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安平‧落地生根在台灣

作者: shonn (想和妳看棒球)   2013-06-25 10:51:22
圖文網誌版 http://bimeci.pixnet.net/blog/post/148945760
發現台灣/安平‧落地生根在台灣
  「為了胡椒和靈魂」,十六世紀末葉,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積
極向全世界擴張,荷蘭人為了貿易和商業利益,緊隨殖民的腳步,乘
風破浪,很快就抵達東亞海上。西元1622年,顏思齊登陸笨港後的第
二年,荷軍進入媽宮(馬公)港,不客氣地占領澎湖,與明軍僵持不
下。面對荷蘭這個不速之客,最後明朝封鎖澎湖,斷絕荷蘭人的糧食
與水源,缺乏補給的荷軍終於棄城而逃,駕船往台灣駛來,在當時名
叫「大員」的台南安平登陸。
【荷蘭航艦航行台灣之間】
【西元1636年,荷蘭人J.Van Braam所繪製的台南古代地圖】
  當時的安平只是一個小小沙洲,荷蘭人登岸後便興建城堡,取名
熱蘭遮城(Zeelandia) ,也就是現在的安平古堡。經年累月的海沙
淤積,這片沙洲已經與台灣本島連成一片,很難想像當時城堡孤立海
上的景致了。西元1624年,汲汲營營的荷蘭人終於在中國的海上大門
外站定腳步,開啟了台灣荷蘭統治時期。
【安平古堡】
  荷蘭人登台之後不久,鄭芝龍繼承病死的顏思齊,成為笨港漢人
勢力的領袖。鄭芝龍一方面與安平的荷蘭政權友好,另一方面則整編
軍伍、儲備實力。西元1626年,鄭芝龍舉兵佔領廈門,明朝授與官職
、海上貿易權與關稅權,名義上招降鄭芝龍,然而腐敗的明廷已經無
法制住這匹狂奔的脫韁野馬,鄭芝龍成為縱橫中國南海的最大勢力。
  鄭芝龍對於據台的荷蘭人一直保持友好的態度,究其原因,鄭芝
龍仍念念不忘返回大陸,台灣對他來說,只是重返故鄉的跳板。鄭芝
龍與荷蘭人交好,合作共存、彼此利用,增強自己的海上勢力,作為
日後回歸大陸的籌碼。故鄉在福建南安的鄭芝龍,年輕時就流亡海外
,卻憧憬能有衣錦榮歸的一天,他對大陸的眷戀,間接導致了後來降
清的結果。看似風光得志、威風八面的海上梟雄,內心卻出乎意外地
脆弱,宛如漂流殘舟,不擇手段想尋根依靠,反而落得被清廷背叛軟
禁、斬首於市的下場。鄭芝龍的命運,也許代表了無根浮萍的亂世悲
歌吧。
  出生於日本平戶的鄭成功和父親不同,七歲才來到父親的故鄉居
住,他並沒有背負舊大陸的情感包袱。在異國出生長大的幼小心靈,
反而塑造了鄭成功堅強的民族意識與同袍情懷,隨著踏上民族土地的
那一刻起,他的根,默默在台灣海峽扎了下來。海洋就是鄭成功的家
鄉,這樣的成長背景,也間接埋下日後他選擇台灣作為反清復明基地
的伏筆。
【安平古堡旁的鄭成功雕像】
  西元1645年,背負國仇家恨,二十三歲的鄭成功舉起「反清復明
」的旗幟,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之名,「國姓爺」起
兵烈嶼(小金門),誓師反清。此後十二年間,鄭成功接收了父親在
中國南海的勢力,興「明鄭」之師,以金門、廈門為據點轉戰南北,
時而為爭取時間、編整軍隊而與清廷議和,同時又派出更多商船與安
平的荷蘭人貿易、儲備資財。終於,西元1659年,在軍力最盛之時,
鄭成功揮軍北伐南京,與清軍隔江對峙,企圖一舉收復江南,然而結
果卻以失敗告終。
  北伐失敗後,明鄭軍元氣大傷,鄭成功潛沉思索,若要報國仇家
恨,非取霸王之地不可,台灣沃野千里且橫絕大海,鎮兵於此,十年
生聚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取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兩年後
,西元1661年,鄭成功便發兵攻台,以優勢軍力包圍安平的熱蘭遮城
,斷絕荷蘭守軍外援,次年二月,荷蘭人終於開城投降,結束三十八
年的據台時代。
【沈葆楨輓鄭成功聯】
  兩百年後,沈葆楨輓鄭成功:「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
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
人。」收復台灣,終於讓鄭成功為國為家、飄泊一生的尋根之旅有了
慰藉,也是他終生最偉大的功業。鄭氏登陸安平,使更多漢人移民渡
海而來,雖然後來鄭成功英年早逝,明鄭王朝逐漸飄零,最後投降清
朝,但第一次漢人政權的實質治理,建立郡縣制度、推廣儒家教育,
讓台灣人民不再是飄泊浮萍,落地生根在台灣。
作者: kentxiang (我有喜感!?)   2013-06-25 14:47:00
感謝分享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