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北太平洋無阻塞高壓,新冷空氣正來

作者: daron (一)   2017-11-04 09:24:10
天氣小觀:北太平洋無阻塞高壓,新冷空氣正來
PTT當機好幾天,大氣環境已過了半週,
在這半週中,
原先模式預報認為的北太平洋深入北極的阻塞高壓沒有形成,
西風波動比預期活躍,新一波了冷空氣今天開始南下,
850帕9度線又往台灣北部跑,水氣較多的情況下,
這兩天北部會較明顯微冷。
不過最新模式預報下週北半球大環境與本週不盡相同了,
模式顯示除北太平洋暖季持續活躍外,
中亞也有深厚暖脊北上,部分模式顯示將會出現阻塞高壓,
如此一來,分北極寒凍氣團分別往加拿大與西伯利亞堆積,
對東亞來說,北方冷空氣施加西風噴流南壓的力道更強,
這波西風震盪逼退太平洋高壓非常明顯,
一周尾聲,太平洋高壓大舉南退,500帕高壓脊移往北緯20度以下
西風帶開始進入到台灣北部高空,
象徵著東亞大槽崛起,開始主宰東亞環境,並削弱太平洋高壓強度,
模式預報一周尾聲太平洋高壓勢力明顯減弱,
甚至有時(夜晚)弱到大氣中層500帕中心氣壓低於5880位勢米。
無法在西太平洋上獨立維持一定強度以上的高壓勢力,
因此,之後開始改稱為副熱帶高壓/副高好了。
太平洋高壓為正壓大氣系統,喜歡乾熱,除了自身下沉熱浪,本身也會往熱區靠近。
大陸冷高壓為斜壓大氣系統(西風帶環境產物),喜歡乾冷,主要由西風槽堆積導引。
颱風為相當正壓大氣系統,喜歡濕熱,西太平洋熱帶地區是全球最多颱風生成地區。
溫帶氣旋為斜壓大氣系統(西風帶環境產物),喜歡濕冷,環南極海面上為全球最強。
以亞太地區來看,
喜歡乾熱的太平洋高壓活躍於春~秋(晚秋撤退)...這種夏季迷較少
喜歡乾冷的大陸冷高壓活躍於秋~春(早春撤退)...這種冬季迷不少
喜歡濕熱的颱風 活躍於夏~秋(冬春罕見)...這種夏季迷最多
喜歡濕冷的溫帶氣旋 活躍於秋~春(夏天最少)...這種冬季迷最少
(溫帶氣旋表現出冷/暖鋒,最少人喜歡)
大陸冷高壓與溫帶氣旋有正相關,都活躍於秋、冬、春三個季節,冬天最強,
但大陸冷高壓與颱風雖然同屬地面系統發展,但秉性完全相反,
大陸冷高壓需要乾冷陸地(輻射冷卻)加強發展,颱風需要濕熱海洋可以加強發展,
兩者完全相剋,(冬季迷兼颱風迷表示: XD )
因此,
颱風可以接受西風槽(被風切搞,大不了轉為溫帶氣旋,喜好濕冷),
但颱風不能接受大陸冷高壓,一旦強烈冷高壓來,就是被削殘殆盡。
這也是為何冬天很難共伴效應。
至於,太平洋高壓與颱風雖同屬夏季系統(喜好熱),但活躍季節還是有落差,
因此,每年的春天到夏天期間,以4~5月期間,
若沒有午後雷雨通常就是太平洋高壓天下。
目前已進入東亞寒潮季節,
尤其未來一週中亞暖脊深入極區讓北極震盪,
一週過後,冷凍氣團進入蒙古,加上高原關係,溫度全面冰點以下,
這表示冬季系統大軍對東亞虎視眈眈,就看天時地利了,
不過,
由於之前北太平洋暖脊先發制人,先將北極冷凍氣團挖了一大半轉到加拿大,
加拿大北極海區的海面結冰明顯,但因為加拿大北極海區的海陸分布,
因此,對整體北極海冰面積增加不大,
目前北極海冰面積還是缺臨亞/美洲鄰北太平洋區以及新地島附近海域仍未結冰,
不過未來北太平洋暖脊和中亞暖脊,對這兩海域的結冰不太樂觀。
因此,北極海冰面積增加的曲線已經暫時趨緩,
2017年初冬季北極海冰量創新低,明年春天前是否能補回很有得拚了。
海水要結冰的要求很高,
地面冷空氣要長時間達到零下5度以下,即便零下10度的海面溫度也是緩慢結冰,
