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霙、雪、霰

作者: keroromoa (發言要小心 避免踩到陳雷)   2016-01-29 19:25:11
挖一下五年前的文章XD
以下節錄自氣象局長期預報的現況分析與較驗
本週(1月23日至1月29日)前半受到寒流影響,各地氣溫明顯偏低,期初因水氣較多,各地
有雨,且多處山區有降雪紀錄;期中後氣溫回升,雨勢減緩;期末受鋒面影響,各地又轉
為有雨。詳細天氣概述如下:23日隨著寒流接近,各地氣溫逐漸下降,且受華南雲系東移
影響,各地均有降雨,其中中部以北及東部山區雨勢明顯,局部地區有大雨。24日至25日
受強烈寒流影響,各地氣溫明顯偏低,其中蘇澳、鞍部及竹子湖站24日最低氣溫均為設站
以來單日最低溫紀錄,且全臺25站除了玉山及阿里山站外,其他23站於24日的平均氣溫均
達設站以來單日平均氣溫的最低溫前三名;由於水氣充足,玉山、阿里山、日月潭、鞍部
及竹子湖站均有降雪,且新竹站、彭佳嶼站為設站以來首次下霰,臺北站、彭佳嶼和嘉義
站也創下設站以來首次降下冰珠的紀錄。
氣象局的定義好像對雪霰的定義好像不太一樣?
新竹和彭佳嶼當時的觀測天氣是陰有雪珠和陰有陣雪,
應該比較像大眾普遍認知的雨夾雪?但以氣象局的說法是下霰?
另外我記得2005年小元宵冰雨寒流台北就有下過冰珠了,
這邊的首次下冰珠好像怪怪的?還是2005年那次冰珠沒下到氣象站?
可以簡單推論氣象局這邊霰=霙,冰珠=霰嗎?
可是跟作業規範的定義好像又不太一樣...?
※ 引述《nyodyaswos (小緯)》之銘言:
: 其實,《地面氣象測報作業規範》裡面有提到「霙」喔
: 而且跟「雪」和「霰」在同一頁
: 只是他是被歸在「冰珠」裡面...
: 依照書裡所講
: 「雪」:
: 冰結晶之固態降水,其結晶為六角型。
: 基本形狀有針狀、柱狀、板狀(片狀)、樹枝狀、扇子狀、星狀等不同結構。
: 此外,上有各種不規則組合之形狀,種類及變化繁多。
: 雪通常以雪花飄落地面,氣溫約在攝氏-5度左右。
: 有時會以比較稀疏之過冷水滴凍結之微小冰粒降落,惟多數以粘附之雪片下降。
: 「霰」:
: 白色不透明冰粒之固態降水。
: 冰粒為圓形或球型,直徑約5mm,降落硬地面易彈起,且質鬆易碎。
: 霰多與雨或雪混合而為陣性降落,地面溫度約在攝氏0度左右。
: 霰之中心冰粒是雲水滴急速凍結而成,而其不透明之冰粒乃雲水滴層層覆蓋急凍之結果。
: 由於內外層有間隙存在,故其密度較小,不及0.8 克/立方公分。
: 「冰珠」:
: 透明或半透明冰粒組成之固態降水。
: 冰粒呈球狀、不規則狀、圓錐狀。其直徑約5mm或不足。
: 冰珠降自高層雲或雨層雲,質地較硬,落地能彈起,且發出聲音而不易破碎。
: 冰珠時有水滴附著,部份呈液體狀。
: 其密度與冰之密度接近或超過,多屬連續性降落。
: 冰珠可劃分為兩種別型:
: 其一為霙或冰粒,一般為透明球狀之固體顆粒,因雨滴凍結,或因大部分已融化之雹片降落經接觸地面或穿過溫度在冰點以下氣層而再凍結
: 其二為小雹,一般為半透明之顆粒,在霰外裹一層薄冰而成。
: 此冰層既可因小水滴附著在霰上,亦可因霰面溶解與再凍結而成。
: 當初念這本的時候,一直覺得編譯的人文法很爛...
作者: typhoon79412 (珣豪)   2016-01-30 15:55:00
雪花隨風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