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清華醫學實驗班,有啥不一樣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5-08-09 00:52:30
清華醫學實驗班,有啥不一樣
http://www.cssn.cn/jyx/jyx_zxjy/jyx_zxxjy/201508/t20150807_2110086.shtml
http://www.cssn.cn/jyx/jyx_zxjy/jyx_zxxjy/201508/W020150807305443934714.jpg
 8月,國內的大學生們還在享受暑期。在大洋彼岸,近30位中國學生分別在美國的匹茲
堡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醫學院接受緊張的科研培訓。他們
是清華大學8年制醫學實驗班的學生。
  之所以是實驗班,是因為這個班的學生是按照全新的方式來培養,帶有嘗試與獨創
的味道,無論是學制、授課方式,還是師資力量。同時,這些學生的培養目標也更為高
遠,學校不僅希望這些學生能夠成為優秀的臨床醫生,更要成長為具備探索揭示疾病發
生機理、研發新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產生重大醫學科研成果的科學家。
  按照國際通用的說法,這樣的人才被稱為醫師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s)。
  定位
  將科學前沿的新發現變成能夠治病救人、改變醫學現狀的新成果
  當前的醫學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一些世界頂尖醫學院紛紛制定和調整了醫學
人才的培養方案,以求瞄準現代生命科學和現代生物學的新基礎。加之,第二次生物學
革命也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預防性(Preventive)、預測性(Pr
edictive)、個體化(Personalized)和參與性(Participatory)的4P醫學新理念推動
著當今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的發展與變革。其中,預測性成為未來高端醫學人才培養的
重要標準。
  目前我國臨床醫學的水準,尤其是治療疑難雜癥、解決醫療難題的水平還落后于國
際先進水平,清華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洪波介紹,“中國不僅缺普通醫生,更缺深諳現
代生命科學研究的醫師科學家。”
  因此,清華大學醫學實驗班的人才培養定位,是能將科學前沿的新發現變成能夠治
病救人、改變醫學現狀的新成果的醫師科學家。
  回顧國內現行醫學人才培養方式,曾有學者指出,無論是普遍的5年制培養模式還是
北大醫學部和協和的8年制培養模式,更多的是立足于滿足國內基本醫療需要的醫護人員
。即便是不久前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6部門剛剛公布的,于2015年開始實施的新的
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其改革目標也是加強臨床實踐的經驗,避免畢業后臨床經驗不
足的尷尬。而如何培養出真正的醫學領軍人才,能夠產生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醫學成果,
國內各高校還在探索中。
  據了解,2007年,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回國,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和醫學
院常務副院長,那時他就有一個夢想:創建一個先進的醫學教育模式,為未來100年的中
國醫學打下人才基礎。
 方式
  用現代生命科學研究和醫學基礎研究推動臨床醫學發展
  通過對國外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考察,清華大學醫學院最終選定,用現代生命科學
研究和醫學基礎研究推動臨床醫學研究的培養方式,取代傳統的以醫學知識體系為核心
的模式。
  據介紹,醫學實驗班采用3+2+3的8年制培養方案。一至三年級,在清華大學學習人
文及社會科學基礎課程、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生命科學課程和基礎醫學課程;四至五年
級,到海外的頂級醫學院進行整整兩年嚴格的醫學科研培訓;6至8年級,回到國內,在
醫院進行3年的臨床學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兩個階段。
  前3年的課程設置充分發揮清華多學科綜合優勢,整合了生物、醫學、藥學、化學、
人文、管理等優勢資源。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人文課程等全由清
華大學相關院系的老師承擔。
  此后,每一個完成了3年基礎階段學習并符合要求的學生都將被公派至海外大學,進
入國際前沿的實驗室進行為期兩年的科研訓練。洪波介紹:初到國外兩個月,學生將根
據興趣在4個不同實驗室進行科研輪轉,最終選擇一個實驗室完成兩年的科研訓練。
  在海外醫學院進行科研訓練期間,每一名學生,清華大學醫學院和海外醫學院都會
各派一位導師對其進行科研指導。洪波介紹:國際化雙導師制的科研培訓模式可以使學
生從本科基礎課程學習階段順利過渡到海外科研訓練階段,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完成海外
科研訓練回國后繼續從事科學研究的連續性。
  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介紹:醫學實驗班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首創,受到了
教育部、留學基金委、醫藥公司、基金會等多方的支持。這個培養模式已入選教育部等
部門共同實施的第一批“卓越醫生培養計劃”“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就業
  大部分成為醫學科學家、科研型醫生,少數人可能會入職政府職能部門、藥企
  從2009年招收首屆學生至今,盡管還沒有畢業生,但是培養的效果已經初露端倪。
  洪波介紹,第一屆學生已順利完成在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的兩年科研培訓。在
此期間,16名學生已發表科研論文20余篇,綜述10篇,國際會議口頭報告10次,壁報展
示21次。目前仍有約20篇科研論文在撰寫修改中。
  未來,這批學生真的都能成長為頂尖的醫學科學家嗎?對此,洪波給出了這樣的答
案:這批學生未來成才的方向應該會有三個,首先是科研型醫生,成為各大醫院的醫生
,但與其他醫學院校不同的是他們不僅具備很強的臨床實踐能力,而且具備很強的科研
能力,能夠通過科學研究攻克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醫學難題。
  還有一批將成長為醫學科學家,會進入國內外著名研究所從事轉化醫學研究。但與
傳統的科學家不同的是,他們不僅具備很強的科研能力,同時又有臨床經歷,這使他們
的科學研究成果更易轉化為臨床應用,引導各自領域向縱深發展。此外,由于實驗班學
生既懂臨床、又通科研,既知曉本國國情,又擁有國際視野,因此,會有少數學生進入
政府職能部門、國際衛生組織、大型制藥企業、醫療投資行業等。
  “我對我們的改革很有信心。”洪波說,“相信這批孩子畢業后能更適應新醫學的
挑戰以及國際同行的競爭。”
※ 編輯: wladimir (183.206.13.193), 08/09/2015 01:01:23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