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切割中華史觀 中市恢復鳥居

作者: LieGod (束負 示申 女子 木奉)   2017-07-15 09:46:37
切割中華史觀 中市恢復鳥居
2017年07月15日 04:10 記者李侑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15000692-260301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不僅強化與加速台灣社會「去中國化」,部分綠營縣市首長
有意恢復日本殖民時期建築,引發爭議;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合聘
教授潘兆民認為,政治人物重建或恢復古蹟,多半具有其政治或戰略目的,綠營
縣市政府之所以選擇性包裝日本歷史論述,強調日本人在台灣的貢獻,正是為了
切割台灣與大中華史觀的連結。
台中公園內擁有多座從日本殖民時期古蹟,當中包含興建於1911年的台中神社;
而日本神社多建有「鳥居」大門,概念宛如中國寺廟的牌樓。但在國民政府遷台
後,神社被拆除,「鳥居」石柱因此散落各處,台中市政府自2000年開始尋找石
柱,迄今共尋獲6截,並另新製2截,全部都被擺放在原址附近。
重拾光榮感 引爆爭議
台中市長林佳龍日前曾公開表示,有意花費200萬元,重建鳥居,讓台中重拾城
市光榮感,言論一出後,隨即引發輿論爭議,導致重建計畫喊卡。對此,潘兆民
分析,公共建設的打造皆具備戰略意義,若從高層政治的角度來看,「政治人物
的考量當然不只有古蹟恢復。」
潘兆民說,以中正紀念堂為例,當政者之所以大興土木,打造此類建築,即在於
維繫其民族大一統的目的,以及在民間政治教育,而陳水扁擔任總統任內,將牌
樓匾額改為自由廣場,同樣也是具備政治訴求,「沒有政治人物會做白工!」
台中市府如今不只有意恢復「鳥居」,建於1911年的台中市役所,在日本殖民時
期是台中最高行政官署,去年重新開放,並委外由餐廳承包與經營,不僅打造成
展演藝文空間,1樓的餐廳看板標示「明治44年」字樣,販售飲料的空間被命名
為「昭和沙龍」。
連結台日史 終極去中
潘兆民認為,台中市府之所以重新包裝日本殖民時期建築,甚至直接將建築建成
的日本年分置於店頭,是一種文化浸潤,在無意間連結台日的歷史關係,訴說日
本人對台灣的貢獻;而台南之前發生八田與一銅像遭斷頭,台南市長賴清德還特
地寫信給八田與一家人、日本朋友,說明前因後果,即表示某種敬仰的承擔,而
非對當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有所指責或抵抗。
潘兆民說,清末時期不少有志之士積極建設台灣,包括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台
興建鐵路等一系列改革,為台灣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另外許多知名台灣仕紳
,包括霧峰林家林朝棟父子,抗拒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發動抗日事件,維護
台灣主體性,這些捍衛台灣的英勇表現,卻沒有獲得政府的重視,反而大舉重新
包裝與日本歷史、文化的連結,企圖消除台灣的大中華史觀,並將「去中國化」
作為終極目的。
(旺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