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結果那天解決完那顆硬碟,並且掃完確認沒有問題(雖然有紅點)
隔天換成另一顆硬碟抓不到了(汗
不過稍早又把他救回來了
這次一樣沒問題連,連C7都正常
只能說下次是不是要買安耐曬...不是,是安費諾的SATA線呢?
(順便問一下好了,這牌的SATA線是不是真的那麼好?價格不一好像有假的...)
***
這次來講一下硬碟遇到狀況的時候的疑難排解好了
(怎麼覺得越寫越廢話)
1.交叉測試:工具/環境/電腦
遇到問題最重要的就是交叉測試
要交叉測試就需要有工具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遇到狀況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搬電腦去給別人修,或者直接想到救援
很有可能會錯過了一些時機
2.救援軟體的使用
要知道硬碟一但確認是"壞軌"
在讀寫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造成損害加大
(例如已經有磨盤的情況)
這時光是備份就很有可能造成整顆掛點了
更何況是通盤掃描的救援軟體
救得越深,傷害越大
因此除非做好心理準備,否則千萬不要動到他
事實上
個人認為救援軟體雖然稱為救援軟體
但是實際上大多都算是反刪除軟體
除了標籤錯亂這種很小的突發狀況才能確切應付
真正遇到傷害的時候反而不該用他,而是該第一個想到開盤
很多就算救出來也不完全又難以辨識
3.環境的建置:內接盒
從電腦到硬碟中間
總共經過了主機板>>SATA孔>>線路>>硬碟 這些過程
出了狀況,很有可能問題是在其中一個環節身上
如果每次硬碟抓不到
就需要大費周章開殼/拆硬碟/裝硬碟/接線/開機
除了造成更多的意外可能性以外
還可能會覺得懶而搬整台電腦去給別人處理
這時候,抽取盒就很重要了
雖然有人說多一個環節就多一個可能性
但是實際上抽取盒可以快速協助你排除最基本的狀況
3.5"的抽取盒
還有省空間的方案,兩格可以裝三個,三格可以裝五個
(不過這個經過這幾年主機殼的改變之後,和5.25間距的公規有點不合)
(於是做了"改良"(Cost Down))
這是有螺絲安裝的
有些人可能會選擇無螺絲的抽取盒
但有些廠牌設計不良的狀況很可能會造成意外退碟
或者具有彈力退碟的設計可能反而讓你的硬碟不小心飛出來(汗
此外抽取盤的用處是
當你退出來放置旁邊的時候
硬碟底部不會直接接觸放置處避免意外發生
如果你是使用USB外接盒也OK
不過這種的傳輸速度個人是不敢想像就是了...
(共用一條USB)
當然也有專門用於2.5"的
小主機或是5.25"不夠的,可以裝在3.5軟碟機格子內
可是那個格子要裝USB3.0的擴充?
沒關係,還有這個方案
加上現在SSD盛行
將來小主機的硬碟都會走2.5"了吧?
之前就因為使用了2.5"抽取盒
更換SSD時
1.插上SSD當資料碟
2.使用軟體轉移OS到SSD
3.關機並且將SSD插到原本的系統碟位置開機
前後不到十五分鐘,就完成了整個系統碟的交換
連螺絲起子都用不到
4.檢測工具:外接盒/快捷線
硬碟出了狀況怎麼辦?
當然把硬碟拿出來改變接的方式看看
這時候外接盒或快捷線就很重要
要快速可以買 USB3.0介面的,方便如果要備份資料的話
記得要買有外接電源的,否則無法用在3.5"上面
也可以買外接盒
這個除了交換用以外,用於緊急檢測也是很方便
但是外接盒比較不適合有抽取盤的內接硬碟用(需要拆螺絲)
除非是同一家的同一系列可以直接交換
至於品質跟價格...就自己取捨了
這部分的價格落差很大,但品質也有差
5.檢測步驟:
硬碟出了狀況,先將他退出來
如果這時候是抽取盒又熱插拔,就很方便
接著拿出手邊的快捷線或抽取盒使用USB接看看
如果OK,可以順便利用這時檢測一下健康值和壞軌情況
如果都沒問題,這時就可以考慮拆殼重裝/更換SATA線看看了
如果還是不行
依序交叉測試排除 快捷線/抽取盒/甚至主機板 的可能性之後
就可以考慮領錢撥預算了(茶
至於RAW或需要格式化的問題就不詳述了
問題狀況百百種
實際上如果平時有做好同步備份的話
遇到硬碟出狀況就可以很寫意的檢測
大不了RMA,也不用花時間去掃什麼檔案
6.後記
買了這麼多工具,其實就只是懶得拆殼而已(茶
如果要變更硬體的時候
把硬碟全抽出來放旁邊,再對主機翻箱倒櫃
相信硬碟出狀況的機率也會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