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有西屯、南屯、北屯,為啥沒東屯?

作者: lupins (〈仙黛逸蹤‧八式問劍〉)   2019-04-07 01:50:20
 
 簡單回覆一下兩年前的這篇討論文。
 關於
  現在臺中有「北屯區」「西屯區」「南屯區」,
  為何沒有「東屯區」?
 原PO與長輩聊過之後,已大致有個明確的說法,即
 「舊市區幅員不敷使用,於是人民分別向北西南等方向『屯墾』」。
 此處有兩個小地方可以再仔細梳理一下:
 1、「屯」字
  用現行國語的思維,
  看到「屯」字忍不住會造起「屯墾」、「屯軍」、「屯田」之類的詞彙。
  但套用到「大屯山」一名,
  總不能照字面解釋為大屯山是先民屯墾之地。
  臺灣很多地名起初是由定居或移民該地的不同族群語言而來,常常是
  「音讀」>「字面(望文生義)」
   
  轉頭看看南投有個地方叫「草屯」,光從字面很難推知命名由來,
  而「草屯」舊名是什麼?
 
  草鞋「墩」=草「屯」
  亦即,現在臺中的「北屯」、「西屯」、「南屯」區,
  1920年代行政區域改革時,跟「草鞋墩」一樣,
  由「墩」字改為「屯」字(此處偏向改用比較簡單易懂的音近音同漢字吧?)
  所以,西「屯」原本是西「墩」,
  墩,大墩也。
  (知道「西屯」地名由來的人,請包容一下開場有點長...)
 2、舊市區
  
  推薦大家載個「臺中歷史地圖」來看看1895年的《臺中省城圖》
  清末的舊市區 大墩街在這裡 https://imgur.com/ub0vf1D
  不同年代的古今地圖可以疊合比對,非常方便對照,
  走到哪就比對到哪……(除了臺中,還有臺北、臺南歷史地圖)
  話講還頭,從相對位置來看,
  「大墩街」的北、西、南向,
  
  大致是今日的「北屯」、「西屯」、「南屯」區,
  以此類推,
  「西大墩」即「西屯」,「東大墩」就是「東屯」,
  若要列個「東屯區」,應在此圖的「大墩街」以東……?
   
 等等,跳太快了。回到原文再看一下,
  
推 kevin28 : 其實就是太平03/21 09:17
推 timeaftime : 可視為在大里太平03/21 09:18
→ lays520 : 覺得應該有歷史演變的過程 (找了一個小時QQ)03/21 09:20
推 rochar : 請先搞懂一下“屯”的意思03/21 09:21
推 kevin28 : wiki就有了...南北西屯延用舊名,當時東邊早已是大03/21 09:22
→ kevin28 : 里太平,所以也繼續沿用03/21 09:22
→ popolon : 太平、大里,去看一下地圖啦03/21 09:22
 原文裡有幾位版友推文
 提到「東屯」其實可視為「大里」和「太平」,
 現在這兩區的位置,與上圖「大墩街」的相對位置,
 若以「東屯」稱之,似乎偏東南了點。
 再者,「大里」舊名「大里杙」,「太平」舊名跟「屯/墩」系列較無關,
 幾個老地名好像跟「東屯」連繫不上。
 那麼,臺中真有地名叫「東屯」嗎?
 縱使行政區域之中不見「東屯」,
 在當地人的稱呼裡,除了西大墩、東大墩外,
 是否曾存在過「東屯」一名?
  
   
 這裡請來了一位臺中的鄰居(?)
 彰化鹿港的老前輩施梅樵先生(1870-1949,著有《捲濤閣詩草》)
  臺灣記憶「施梅樵」:https://reurl.cc/LaNMK
 分享一下他的詩作〈東屯公園即景〉:
  「老至休嗤步履遲,山光湖綠沁心脾。
   行吟領略天然畫,收拾風情入短詩。」
 詩題中的「東屯公園」,
 很快就會讓人聯想到
 臺中在地人很熟悉的臺中公園,就在前述的「大墩街」旁(詳前圖),
 而施梅樵逕以東屯公園稱之。
 (此詩作於20世紀初,時臺中州應該只有這個著名的公園)
      
 今日的「臺中公園」,百年前的「東屯公園」,
 舊市區的大墩街一帶,也許就是「東屯」?
 還是,「東屯」約當今日的「大里」或「太平」?
     
