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魏德聖的大航海夢:一張肖像畫啟動《臺灣三部曲》

作者: 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   2018-07-07 18:09:53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7075002-1.aspx
魏德聖的大航海夢:一張肖像畫啟動《臺灣三部曲》
發稿時間:2018/07/07 08:45最新更新:2018/07/07 08:51
一幅畫引爆魏德聖的歷史想像,他說:如果歷史是那麼精彩,為什麼要偷工減料?
文:鄭景雯
畫裡的男子身材高大、體格粗壯,赤裸著上身、頭戴五色羽毛冠,手臂、小腿上有著圖騰
刺青,他的右手拄著長弓、左手拿著羽毛箭,左腳直立、右腳交叉在側,神情有些閒散,
看起來像是守城的武士。
這張被稱為「福爾摩沙人」的男子肖像,根據1627年來台的荷藉傳教士甘治士描述所繪,
無法確定男子的年紀、職業,就這樣一張簡單的想像畫,勾起400年後一個用影像說故事
男人的浪漫想像,他還準備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重啟大航海時代。
魏德聖最近在媒體面前出現得少了,他似乎在「現在」這個當下銷聲匿跡,但是當他瘦小
卻充滿力量的身影出現在面前,這位導演開始滔滔不絕,他還是那個魏德聖,「我想建立
一個想像中的美好世界,希望有一個機會,把台灣介紹給大家。」
過去這一年魏德聖鮮少在媒體前曝光,不是因為他不處於台灣的「現在」,而是除了「現
在」,他更努力地掘進台灣這片土地的「過去」。近期他因為成名作「海角七號」推出十
年而露面,但大夥圍繞的話題,卻是他的下一個計畫《臺灣三部曲》。
「這個計畫醞釀有17年了,最近才開始成形。」魏德聖說要拍《臺灣三部曲》很久了,這
是個巨大的計畫,他一直養著這個概念,並且愈養愈大,從單純的拍電影到蓋「豐盛之城
」( http://zeelandia.com.tw/ )歷史文化體驗園區,已經超越單純的文化創作。
回到最初,勾起魏德聖這一切遠大的夢想藍圖,不過就是400年前的一張畫。
「我不管寫什麼劇本,通常都是從一張照片開始。」17世紀時荷蘭傳教士甘治士(Rev.
Georgius Candidius)受荷蘭東印度公司聘用,為了說服公司讓他在台灣傳教,做了一份
完整的福爾摩沙人研究報告。透過甘治士的描述,畫師畫出了「福爾摩沙人」這張圖,成
為最早的西拉雅族男人樣貌,想不到這張畫在400年後,讓台南出生的魏德聖陷入浪漫的
想像,「我感覺畫裡的人是守城武士,在災難來臨前,閒散地等待一個衝突的到來,哇!
多棒的一個時代。」
要不是魏德聖這麼會「腦補」,他也不會拍出《賽德克.巴萊》這樣高成本、大製作的電
影,更不會有接下來要耗費好幾個億、花上好幾年才可能做得出來的《臺灣三部曲》。旁
人總是告訴魏德聖:「你的人生有《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52 Hz I Love
You》,夠了!已經很精彩了!」暗示他別再開啟另一個高難度任務,但魏德聖總是覺得
人生還活不到半百,應該可以再做更多。
面對外界質疑及勸退,魏德聖總是樂觀地說:「我也知道這是一個蠻艱難的事,但先做嘛
,做了再說,如果歷史是那麼精彩,為什麼要這麼偷工減料。」而他會受到歷史感召,是
因為電影給了他作夢的機會。
魏德聖在遠東工專電機系畢業那年,看了勞勃狄尼洛主演的電影《四海兄弟》,這兩個小
時成為他日後投入電影圈的關鍵;如果不是他在找尋電影題材時看了漫畫家邱若龍畫的「
霧社事件」(現名為「漫畫·巴萊」),也不會打開他對台灣歷史感興趣的開關,成為日
後拍攝《賽德克·巴萊》的動力。
所以,誰說400年前的一幅畫不會是魏德聖另一場奇幻旅程的起點呢?
=====
Q:歷史對你來說是什麼?
「我很感謝《賽德克·巴萊》的故事,因為要寫這個劇本,才去翻閱很多歷史,從歷史裡
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才發現,跟歷史相處,就是跟未來相處。」魏德聖說這話時,眼神清
澈又堅定,他認為歷史是一種智慧的累積,「越是了解歷史,越是發現歷史一直在重複。

(本文節錄自中央社「文化+」雙週報第14期「為台灣說故事的人2」,7/9出刊)
延伸閱讀》海角七號10週年 魏德聖曾一度不想看
http://www.cna.com.tw/news/amov/201806080357-1.aspx
延伸閱讀》魏德聖公開台灣三部曲園區計畫 打造豐盛之城
http://www.cna.com.tw/news/amov/201806070206-1.aspx
作者: saram (saram)   2018-07-08 18:27:00
倒像印尼土著.
作者: MilchFlasche (實踐才能發光)   2018-07-09 09:23:00
本來就都南島民族都很像,紐西蘭夏威夷也都像
作者: gglong (豆油)   2018-07-09 12:41:00
哪來的錢拍這種片啊??
作者: MilchFlasche (實踐才能發光)   2018-07-09 16:56:00
有金主認同也看好能回收的話就會投資
作者: saram (saram)   2018-07-14 00:59:00
我想起一幅荷蘭古畫(或摹臨),是鄭荷議和圖.中有海邊景物如船與椰子樹.等我長大懂事,才感覺不對.兩方議和地點在今天小東門.古代時那根本看不到海.荷蘭畫家有些畫是聽海員口述,自行想像而構圖.也許那畫者套上南洋島嶼風光,畢竟台灣氣候人文不同,藝術,要充分想像,無需真實歷史為依據.
作者: lupins (〈仙黛逸蹤‧八式問劍〉)   2018-07-20 01:19:00
鄭荷議和地點不是在大東門嗎?比起小東門 離海岸線更近些鄭軍曾沿福安坑溪上溯 在馬兵營駐紮 再往東不遠 即大東門大東門地勢較高 若無現代大樓遮擋 應該可以往西看見海岸線(西門路)最近建了某大樓 傍晚站在東門圓環看落日都會被擋到...
作者: sbs5099 (no)   2018-07-25 12:29:00
干治士的書,網路上說目前沒有中譯本?好可惜。
作者: MADAOTW (MADAO)   2018-07-30 22:13:00
印尼土著有兩種一種是黑人,一種像台灣原住民
作者: inosen (小王子的冒險)   2018-08-05 14:05:00
甘治士的文章有好幾個中譯本,有葉春榮跟林偉盛等版本
作者: 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   2018-08-06 00:34:00
《文化+》全文:http://bit.ly/2KsElv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