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白先勇 生平文件

作者: Jiangxw (Goodman)   2005-08-08 17:13:34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Character/DL/DL-20040113161154/
首頁| 民族| 服飾| 鑄幣| 歷史| 文物| 旅游| 古建| 敦煌| 遺產| 詩詞| 文學| 作品| 新書| 書史| 典籍| 善本| 人物| 飲食| 煙標| 酒文化
舞蹈| 小戲| 匯演| 話劇| 戲曲| 曲藝| 雜技| 歌劇| 影視| 音樂| 美術| 農事| 科普| 海洋| 軍事| 法律| 醫藥| 体育| 獎項| 茶藝| 百家姓
白先勇
姓名
中文名稱: 白先勇
又名: 筆名白黎 筆名肖雷 筆名郁金
性別: 男
生卒年: 1937─
國別: 中國
主題詞或關鍵詞: 作家 台灣
欄目關鍵詞: 台港澳專題 生平簡介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白先勇
(1937─)現代小說家。筆名有白黎,肖雷、郁金等。國民党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一日生于廣西南宁,不足周歲返回故鄉桂林,是年抗戰開始。一九四三年就讀桂林中山小學一年級。一九四四年逃難重慶,因患肺病輟學。一九四六年抗戰胜利后,隨家人赴南京、上海,居上海虹橋養病2年。一九四八年遷居上海華勛路(今汾陽路),复學就讀徐家匯南洋模范小學,是年底离開上海。一九四九年暫居漢口、廣州,离開大陸赴香港。一九五○─五二年在香港就讀九龍堂小學后入英語學校拉薩書院(La Salle
College)念初中。一九五二年赴台灣与父母團聚。就讀台北建國中學,首次投稿《野風》雜志。一九五六年入成功大學水利系,在報章發表散文。一九五七年轉考台灣大學外文系。一九五八年首次在《文學》雜志五卷一期發表《金大奶奶》。一九五九年《入院》刊《文學》雜志五卷五期,后改編名為《我們看菊花去》。《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
一九六○年与學友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為台灣六十年代最有影響之文學雜志。《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一年《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藏在褲袋里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金大奶奶》由殷張蘭熙譯成英文,收入她所編之New Voices(Taipei :
Herit-age,1961)。台灣大學畢業,服役軍訓一年半。一九六二年《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玉卿嫂》由殷張蘭熙女士譯成英文,收入吳魯芹所編之New Chinese
Writing。一九六三年母親病逝,赴美留學,入愛奧華大學“作家工作室”。一九六四年《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香港一九六○》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安樂鄉的一天》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五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永遠的尹雪艷》(《台北人》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謫仙記》(《紐約客》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香港一九六○》自譯為英文發表于Literature 。
一九六六年《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游園惊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父親病逝,返台奔喪。一九六七年《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謫仙記》短篇小說集出版,文星書店印行。
一九六八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出版《游園惊夢》短篇小說集,仙人掌出版社發行。一九六九年《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
  《謫仙記》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
