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網路時代,發單曲是個好選擇?

作者: prisoners (prisoner)   2014-12-02 11:13:34
文章出處:【傑米鹿的音樂與行銷】
http://jamie0128.pixnet.net/blog/post/108092686
台灣的唱片市場長期以來都已銷售「專輯」為主,和美國與日本不同,
歌手出專輯前常會發行「單曲」打頭陣,一來是為了試水溫測風向、
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佔領排行榜名次,好吸引注意與製造話題,
也好為後頭的專輯發行做好暖身的動作。
自錄音帶專輯時期開始,其實就有A面第一首、B面第一首的主打歌模式,
進入到MV時期更是推主打歌、單曲的極致但為何台灣始終沒走向發行單曲的路呢?
或許在早些年大家還習慣買專輯的年代還說得通
「一張唱片十首歌400塊,為何我要買單曲一張100塊?」買一張比較划算嘛。
但如今在許多的網路音樂軟體上 (如iTunes)早已經可以做「單曲的購買」,
只喜歡專輯裡的一首歌可以不必被強制推銷買下整張專輯,
更何況,畢竟大家都上Youtube聽歌看MV,沒MV的歌又有多少人聽?
那就只出單曲拍MV就好啦?幹嘛出專輯?
本文將討論音樂進入網路時代後的單曲發行策略,
以〈姐姐〉與〈傷心的人別聽慢歌〉為例,並觀察現今數位音樂單曲榜單的趨勢走向,
稍作分析。
一、在網路時代,發單曲是個好選擇?
1. 聽眾消費改變,以往欠缺單曲的購買習慣與管道,
現今則可以透過iTunes等數位音樂串流服務做單曲購買。
2. Youtube點閱習慣之問題,單曲容易聚集大量的點擊量與曝光量,
能製造新聞話題,你會在Youtube聽一首歌,但很難在Youtube聽完一張專輯。
3. 現今歌曲需高度仰賴MV畫面搭配,高製作的MV少說需百萬,專輯一次推出十首歌曲,
很難全部拍攝MV(除非是天王天后),不如將戰線拉長,
將單曲的MV與表演做到最大的精緻化。
4. 與其濫竽充數硬塞十首歌做成一張專輯,不如好好把一首歌做得好聽好看。
5. 聽眾越來越重視歌手的「現場演出」,單曲可視為名片,脫離專輯的概念性,
把一首歌曲的熱度、表演精彩度製作到最大化,
會是當前網路聆聽、社群分享時代最有力也最聰明的表演辦法。
6. 經濟不景氣,一首歌的成本絕對比一張專輯要低了不少,做一首歌爆掉還救得回來,
一張爆掉要在熬很多年。
7. 集中火力攻佔榜單。
簡而言之,Youtube製造了一種你習慣去「聽單曲」的習慣。
你可以分享一個link在你的臉書上讓人家馬上點開來聽完、看完,
但你非常難用同樣的方法去分享一張專輯,並且相信自己真的有力量讓人家聽完看完。
同樣地,大家也會產生興趣去「看」這首單曲的現場表演,
謝金燕的〈姐姐〉或是五月天的〈傷心的人別聽慢歌〉都是很經典的例子。
二、台灣的「單曲」典範
能成功以單曲吸睛、營造極大話題,
甚至能靠著一年發這一兩首歌就能夠四處表演、翻新演唱會曲目(甚至以此作為噱頭的)
全台灣不出兩組,其一是「姐姐謝金燕」其二則是「五月天」。
(當然其三還有李宗盛啦……)
謝金燕的例子似乎不用再多談,真的是不用發專輯,
一首新歌放在Youtube上就可以讓新聞鋪天蓋地而來,
並從跨年場一路唱到尾牙再唱完年間大大小小的表演都不是問題。
自先前的〈姐姐〉後,今年試圖如法炮製〈要發達〉。
五月天也是非常擅長於單曲操作的優秀典範,畢竟專輯的製作期越來越長,
而且新專輯通常要搭配新巡演,整個配套下來流程時間想到就可怕,
但期間如何維持五月天的熱度並為一場又一場的演唱會增加新意呢?
