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最強永夜效應開始

作者: daron (一)   2019-11-23 17:19:40
天氣小觀:最強永夜效應開始
2019年11月23日, 太陽直射點正式向南突破南緯20度,
每年的 1123 到 123 ( 當年11月23日 到 翌年1月23日 )
約略這段期間,就是永夜效應最強開始了。
一度=60分, 一分=60秒
南北回歸線約落於23度26分 (也就是23.5度左右)
太陽直射點來到 南緯20度以南,就表示 北極至少有20度的範圍進入永夜。
從北極點起算90度,北極圈位於北緯66度33分
而如今,北緯70度以北都落入永夜,換句或說,最強永夜開始了。
太陽直射緯度的變化率並非均勻變化,
每年春分/秋分前後是變化率最大的時節,
每年夏至/冬至前後是變化率最小的時節。(出現最強 永晝效應 和 永夜效應)
最強永夜效應開始,文學之秋也將結束了,科技的季節-冬季就要開始了。
一片落葉渲染了秋色;一季落花滄桑了流年。~~秋天掰囉
最後再談談 秋颱共伴 最容易和 季風輻合 混淆
秋颱共伴的條件是很嚴苛的,
高空場需要的是西風槽和太平洋高壓,同時也要求位置,
地面場需要的是地面冷高壓和颱風,同時也要求位置。
季風輻合是四季都有的,夏天有西南季風輻合,冬天有東北季風輻合,
儘管如此,
從地面場的季風輻合來看,秋天是最精彩的,其中最主要因素就是上演秋颱共伴。
但大氣環境改變後,
北方西風帶南移,地面場變高壓控制,高空場西風槽變成西風氣流,
南方颱風的水汽北上後立即被強勁的高空西風氣流往東吹長一條,
雖然看起來很像是共伴雨帶,但這不是秋颱共伴的降雨帶。
秋颱共伴的雲雨帶是一種冷暖對峙的滯留降水,有滯留鋒特性,
因為結合了 南颱風 東太平洋高壓 北西風槽 三者對立。
不過,就算不是秋颱共伴的雲雨帶,也完全不能輕忽。
因為隨著南方颱風的水汽北上,高空西風氣流把水汽往東帶,
如果找到輻散的出口噴流,地面就會有明顯的氣旋輻合,出現強降雨。
鳳凰颱風前兩天在日本南方的強降雨就是如此。
由於太平洋高壓從鳳凰颱風南邊西伸,
把鳳凰颱風外圍環流的水汽也一併往東北帶,
由於大量水汽進入西風帶,潛熱釋放造成西風帶波動,
最後在日本東南方出現輻散噴洩,
因此,輻合處的日本南方海域就出現明顯降雨雲帶,
而,
這種強雨帶其實就隱約可以看出冬季最強降雨了。
秋季最多的是氣旋雨(季風輻合)帶出的秋颱共伴;
冬季最多的是地形雨 => 照理說應該沒甚麼強降雨機制,
但對住在東北部的人,可能沒甚麼說服力。
因為翻開歷史,當地冬季異常降水事件還真不少。
冬季的地形雨如果只是單純地形雨,那真的就會很少強降雨。
然而,
冬季西風帶南移,就算南方沒颱風帶來太平洋水汽,也有西風南支槽帶來印度洋水汽
因此,不管甚麼系統,
高空環境一旦潮濕,地面觸發降雨就容易多了,
因為,地面上升的水汽到高空,多出來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之後,形成雲帶。
於是又是一條常常得西風雲帶,
這條西風雲帶之所以沒有明顯降雨是因為被上升氣流托著,
但偏偏遇上了
東北季風的海汽耦合+地形爬升,於是 水+水 很多水,
小水滴吸水長胖終於托不住,開始落雨,
由於東北季風的強烈(冷)又強勁(飆),又經過海洋,
海汽耦合冬季最為強烈,
因此,這種降雨就顯得特別持久,若是高空再來個噴流出口,往往演變成冬季異常降水。
只是,