一九七○年《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一年《秋思》刊《中國時報》。《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謫仙記》由夏志清及作者譯成英文,收入夏志清所編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与七弟先敬創辦“晨鐘出版社”,出版文學書籍一百余种。
一九七三年《現代文學》創刊十三年共五十一期,因經費困難暫停刊。升副教授,獲終身教授。一九七七年《現代文學》复刊。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于《現代文學》复刊號第一期。
一九七八年《孽子》繼續連載。《台北人》韓文版出版,許世旭譯,收于《世界文學全集》第七十九集,三省出版社。《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爾雅出版社印行。
一九七九年《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永遠的尹雪艷》刊于北京《當代》雜志創刊號,此為首篇台灣小說發表于中國大陸。
一九八○年《白先勇小說選》出版,王晉民編選,廣西人民出版社印行。《游園惊夢》英譯刊香港大學《課義》第十四期,作者与Patia
Yasin合譯。一九八一年《孽子》由新加坡南洋商報全本連載完畢。升正教授。一九八二年出版《游園惊夢》劇本,遠景出版公司印行。出版《台北人》英譯。《白先勇短篇小說選》出版,福建人民出版社印行。小說《游園惊夢》作者改編成舞台劇,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十場,盛況空前。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三年出版長篇小說《孽子》,遠景出版公司印行。新版《台北人》出版,爾雅出版社印行。一九八四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改編電影上演。出版《明星咖啡館》,散文,皇冠出版社。一九八五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電影劇本出版,遠景ꔊX版社印行。《孤戀花》改編電影上演。被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部選為“年度教授”(Professor of the Year)。一九八六年《孽子》改編電影上演。Einsam Mit Siebzehn德譯《寂寞的十七歲》短篇小說集出版,Wolf Baus,Susanne Ettl譯,《台北人》,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玉卿嫂》由舒巧改編舞劇在香港上演。
一九八七年赴上海复旦大學講學,闊別三十九年首次重返中國大陸。《白先勇自選集》出版,香港華漢出版事業公司印行。《骨灰》(白先勇自選集續篇)出版,香港華漢出版事業公司印行。《孽子》出版,黑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印行。一九八八年《游園惊夢》舞台劇在廣州、上海演出,由廣州話劇團、上海昆劇團、上海戲劇學院等聯合演出。同年此劇又赴香港演出。《孽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六只手指》,散文、雜文、論文集出版,香港華漢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一九八九年《寂寞的十七歲》,短篇小說集改由允晨出版公司出版發行。《孽子》,改由允晨出
版公司出版發行。《最后的貴族》電影上演,改自《謫仙記》,謝晉導演,上海電影制片厂攝制。一九九○年《最后的貴族》在東京上演。《最后的貴族》、日譯《謫仙記》等短篇小說集出版,東京德間書店印行。《孽子》英譯本出版,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譯,Gay Sunshine
Press印行一九九一年《白先勇論》出版,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袁良駿教授著,爾雅出版社印行。《孤戀花》短篇小說集出版,北京文聯出版社印行。一九九二年《現代文學》雜志第一至第五十一期重刊,現文出版社出版,誠品書店發行,《現文因緣》同時出版。《白先勇傳》出版,中山大學王普民著,香港華漢出版公司印行,并由台北幼獅文藝出版社同步出版。《台北人》出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印行。一九九三年《永遠的尹雪艷》短篇小說集出版,長江文藝出版社印行。四十九年后重返故鄉桂林。一九九四年《生命的反思》出版,評論白先勇作品,林幸謙著,ꔊx北麥田出版社出版。提前退休。
一九九五年九月,新編《第六只手指》出版,爾雅出版社印行。《悲憫情怀──白先勇評傳》出版,劉俊著,爾雅出版社印行。法譯《孽子》出版,德譯《孽子》出版,一九九六年《白先勇自選集》出版,廣東花城出版社印行。法譯《台北人》出版。一九九七年《玉卿嫂》改編電視劇上演。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部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別收藏”檔案。其中包括白先勇手稿。哈佛大學上演《孽子》改編英文劇,在Adams Theater公演七場。由哈佛、波士頓及其它大學學生聯合演出,John