出單曲是五月天的方式之一。還記得2013年一首「傷心的人別聽慢歌」,
先是作為2013可口可樂代言曲,並同步授權給TVBS戲劇「飛越龍門客棧」
又成五月天3D演唱會「諾亞方舟」電影主題曲,
再來又成為演唱會的令人期待的追加曲目,最後再收入到《步步》精選輯中,
期間還錄製了日文版,一首單曲能有如此多的妙用,真的是佩服佩服,
是一首非常經典的商業授權模式典範。
舉了這麼多例子,不過想證明,若是單曲做的好,並能搭配良好的現場演出,
其生命週期也可以很長,於現在的網路時代,
單曲發酵的重要性不亞於一張製作完整的專輯,甚至也有獨立存在的可能性在。
三、讓我們來看看榜單,單曲VS專輯
參照《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KKBOX綜合新歌榜》、《iTunes歌曲榜》後,
各三個榜的單曲/專輯比例為:3/10、4/10、4/10。
這個比例是比想像中要高的。
而這些歌曲是分別是:
〈愛.這件事情〉傅又宣
〈九號球〉五月天∕怪獸
〈將軍令〉五月天
〈匆匆那年〉王菲
〈用餘生去愛〉張學友
〈後會無期〉鄧紫琪
〈以後別做朋友〉周興哲
〈有一種勇氣叫放棄〉丁噹
上述是三個榜單中,除正式有專輯發行外的單曲作品
(我知道九號球有發原聲帶專輯啦,但我還是把它作為單曲看待),
除了歌神張學友之外的作品,全部都有搭配影視作品作為其主題曲或插曲,
但這比例之高還是令人驚呼,
也說明了當下觀眾對於點播單曲、購買單曲的習慣是絕對成立的。
但上述歌曲大多還是情歌居多,要以單曲形式進行現場表演還是缺乏些許爆點,
要做到如《姐姐》或是PSY那樣一首單曲就能行遍天下的程度,
還要多多考量單曲的曲式與表演方式。
四、單曲與音樂節目的互利關係
華語的單曲發行量少,或許也跟兩岸三地長期缺少音樂單歌錄製節目有所關係,
日本、韓國一長串的音樂節目就在此不提了,美國方雖較少單歌錄製節目,
但也有如The Tonight Show、TheEllenShow、SNL等綜藝談話性質較高,
但錄起單歌也不馬虎的節目,一定程度上魚幫水水幫魚地營造了單曲的表演舞台和文化
(在日韓,你發個單曲就可以上遍四五個音樂節目了耶!),
台灣方目前還尚只有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在固守戰場。
按照現今市場對於現場表演的需求(尤其又快到了年末跨年與尾牙場)的熱潮,
推出表演性足夠、並能帶起話題熱潮的單曲,
或許歌手發行單曲真的能成為一個除了發行完整專輯外的絕佳考量。
五、結論
搭配各類音樂節目(如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偶像劇或電影主題曲曝光,
再加上網路社群媒體與Youtube的MV放送,單曲的曝光量絕對足夠,
收益也有一定的管道,不如多年前只能以實體唱片銷售作為唱片業唯一收入來源的時代,
單曲也能製造出一定的經濟效應與曝光程度,甚至比起專輯,
有更加容易控制的成本與聚焦性在。
自單曲帶動人氣,
以單曲為主題舉辦新巡演、或用數首單曲參加跨年晚會等拼盤演唱會也不無可能
(如五月天或謝金燕)。
比起東拼西湊的專輯,看到製作精良的單曲絕對更令人感到興奮,
但當然……若目的是報名金曲獎的話,那當然又是另一回事了……
補充:這篇文章並不是在闡述「沒利益、不符市場!音樂產業請拋棄專輯概念,
好聽的單曲才是重點!」這個觀點,我還是很喜歡聽到一張概念完整的專輯,
但「概念完整又好聽的專輯」出現的機率真的很低。
而是想敘述按照現今的購買消費方式、歌曲曝光擴散方式,
「單曲」真的是一種不錯的操縱選項與炒熱人氣與話題的散播方式,
相較於歐美或韓國(PSY),台灣在單曲操作的構想或使用上,真的稍嫌薄弱一些,
單曲是一個「單點突破」的選項,考量經濟與成本,
很多專輯聽完根本只記得一首歌的狀況下,唱片公司你為什麼不出單曲就好了呢?
文章出處:【傑米鹿的音樂與行銷】
http://jamie0128.pixnet.net/blog/post/108092686
作者: arl616 (守夜人)   2014-12-03 20:46:00
作者: Jessicaching (腳腳)   2014-12-03 21:22:00
重點是很多專輯都只有一兩首好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