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
2025-04-21 19:10:22https://i.imgur.com/SUeK7p3.png
2025 第一屆神農大帝國際學術研討會
https://reurl.cc/1KYXeV
日期:2025 年 4 月 25 日(五)、26 日(六)
地點:瑞芳青雲殿神農殿堂(新北市瑞芳區海濱里濱二路 30 號)
活動資訊
主辦單位:瑞芳青雲殿、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外華人研
究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會議日期:2025 年 4 月 25 日(五)、26 日(六)
會議地點:瑞芳青雲殿神農殿堂(新北市瑞芳區海濱里濱二路 30 號)
參加方式:採實體會議及網路直播同步
(1)實體參與會議:即日起至 2025 年 4 月 12 日截止報名。
https://forms.gle/MpniqkfGu4HntLGT6
(2)線上觀看直播:於本活動專頁觀看線上網路直播,無需預先報名。
【4/25 直播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live/dpJlU5bhnQ4?si=ZpRKRilZFslqX3z1
【4/26 直播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live/jyulRaLYWrk?si=IvV81xLizQS1sPYe
辦理緣起與目的
臺灣神農信仰歷史悠久,主祀神農大帝(或稱炎帝神農氏、五穀王、藥王、先農)廟宇的
數量,據《全國奉祀神農大帝宮、廟、殿、堂、壇通訊錄》、施保夙《臺灣神農信仰研究
》,以及「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登錄資料粗估,逾 200 所而遍布全臺,為臺灣極具
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信仰之一。
歷來對於臺灣神農信仰的研究,例如:
鍾宗憲《炎帝神農的神話傳說與信仰》,論述炎帝神農的傳說起源,同時探討臺灣神農信
仰建立的相關背景,並歸納出臺灣神農廟宇建立的類型,配合實地田野調查的方式,以臺
北市、臺北縣(今新北市)、苗栗縣、嘉義縣市及台南縣市(今皆為臺南市,縣則分區)
,作為考察的範圍,試圖呈現臺灣神農信仰當時的現況。除此之外,對當中廟宇所使用的
藥籤亦進行分類探討。
施保夙《臺灣神農信仰研究》以臺灣地方拓墾的歷史為其討論背景,調查臺灣各地流傳之
神農信仰,同時配合地方方志作一系統的結合。此外,還以臺灣海洋文化為出發點,探討
神農信仰在臺灣所發展的另一新面貌。
余玟慧《高雄縣神農大帝信仰之研究》,藉由神農廟宇的空間分布,探討神農信仰是否為
單一族群(客家)所專祀的神明,以閩南、客家族群以及原住民分布區域仍明顯的高雄縣
境內進行調查,從而分析信仰於區域內的整體發展。
李宛春《臺灣神農信仰─以三先嗇宮為例》,藉由三重先嗇宮的例子為例,從先嗇宮中的
神農祭典、沿革與廟內的擺設布局的變遷,探討信仰在當地的發展與變化。
其他學位論文尚有許徽林的《神農大帝信仰空間之研究─以雲林縣東勢鄉為例》、東昶志
的《臺灣神農信仰的發展研究》、張惠婷的《苗栗地區神農信仰探討》、湯益堂的《宗教
信仰節慶活動規劃策略之研究─以青雲宮神農豐盛季為例》等。
或如姜義鎮〈神農大帝信仰〉:以新竹縣境內四間主祀神農大帝的廟宇為樣本(龍天宮、
五穀宮、福龍宮、雙豐宮),探討神農信仰在客家農村信仰的發展情況。謝貴文〈論後勁
鳳屏宮的神農信仰〉:以高雄市楠梓區後勁鳳屏宮為主要研究對象,文中除探討後勁鳳屏
宮與大社青雲宮的分靈關係以外,還進一步分析鳳屏宮與後勁地區的關係,以及身為民間
信仰廟宇在地方議題所發揮的影響力。邱秀英《花蓮地區客群信仰的轉變:以吉安鄉五穀
宮為例》則是以吉安鄉五穀宮為研究對象,探討該廟宇的祭祀圈範圍與客群與該廟之間的
關係。
若對應臺灣移民現象與信仰、廟宇的發展,從清代移民香火的攜入、到在臺灣的落地扎根
,自清代官方開始建立先農壇,到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以至到現今的發展,神農信仰
從未間斷。
然而信仰的需求與內涵,是否會隨著各時期的發展,使信仰在內涵上有所改變?這是在研
究神農信仰在臺灣的發展時需要去探究的。再者,隨著清代閩、粵移民的遷臺移墾,神農
信仰亦隨之傳入,原鄉原籍的信仰色彩在此時較為鮮明。而發展至今日,廟宇遍布全臺且
不分族群的祭祀狀況,信仰內涵上必然蘊含不同地區與族群中特有的文化性於其中。因此
在研究上就不能僅窺一隅,需要更全面甚至從不同族群間的文化面向去探討。而神農信仰
自古流傳,大多與農業祭祀相關。傳承至今,過去神農信仰的祭祀儀式在今日社會觀念交
會下,是否發生改變?同時在面對社會環境與變遷之下,神農的信仰內涵與樣貌是否亦隨
之改變?
在經典文獻裡,其實神農與炎帝本為不同的神話傳說系統,神農為農業之神的集大成者,
炎帝則是政治神話中的古帝王,與周文化的關係密切。二者在漢代以後被合而為一,成為
「炎帝神農氏」。其間的發展關鍵,火耕水耨的農業技術應該是炎帝與神農漸趨混同的契
機。古者天子有春天親耕的籍田之儀,歲末有名為蜡祭的農事之祭,農業相關祭典在以農
立國的文化傳統中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伴隨著醫藥觀念的形成,「炎帝神農氏」也
代表著早期相關從事者的始祖。
從文化發展的意義,神農信仰不僅與先民渡海來臺的過程密切相關,其信仰本質即兼具神
話傳說、民族起源、文明觀念、祭祀儀式及歷史英雄等學術面向,尤其能表現農、醫文化
開展,乃至於道德倫理的教育價值。其影響區域,擴及於東亞、南亞等地,亦為亞洲文化
的重要單元。
有鑑於此,瑞芳青雲殿在王秋桂教授倡議之下,聯合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等學
術單位,組織研究團隊,以神農信仰為研究主題,共同發起「神農大帝國際研討會」。除
邀請國內外相關議題主要研究人員之外,並以跨區域、跨領域的恢弘視野,廣約各國學者
參與並發表論文,同時也通過公開徵稿、專業審查的方式引納學術師友同好,期能共襄盛
舉。
研討會議程表
https://i.imgur.com/xvDqmxi.png
https://i.imgur.com/gsVvy6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