Weistein改編執導。一九九八年《花橋榮記》改編成電影。一九九九年《台北人》入選《台灣文學經典》。發表散文《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亞洲周刊》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台北人》名列第七。前六名分別為魯迅《吶喊》,沈從文《邊城》,老舍《駱駝祥子》,張愛玲《傳奇》,錢鐘書《圍城》,茅盾《子夜》。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三本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孽子》簡体字版。上海文匯報出版兩本散文集《驀然回首》、《第六只手指》簡体字版。2000年香港電台制作《杰出華人系列──白先勇》首播。台灣春暉制作《作
家身影──永遠的台北人》首播。2001年 接受台灣《遠流雜志》專訪。香港迪志文化出版社出版《游園惊夢二十年》,書中包括《游園惊夢》小說及劇本。另外隨書附送VCD一片,收錄1982年《游園惊夢》台北舞台劇片段及幕后籌划花絮,2000年于香港城市大學及台北新舞台演講片段,名旦華文漪的《牡丹亭》選段。
白先勇在讀小學和中學時就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對中國歷史和文學有著深厚素養,并吸收西洋文學技巧,形成自己的細膩、含蓄、深沉、优雅的創作風格,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以1964年發表《芝加哥之死》為界,可分前后兩個階段。前期作品大多收入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中,多受西方文學影響,藝術上不夠成熟。后期作品以《台北人》,《紐約客》為代表作,現實性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小說內容涉及台灣和旅美華人社會各個層面,有描寫沒落的國民党官僚的晚年生活,揭露台灣上流社會
的內幕,如《國葬》、《梁父吟》、《思舊賦》、《游園惊夢》、《永遠的尹雪艷》、《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有表現台灣同胞和旅美華人的“鄉愁”,如《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花橋榮記》、《芝加哥之死》等;還有反映台灣下層人民生活和悲慘遭遇,如《孤戀花》等。另有小說《謫仙記》、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等。
貴族出身的白先勇,作品中最為引人注目与令人撫嘆的也是那种“失落感”,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時,白先勇曾不止一次的表示:“我的小說痛苦多、歡樂少”,余光中先生也說:“小說家白先勇是現代中國最敏感的傷心人……”。他小說的悲總是帶著歷史的滄桑,帶著對逝去的哀悼,建构了一個充溢著蒼涼感、歷史感、無常感的境界。白先勇小說的底色則是哀悼,在文學創作上都有悲觀主義的傾向。而白先勇為何而悲呢?那与他的不同尋常的身世密切相關,他是國民党高級將領白崇禧的儿子。但隨著中國革命的胜利,那些昔日曾經踩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達官顯貴,被放逐
出了政治歷史舞台,而白先勇反映的正是那些被赶下寶座的和他們不肖子孫的式微敗落。而正是白先勇從父輩那儿承襲了過分沉重的歷史負擔,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几乎完全喪失了任何追求未來的能力,剩下的只有對過去的絕望的緬怀,他對那些悲劇人物的悲劇命運、悲劇性格的刻畫,真可謂是字字血淚。經歷了從繁華到蕭索,生活的冷酷無情帶給他強大的心理落差,所以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悲劇傾向。
白先勇只寫日常生活而不寫重大事件和激烈的矛盾沖突,擅長在紛雜如麻的生活事件中,尋找他的頭緒,但他的作品卻很具歷史感,而且這种歷史感并不僅僅來源于一些真實性的史料堆積,更多的卻是來源于一种客觀性的歷史体驗和歷史悟性,他談起歷史就象談起自己或家庭的履歷,那樣親切而又那樣痛徹。他雖然只寫了現代生活中一些瑣屑人物的平凡瞬間,卻包含著深沉的歷史感悟。他的許多小說的設境,常常使人感到歷史在此處濃縮,歲月在這里會聚,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大多是背負歷史重擔的,而白先勇并不對小說中的人物表示憤恨和贊揚,他對他們身上的道德印
痕不太在意,而是更多地的關注著他們身上的歷史印痕,遠遠越出了“人性論”的樊篱。所以讀白先勇的作品,人們不會不感到一种強烈的歷史興衰感和人世滄桑感。