東北部的民眾可能不覺得異常了,尤其東北角/蘇花,出現的頻率還很高。
因此,
台灣四季的最強降雨(春梅雨,夏颱風西南氣流,秋颱共伴,冬地形耦合雨)各有特色,
都不能輕忽。
春的異常降雨下到像古今,
夏的異常降雨下到像生死,
秋的異常降雨下到像鬼神,
冬的異常降雨下到像永恆。
當然,大氣不是只看雨,冬夏大氣系統爭奪的也不是雨,而是溫度。
最新模式預報,冬季系統主導取得東亞的強勢地位,
連台灣都不排除12月初有"接近冷氣團"或"冷氣團"的冷空氣南下。
由於最強永夜開始了,當然先從北極氣團看起。
北極海冰的第二階段戰略仍嚴重受挫,
主要是11月10日起,北大西洋暖流攻入巴倫支海,
再加上原先北極氣團進攻的哈德遜灣成效不彰,原因不外乎緯度太偏南,支援不夠。
最終,北極海冰只有在楚科奇海有一些進展,
因此,導致目前北極海冰面積情況轉差。
北極氣團第一階段戰略成功,北極海冰累積快速上升
北極氣團第二階段攻勢受挫,北極海冰累積速度變慢,情況轉差。
未來,北極氣團調整第三階段攻勢:攻守一體
由於北極渦旋強度今起已經開始爆發,
100百帕高度場達到15300米的強烈渦旋,一週尾聲增強到15000米"差不多"超級渦旋等級
一個星期,一口氣連跳三級,實在是不常見。
於是北極氣團得到來自北極渦旋的幫助後,成立了 零下30度 剽悍軍團。
第一鎖定新海域:鄂霍次克海,首戰就是零下30度正規軍侵襲。 => 鄂霍次克海冰可期。
第二回防舊灘頭:巴倫支海,剽悍軍團正規軍再度從斯瓦巴島南下巴倫支海,
另一分支軍從格陵蘭海南下包抄北大西洋暖流。
儘管現在看來,北極氣團這兩戰略目標的確努力進行,
但其實都不容易做好成績,
首先鄂霍次克海是新海域,南方有黑潮經過,因此暖氣團勢力不知有多強,
其次北大西洋暖流更不是省油的燈,集中凍力對抗 和 分裂凍力 何者成效較好?
顯然北極氣團採用後者的包圍戰略。
最後,也是比較麻煩的是,
北極氣團這兩項戰略目標可能也會拖累高空北極渦旋給予的支援,
不排除暖氣團從另一端波弗特海北上。
當然,若鄂霍次克海明顯結冰,而巴倫支海的海冰也有進展,
那麼 北極氣團就有更多餘力,規劃第4階段戰略。
再來就是東亞大槽活躍了,模式顯示未來一週兩道西風大槽轉直,
而且第二道接在第一道後面,這就要留意冷空氣了。
雖然今天太平洋高壓略為伸到台灣,
但明晚起東北季風就增強了,第一波冷空氣南下,
預報850帕9度線到達北台灣,北台灣降溫到17~18
接著48小時內,第二波冷空氣接著南下,溫度會再降一些。
因此,星期二起就是天氣轉冷了。
而且,兩波都是"北北東風"的東北季風,又冷又濕,北部/東北部苦主。
中南部還是日夜溫差了。
一波冷空氣接著一波冷空氣,溫度不易回升,
看來,下次天氣小觀,就是 入冬 了。
(以上供參囉)
作者: railwaytaiwa (鐵道員)   2019-11-23 18:43:00
冬天到了!
作者: jackwula9211 (Carbon.)   2019-11-24 00:32:00
海冰加油啊
作者: typhoon79412 (珣豪)   2019-11-24 16:03:00
有可能全臺都濕冷嗎
作者: MarcusWright (Marcus Wright)   2019-11-25 15:02:00
12月初那波會持續三天的樣子,不知板上先進能否推測是否濕冷跟低溫呢
作者: edwinfan1974 (中坡跑步)   2019-11-26 10:34: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