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來料製作

作者: EvanYang (EvanYang)   2016-03-07 18:01:58
※ 引述《Akiba48 (西裝什麼的太吸引人了。)》之銘言:
: ※ 引述《EvanYang (EvanYang)》之銘言:
: : 本篇閒聊x閒聊
: : 話說,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 : 最近這一年下來,來料製作的費用漲很多阿。
: : 這邊就不點名店家了。
: : 所知道的幾家台北的店,漲幅空間在30~50%
: : 不知道是否是我個人的經驗就是了。
一樣是閒聊。
布錢是不是暴利,我覺得是假議題。
店家的報價,假設一件5萬好了,這五萬的費用,包含著製作的工錢,工錢這
方面比較好算,市場的工錢價錢比較有經驗的人大致上都抓的到區間。再來
就是布的進貨價,加上店租水電員工等成本,還要把利潤加上去,這就是所
謂的售價。
以做生意的觀點來看,工如果是外包,那工錢可以算得很仔細,一件製作費
用大致上就是那個樣,假設A工法,一件的製作費用6000,B工法9000,C工法
12000,D工法18000,不同的工法的價錢,會反映在售價上,而售價高低又會
牽涉到量,並不是A與D工法差12000,售價就是12000的差別,最終的售價價
差可能是12000的倍數起跳,從1倍到10倍都會有,而這個倍數能拉多高,又
跟店的競爭力有關係,有些店就是能經營到高端的客人,要求品質好,工好
,價錢拉高客人一樣買單。
一線的工相同的布料與附料,A店家開價5萬,B店家開價15萬,該說是B店家
的暴利嗎?
當然也不是,B店家也是慢慢經營,漸漸的才有能力把報價往上拉,甚至是
做了其他額外的行銷,廣告費用堆壘下,在成本上揚下反映在售價上。
以上說了一大串,是在強調一點,布錢只是成本的其中一塊,售價減去製作
的工錢,並不表示就是布錢。
一樣舉個例子,開價5萬,工錢2萬,5萬-2萬=3萬,而布錢假設5000,那是指
布錢的利潤是5倍,店家賺2.5萬,該被譴責嗎?
想必不是這樣子在算啦,這樣做生意早就倒了,完全沒有成本的概念。
我的意思是,布錢其實是假議題,布錢x幾倍,並不是哄抬價錢,而是簡化有
一個依據的定價策略。
像是零售業,也有類似的觀點,在ooxx的成本下,如果要在門市銷售,定價要
定在3倍,這樣才不會虧本。在oooxxx的成本下,由於成本高價,量必然較少
,所以定價要定在5倍,以價制量才不會排擠到店內的其他利潤。
一般店家,可能就是布錢X(X=任意數)倍,再把工錢加上去,這就是售價了。
競爭力強的店,開價可能是布錢2~3X(X=任意數)倍,消費者認定他這家店就
是值這個價,可能是剪裁特別美、製作的工特別細緻、料用的特別貴、風格獨
樹一格他店難以模仿、廣告打知名度等,這就是所謂的品牌議價能力,而不是
所謂的暴利這樣輕率的解讀店家的競爭力。
能拉高價錢,反應的都是店的競爭力。
=========================================
回到上一篇,就是很單純的閒聊,我覺得這一年多來,所知道的店家,同樣
的師傅,來料漲幅不算低,想看看其他人是否也是有相似的感受,畢竟漲價
是很明顯的fu阿。
再來,我從以前就不認為提倡來料的結果,對消費者一定是好處,因為來料
的客只要增加,店家在逐利下,自然也會把來料的售價調整,符合自己的利
潤,而不是只能賺點工錢。
店家或許在初期會想要養客,讓客人來料交個朋友,但是如果客人總是來料
,店家報的價錢又如果只是工錢,沒把門市租金水電員工等費用算進去,來
料的量如果壓縮到門市的生意,在市場均衡下自然是提高售價維持開支。
當然啦,我也不認為店家把來料的價錢提高,會對工資上揚有幫助。因為店
家能把價錢拉高,那是店家的競爭力,也可能是之前成本沒精算,報價的利
潤抓錯了罷了。
不是師傅的能力短時間增長,由工法供不應求所帶動的工資大幅度上漲,而
店家在工錢上漲下也不得不反映在售價上。
我也不認為提倡來料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的帶動來料的市場化,甚至是看到
一間稍有規模能開的起店面門市的來料店。提倡來料,可能反倒是會改變店
家的經營策略,從最初的養客工錢價陪養客群,到後來的漲價還原店租員工
利潤,提倡來料的結果,消費者不見得得利,而是最初那少少的來料客,量
小小的,這群人可能會受到影響。
(不過,這群小小的來料客,本來就比較有概念,他們會找到適合他們的消
費模式啦,有些甚至是回到成衣市場,從國外著手,價格跟品質性價比划算
,一樣是買爽爽。)
================================
來料是否有機會在台灣發展呢?
專做來料,租金成本不能過高,適合工作室的形式。
以及口碑傳播,年輕一代的裁縫可能可以透過網路宣傳,開拓起客群,而老
一輩的裁縫,可能就沒有這個網路傳遞資訊的能力,獨立於門市,專做來料
的散單。
所以或許再過個5~10年,年輕一代的裁縫,從小就活在智慧型手機以及臉書
部落格等網路世代的文化,或許他們稍有機會專做來料,把工資往上拉台,
而不像是現在工資難拉,議價權掌握在門市店面這些可以直接接觸到訂單的
店家上。
最後,店面能否同時做BESPOKE跟CMT呢,認真去精算應該是可以,只是這個
價錢可能會讓大家吐血吧。
同一塊料同一種工跟其他要求,CMT的開價應該要是=BESPOKE-布錢成本。
由於開價實在是貴死人了,所以門市應該也不會有太多CMT的客人。
量小小的,或許店家還會根據各種原因以工錢接單。量變多後,自然要把利
潤以及成本算進去。如果來料文化極為發達,發展的模式可能不會是店面同
時做BESPOKE跟CMT,而是布行跟剪裁製作分流,變成兩個區塊,但是以人性
尋求便利的角度來想,應該不會分流,可以在一家店解決的便利性還是遠勝
過跑兩家店,所以發展的邏輯應該會是來料的價錢決定來料的量,人數成長
到一個程度,自然會透過價錢影響來料文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