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暖化效應浮現南北極,副高強

作者: daron (一)   2016-11-20 10:43:09
天氣小觀:暖化效應浮現南北極,副高強
暖化效應浮現的程度比預期的嚴重些,
南北極的冰層皆創下新低紀錄
北極渦旋不強,南極渦則減弱的更迅速。
暖空氣持續入侵南極洲;南極海冰迅速融化,成為幾十年來的最少紀錄。
北極更是不用說,北極渦旋老早飛離北極家園,跑到西伯利亞。
北極海冰從今夏以來一直都維持著幾十年來的最少紀錄。
換句話說,全球南北極海冰面積已經是不可思議的新低,
2016年將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應不是空聞。
在台灣,副高偏強,侵襲東亞的冷氣團勢力遠到不了台灣。
850帕8~9度線到達北台灣,換算地面最低溫度大約18~20度
不過由於偏濕冷,體感溫度倒是會覺得有點冷。
這也算是一種彌補吧。
目前副高和西風槽已經開始對峙,冬夏系統之戰上演,
滯留鋒面從東海到華南地區已經出現,
滯留鋒東南方的副高的偏南風也出現低層的小急流,
連帶又出現一條對流雲雨帶讓台東地區開始降雨。
冷鋒以及冷空氣要到第二天過後才會南下,
在此之前,
大陸上的變性高壓與海洋上的變性高壓,
兩者之間對立的滯留鋒,逐漸逼近台灣。
因此,天氣開始不穩定,全台都有機會下點雨。
以東部和北部較明顯。(東南風與東北風的關係)
兩天過後,正式的蒙古冷高壓南下,東北季風增強,
東北部陰雨綿綿,甚至大雨不斷。
主要原因就是,台灣屬於冷氣團外圍,冷空氣推不走暖空氣。
從高空來看,西風槽通過黃海,離台灣還有一大段。
台灣高空是西風噴流南側,
中低層有西南風急流從華南到福建與西風槽後的西北風輻合,
再往東海到琉球海面噴流向東。
因此,
台灣地面場一直維持強勁的東北季風,
高空有一些西南風急流加入,有利於輻散。
如此一來,東北部要留意大雨。
這波冷氣團侵襲東亞並不算短,主要在於俄羅斯南方高空場往阻塞發展的高壓。
未來三天,俄羅斯南方高空出現暖高壓,這裡的暖高壓和副高並不相同意義。
在西風系統中的各大氣系統都是斜壓系統,與夏季系統副熱帶高壓的正壓性質不同。
就像颱風轉化為溫帶氣旋,就未能再保有夏季系統的性質。
因此,西風系統中的暖高壓只是相對應於周圍,並非夏季系統。
但可以帶領南北大氣系統交換,也就是夏季系統與冬季系統大戰。
就如同西風槽往往帶領冬季系統向南入侵。
未來三天的中亞有暖高壓在北緯50度上下形成,
往阻塞型式發展,即不隨著西風帶往西移動,
不過嚴謹來說,這個暖高壓不完全算阻塞高壓。
因為阻塞高壓緯度通常於高於緯度50度,且阻塞三天以上。
然而,這個暖高壓三天過後就東崩潰。
但如此一來,就讓另一波冷空氣接侵襲東亞,
一周後期再一波強勁的東北季風維持吹向台灣,台灣溫度熱不起來。
而俄羅斯南方類阻塞高壓除了未來的發展很重要之外,
類阻塞高壓還會割離出高空冷渦旋,在中亞上空形成割離低壓。
這個割離低壓不能小看,因為北極渦旋正在西伯利亞,
事實上,這個割離低壓就是從北極渦旋割離出來的冷空氣,為一強烈冷凍氣團。
而割離低壓往南方跑,冷凍氣團使中亞多數地區急冷,中心一大圈則急凍。
算是當地的霸王寒流。
在北極渦旋分出割離低壓給中亞的同時,東亞西風槽也轉直南下,
想當然爾,暖化效應下,副高有如吃了威而鋼,保護南方減輕冷凍氣團的影響程度。
因此,
冷凍氣團襲擊了東北亞與華北地區;
冷氣團大約抵達了長江流域。
台灣則在冷氣團外圍;不過東北季風吹不停。
有趣的是,
模式一周尾聲預報,南方有颱風形成並且通過菲律賓進入南海;
颱風與東北季風共伴,形成強烈的共伴降雨,模式降雨情況是最強紫色等級降雨。
但共伴降雨的位置在台灣以東海面上。
這是因為太平洋高壓已經往東南退到台灣東南方。
如果是10月,大氣形勢為:太平洋高壓在台灣東方,那後果很可能嚴重的秋颱。
11月底大氣形勢
/
/
台灣 / (共伴降雨帶)
/
/
/ 太平洋高壓
颱風
(簡單說說,以上供參囉)
作者: JamesWU94121 (詹姆士)   2016-11-20 11:11:00
先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