要迅速結冰則最好一次零下20度的極凍氣團。
而未來一周這種極凍氣團只出現在部分加拿大已結冰海域,以及部分西伯利亞陸地。
但整體來看,
北極0度以下的冷凍氣團的威力已足以涵蓋北極區,並擴及北亞與北美大陸,
未來一周0度以下的冷凍氣團範圍仍將持續擴大,
有機會維持北極海域的海面溫度長期5度以下,讓北極海域面積緩慢增加。
冷氣團持續壯大,西風帶南移,副高南退,台灣降溫就看有沒有西風槽了,
不過目前預報沒有,
原因除了西伯利亞冷氣團只有受北極冷凍氣團分支支援(最強冷凍軍團還卡在加拿大),
更重要的是大氣動力的環境,東北亞沒有強大的高空冷渦旋發展,帶出大西風槽,
不過未來一周日本海往北海道有溫帶氣旋出現,往高空發展,
雖然這種情況和"西風槽導引北極冷氣團入侵東北亞的高空冷渦旋"不同,
但由溫帶氣旋發展導引,一樣有機會發展出東北亞高空冷渦旋,
也可能帶出更後期的東亞寒潮爆發。
因此,(冬季迷)可以再觀察。
最後看看南方,丹瑞颱風登陸越南,差點帶出標準共伴,但又不是類共伴,
因為西風槽,颱風。太平洋高壓三者都有,位置也對,
但距離太遠沒有交配,形成一種遠距離共伴的形勢,
帶出共伴鋒面。
(秋颱共伴效應)
共伴鋒面
西風槽 /
/
/
颱風 太平洋高壓
而遠距離共伴就是三者(西風槽,颱風。太平洋高壓)相距甚遠,
西風槽很北邊,颱風很西邊,太平洋高壓很東邊,中間沒有系統干擾,
三者形成遠距離共伴。
這種遠距離共伴很像是共伴,但又沒那麼像共伴。
最主要是這種共伴很難抓強降雨的位置和強度,
先前PTT當機期間,
模式預報抓台灣北部/東北部會出現強降雨,
但最後又以海上為主,而且降雨也不如預期。
反過來看,這種共伴有時模式預報沒抓,卻也有出現共伴效應的強降雨,
例如:
2009年10月初芭瑪颱風共伴效應在宜蘭超大豪雨,
之後被太平洋高壓往西推,10/11準備登陸海南島時,
正當以為沒事,颱風已遠離,結果突然共伴條件又出現了,
儘管三者(西風槽,颱風。太平洋高壓)距離很遠,依舊遠距離共伴,
苦主宜蘭又出現超大豪雨,此次遠距離共伴降雨,
500毫米以上的超大豪雨氣勢,完全不輸10月初的標準共伴。
所以,
這種遠距離共伴是最令人難以捉摸,模式也很難抓。
但發威起來一樣驚人。
(去年貢寮降雨1700毫米也是類似遠距離共伴,
但因為不是颱風,只是低氣壓,可以看做季風輻合)
相較之下,夏季西南氣流的強降雨就比較好預測。
模式預報在西南氣流的強降雨多半八九不離十。
而未來一周,丹瑞颱風過後,南方還是有一些擾動,
會把水氣帶來台灣東部和東北部,並隨副高氣流飄向北部,
未來一周的副高(太平洋高壓)太弱,台灣位處副高邊緣,
因此,副高無力抑制水氣,這兩地區天氣仍是比較不穩定,
想要晴空白雲,芳草碧連天的秋高氣爽很難見到了,
在台灣,過渡季節的秋天和春天,雖然不長,
但總是會記著一些很令人嚮往的溫和天氣型態,
主要是
秋天的白天,出現秋高氣爽,郊遊踏青的好天氣,
春天的晚上,不悶熱不寒涼,逛街散步的好天氣。
而可見的未來,
大氣變動正一步步被推向冬季大環境,
冬季大氣系統和夏季大氣系統喜歡刺激,不搞舒服溫馨,
未來一周,加拿大和西伯利亞部分地區,
已經出現850帕接近零下30度了的極凍氣團,就是準備玩刺激。
進入前冬時期的北半球,接下來就看冬季系統大軍調度氣團。
(以上供參囉)
作者: typhoon79412 (珣豪)   2017-11-04 16:48:00
看看以後冬至會不會出現38℃上上星期從臺中騎機車北上臺北,整個逆風……………騎機車回臺中超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