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子看氣象#33:原來臺灣曾經掛過風球?

作者: TenbeensWu (佐久間 薇子)   2017-10-16 23:53:33
吆喝,大家好久不見唷,這裡是薇子看氣象 (ゝ∀・)
今天來說一下臺灣在日治時期,是如何發布颱風警報的。
相信大家都是看到標題而進去的,大家說到風球都會想到香港和澳門,
其中香港在納莉過後統一改為發出,惟有澳門仍是使用實體懸掛。
但是你知道臺灣以前也有在懸掛風球嗎?也是像港澳那樣的懸掛方式嗎?
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這段歷史囉。
1896年(明治29年),時任總督樺山資紀
發出第97號敕令《臺灣總督府測候所官制》,
臺灣的測候所制度自此展開。
同年7月27日,再發出公文《民通第151號》,
指出對各地方廳、稅關(海關)、郵局、電信局及燈臺認定為特別必要之場所,
在暴風季節,由民政局通信部海事課,依據各地彙報臺北測候所之氣象電報,
對於天候、海上或者有低氣壓形成時,發佈暴風警報。
暴風警報會先針對海上發佈全島沿海警報,或者分區發佈海上、陸上警報。
因此,各地方政府首長,必須針對暴風警報發佈時開始戒備。
同年10月,在滬尾支廳(今新北市淡水區)建造了
臺灣首座「暴風警報信號標柱」,總長約15.5米高。
之後在短短六年間,在全臺各地共設了十五處,
包括安平、打狗(今高雄)、基隆、澎湖等地,主要是港口城市,
由於攸關船舶風災預警通報,信號標誌同樣必須積極修復,
以便在下次風暴來襲前能發出警示,告知航行作業船隻,何時該進港避難。
臺灣日治初期的信號標分布:https://i.imgur.com/zLzZnlU.png
除此之外,在1897年(明治30年)3月,臺北測候所為獲得更詳盡之氣象資料,
其與香港觀象臺、徐家匯法國氣象臺舉行免費互惠的氣象電報交換儀式,
三方達成協議每日定時相互發送氣象電報,有關暴風警報的電報希望三方可相互發送。
直到1909年(明治42年),臺北測候站才為自己設了這根標柱,
這可是臺灣唯一設在內陸城市的信號標柱。
當時各測候站或是支廳、海關等機構,若收到臺北測候站所發出之暴風警報電報,
將升起對應的風球公告周知,亦刊登於臺灣總督府報,並輔以電報方式傳達。
警報氣象電報,係由臺北測候所向地方測候所、
警報信號標誌操作者及基隆港務所,發出暴風警戒或解除之電報。
在發佈沿海警戒後,認為有必要海陸警戒時,可更進一步發出警報,
又低氣壓中心之移動情形,也應即時追蹤報導情況;
警報內容大致包括:警戒種類及區域、低氣壓位置、氣壓、中心行進方向及相關記事;
追報則有低氣壓位置、氣壓、中心行進方向相關記事等;
解除警報則是解除警報及區域。
若有吹起持續8級以上之虞,將升起紅球搭配紅燈;
如研判將吹持續12級以上,則升起尖端朝上紅圓錐並搭配兩個橫排紅燈。
儘管都是風球,但顯然和港澳系統不同。
1905年(明治38年),隨著電話的普及,
臺北測候站的暴風警報消息則改由電話傳送至各機構。
風球簡要圖例:https://i.imgur.com/qIhd1TI.png
後來由於總督府和氣象臺改正天氣預報、氣象特報及暴風警報信號制度,
若研判將遭逢颱風侵襲時,將由圓筒狀旗號、燈號示警。
以上就是這期的薇子看氣象,咱們下回見ε≡ヘ( ′∀`)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