白先勇筆下的人物,以女性形象最為傳神,他稱中國女性為“挖不完的寶藏”,至今他筆下已經出現了約80名女性形象,性格各异,面貌不同,稱得上是五光十色,滿目琳琅,她們已經构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完整的女性形象系列。
白先勇的作品是傳統与現代的混血儿,主張廣收博采、融匯中西,在傳統基礎上銳意創新,這可說是白先勇創作思想的核心。這不僅指導了他自己的創作,也是他一貫倡導的重點。他曾不僅一次的說到自己的思想感情是“西方現代主義跟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但他仍是一個傳統作家,他的同學歐陽子女士這樣寫道:“白先勇是一個道道地地的中國作家。他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各种寫作技巧,使他的作品精練、現代化;然而他寫的總是中國人,說的是中國故事。”他把現代主義的一些手法為自己所用,在傳統文學創作的基礎上体現了獨有的特色。
白先勇的短篇小說也大都寫得細針密線,嚴絲合縫,結构謹嚴,無懈可擊,即使像《游園惊夢》這么西方化現代派的作品,總体的故事脈絡也還是十分清楚的,情節安排深得“伏脈千里”之妙。透過他的一系列作品,我們還可以鮮明地看到作家努力于人物性格刻畫的行進軌跡,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而不是簡單化、臉譜化的。對這些人物,白先勇遵守了“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傳統准則。像《冬夜》中的余嵌磊無疑是作者十分尊敬和同情的人物,但是作者也毫不掩飾他虛榮、卑俗、時代落伍者的一面。《歲除》中的賴鳴升,他的出生入死、他的直率豪
爽無疑十分可愛,但是他的夜郎自大、居功自傲也實在令人忍俊不禁。
白先勇力求把寫實和象征的并存關系在特定的場景中獲得融化和消解,主張營造一個個充滿情調和气氛的關鍵性情景,先用寫實把那种氛圍刻畫出來,再讓象征意味從這個氛圍中散發出去,這些寫實和象征并存的場景以及象征背后所蘊藏的歷史感悟、人生滄桑、文化鄉愁給他的作品构成了一种內在的蒼涼詩境。例如《游園惊夢》中,作者運用寫實的手法敘述錢夫人從輝煌走向沒落的過程,但她作為一名昆曲演員,她的個人經歷又是一种象征,她藝術生命的枯萎,象征著中國超卓無比的昆曲藝術的衰微,蘊涵著濃厚的文化鄉愁,也代表了作家對傳統文化沒落的哀惋。像這樣的
象征在白先勇的作品里比比皆是,例如《永遠的尹雪艷》中的尹雪艷,《思舊賦》中頹敗花園中的景象等等。
白先勇在他的作品中大幅度地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像《游園惊夢》就是一例,他通篇貫穿了女主角錢夫人的意識流,表現感時傷怀,今夕何夕的傳統主題。錢夫人在徐太太唱《游園》時,回憶借著酒勁一塊儿涌上來,多重的夢境与現境穿插,今昔的時空界限完全泯滅,心理狀態混為一團:當年自己唱《皇羅袍》時琴師吳生豪的笛音,妹妹月月紅与鄭彥青的勸酒,以及另一場合瞎子師娘為她算的命,錢將軍將死時的遺言等等情景,互相交錯,促成一片紛呈而又順暢的意識流動,描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抒發了歷史的蒼涼感和無常感,意境越營造的熱熱鬧鬧,卻越發令人感傷,
頗有“感時花濺淚”之傳統筆法之妙。
白先勇出生于大陸,成名于台灣,定居于美國,在他身上,体現了東方和西方,傳統和現代,主流和邊緣的奇妙混合。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對它在現代化進程中受的沖擊憂心忡忡,同時他也欣賞西方現代派作品中對“生存的荒謬性”的描寫;他是個怀舊的人,家事、國事的風云變幻,常讓他有白云蒼狗之嘆,同時他對目前的社會及個人也有嚴肅的關切;他是華語寫作中的主流作家,溫文爾雅,有很好的個人修養,同時作為同性戀者,他對邊緣人的狀態有深刻的体會和同情,既悲天憫人又獨立特行。“為人生的文學与為文學的人生”,大概可以作為白先勇的寫照。
《孽子》簡介
這是白先勇小說自選集的第三本。它是白先勇創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長篇,也是最獨特的一部作品。這部長篇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聚焦台北中央公園里一群淪落少年──“青春鳥”,細膩描述了他們不為人知的生活,他們被社會、家庭、親人所拋棄的痛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令人震撼,發人深省。白先勇把深切的同情与怜憫給予這群寒夜中的孩子,他的作品由此充滿人性的光輝:“寫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猶自彷徨街頭,無所歸依的孩子們。”
版權所有 國家數字文化网 Copyright 2005 CCR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方式 ccrn@nlc.gov.cn 版權聲明
京ICP備05037878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