影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戰後影視雜誌)
註二:
《電視周刊》(台視隨開播日於 1962/10/10 同步發行-2000 年停刊)
《中國電視週刊》(China TV Weekly)(1969-1982)
《華視綜合週刊》641/642 期 陳麗麗封面
註三:
《你我他電視周刊》(Show TV Weekly)(1977-)081 期 林青霞封面
註四:
《時報周刊》(China Times Weekly),簡稱「時周」創刊於 1978 年 3 月 5 日,為台灣
首創之大八開型綜合性雜誌
註五:
《民生報》(1978-2006)
《大成報》(1990-2006)
早大成報誕生多年的民生報,卻於同年走入歷史,大成報於 2 月底停刊,民生報同年 11
月底發行最後一刊。
作者: icion (柯柯)   2014-09-10 23:36:00
怪各大電視的製作人還有演員啊 當初姚文智當新聞局長提出黃金時段不得播外來劇 結果引發泛藍立委撻伐批評 結果沒有一個製作人還有演員出來為這個政策發聲 這個結果只能說是你們的得來的...
作者: lovekimbum (千山暮雪 隻影向誰去)   2014-09-10 23:48:00
推 台灣某些方面來說因應潮流太慢對岸的各種影音網站 愛奇藝 騰訊視頻都已經完整性方便性 更新速度那麼快了 台灣目前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影音網站 只能希望三立要做的那個快點上線嚕其實早期不少偶像劇蠻依賴翻拍日本漫畫這兩年數量減少 其實比較希望能拍台灣的原創
作者: cy4750 (CY)   2014-09-11 00:11:00
媒體已經先死了
作者: sprite888 (高級鬼島人)   2014-09-11 00:45:00
大推icion大 說得太好了!!!早在10年前姚文智就有先見之明 看出未來的困境 擬出一系列的文創和振興影視的政策 姚文智當時就意識到韓流的崛起以及反思到台灣的 結果台灣當時以泛藍為主的大多數媒體是怎麼批鬥他、否定他振興影視的提案 最好笑的是台灣的演藝圈不明究理還跟著罵他 今時今日這樣的苦果難道不是他們自作自受嘛...
作者: molison (江郎才盡)   2014-09-11 06:26:00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BqQxjk90x42010年的一段得獎感言,印象深刻,4年後更慘
作者: jds2518 (只想做個閒人= =)   2014-09-11 11:29:00
改革總是要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撲 可惜的是民眾也不支持
作者: icion (柯柯)   2014-09-11 11:34:00
還是以前的作風比較強勢 布袋戲說改國語播出就改國語港劇禁播就禁播 哪像現在...
作者: book8685 (快活人生)   2014-09-11 11:39:00
老實說十年前會這樣 還不是因為能賺都能出去賺了早在九點半之後無端增加5~10分鐘跑馬告知延長後我就對政府 媒體老闆死心的
作者: bluesky626 (飛躍藍天)   2014-09-11 14:26:00
話說我關注南都娛樂和新浪娛樂微博一陣子了,也沒看出什麼差異阿囧,倒是對岸的訪談有些挺有深度的
作者: rush77 (shhhh)   2014-09-13 14:47:00
推原文。但覺得禁播他國產品並不是解決之道,當年台灣是可以跟港劇港星共生共榮,但反而台灣發展到現在得靠"禁播"一圖提振產業(?) 覺得網路影音平台改變許多人的觀看習慣這點台灣可以再多發展,如何大家看得便利開心,製作方也得到相對收益~良性循環!(只是作為觀眾的淺薄想法Orz
作者: sprite888 (高級鬼島人)   2014-09-14 01:10:00
是限制播 不是禁止播 這是不一樣的市場本來就該有所管制 不是浮濫的、自以為是的自由競爭中韓日哪個不限制影視市場 他們的限制手段可是對提振影視起了不少作用~~當然不只靠這個 還需要多方制度配合限制播這是最最最基本的罷了~~姚當年提的很多 可不只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