  
 有請施梅樵先生,再分享某次搭縱貫線的經驗吧,
 這首古詩題為〈由臺中將之大里,候車殊久始至,作此以示古戟〉:
  「人生萬事鮮如意,半日待車車不至。
   東屯大里咫尺間,一面之緣慳難致。
   雙魚曾寄約行期,恐君怪我匪來易。
   平昔踐約期不愆,詎料驅車今昔異。……」
  
 「東屯」若即「大里」(、「太平」)一帶,
 施梅樵就不用在臺中驛等誤點的汽車XD
  
 此處,詩題與詩句互文,
 「東屯」和「臺中」畫上等號,應該沒有太大疑慮,
 可以推測
 「東屯」應該是在大里(、太平)←→西屯、北屯、南屯的範圍
 約當今日的「東西南北區」=「東屯」。
 除了施梅樵將臺中(舊市區?)稱為「東屯」外,
 是否還有其他例子?
 有的,只是比起「東屯」,
 大家更習慣稱之「東墩」(東大墩)。
 日治時代,臺中州的古典詩詩社林立,
 其中有名為「東屯吟社」、「東墩吟社」(1929創),後者較著名,
  《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1月9日,日刊4版「東墩吟社 創立總會」
  https://imgur.com/dsMtKFX 
  https://imgur.com/6BstZeO
 創社地點即在臺中市,時常於天外天劇場雅集,
 社員或居於柳町(中區)或落腳在火車路孔附近,
 曾任社長的李櫻航(施梅樵弟子,住新富町)詩集即名《東墩詩草》。  
 且直至1970年代仍有臺中在地的詩社,
 還在使用「東墩中州吟社」這類的稱呼(有時不冠東墩二字)。
 
 (雖然,戰後的中州吟社是創於南屯區,仍會使用東墩指臺中)
 【小結】
→ WDYY : 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03/21 11:25
 
 「東屯」或可說即「臺中舊市區」(不知在地人如何定義「臺中的舊市區」)
 約當上圖的「大墩街」(或稱「東大墩街」,見《臺中市地名沿革》P3)。
 (案:日本時代的「街」是行政編制的「街庄」之意,非「街巷」意)
 洪敏麟《台灣地名沿革》(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9年初版,1985年再版)
 云「大墩街」沿革如下:
  「現臺中市中區錦添、錦花、大墩、中墩等里,原稱大墩街。
   初期聚落建於臺中盆地中部柳川、綠川之間的孤丘『東大墩』故名。
   大墩街原為巴布薩平埔族貓霧〔手束〕社(Babusack. Babosack. Babausak)
   之社域荒埔,其社址在現南屯區春社里舊稱番社腳處。大墩街之形成聚落,
   可能在雍正初年,漳、泉、汀、粵各籍移民,
 
   在柳川(昔稱邱厝溪)和東大墩孤丘間聚居。
   雍正十年(一七三二),貓霧〔手束〕巡檢司署千總駐劄於此。
   從彰化縣志載有『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據大墩街,陷官軍事』可以證實,
   乾隆末年,街肆已形成。……」(P57-58)
  日本時代「(一八九六)四月,日人建『新町』一排於現三民路二段向北右側,
   為本市洋式店舖的濫觴,翌年,在左側建『富貴街』,
   後來合併稱『新富町』,住民全數為日人。」(P59)
  1905年,「縱貫鐵路開通,
   市區向火車站方向伸展,並繼續向後火車站擴大。」(P59)
   (案:此範圍應即施梅樵、李櫻航詩中所云的「東屯」,
      當時在地人所熟悉的「東墩」)
  又據「大墩街(東大墩)」的相對位置,
  重新區畫犁頭店街、三十張犁一帶,分別改為「南屯」、「北屯」之名。
   北屯,「因位於東大墩之北,且海拔高一百公尺以上,
       高度堪與東大墩丘陵(八九‧四公尺)相比」
      1920年時「改稱為『北屯』。」(P101)
   西屯,「因位於東大墩街之西北方,故稱西大墩街。」(P102)
   南屯,1920年時「因其位於東大墩之南,故改稱『南屯』」(P102)
  
 直至戰後,
  「臺中市區因省府遷移中興新村(民國四十五年),
   又完成臺中港築港工程,使市區更為擴大,
   現(案:1980年代)不斷向三屯區(北屯、南屯、西屯)擴展中。」(P59)
   
作者: daniel711125 (呱呱)   2019-04-07 09:32:00
臺中歷史系
作者: alchemist090 (fdegr)   2019-04-07 10:54:00
不推不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