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CB006 (TW cooperative)
2025-11-05 13:15:10原文標題:鴻海 AI 算力中心恐列首波納管 學者籲強化供電穩定與能效管理
原文連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9117380
發布時間:2025/11/5
記者署名:洪安怡
原文內容:
AI浪潮推升全球資料中心建置熱潮,龐大用電量也讓能源管理成為新課題。鴻海(2317)
日前宣布攜手輝達(NVIDIA)在台打造AI算力中心,未來極可能成為新制首批納管對象。
專家指出,台灣在發展AI產業的同時,須兼顧供電穩定,完善相關制度,才能吸引國際企
業長期投資。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日前宣布,與輝達合作建置「AI Factory」超級算力中心,總規模達
100MW,分三階段推進,首階段將於高雄建置20MW,後續再於全台評估合適地點增建各
40MW,規模遠超經濟部能源署新修法所規範的5MW門檻。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指出,AI訓練與運算需求龐大,一般雲端資料中
心耗電約5MW,若搭載AI功能可達50MW;若形成聚落型AI園區,更上看500MW,對電網形成
巨大壓力。企業最擔心的並非「全年不缺電」,而是「每小時能否穩定供電」,真正挑戰
在於供電品質與電網韌性。
他並指出,地緣政治風險亦是外資評估重點。台灣雖位居AI供應鏈核心,但區域安全疑慮
仍高,相較之下,新加坡在供電穩定與法規明確度上更具優勢。台灣若要提升吸引力,仍
須在電網韌性與能源制度兩方面持續精進。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五所所長陳詩豪表示,資料中心納入能源管理制度,目的在確保企業
採用最佳可行技術(BAT)以提升能效。對資料中心而言,電力是主要成本來源,若能在
設計階段導入節能技術,不僅可降低營運成本,也能減輕電網負荷。
陳詩豪說明,BAT制度是參考歐盟技術文件訂定,並由國內專家檢視後調整為適用版本,
約每兩至三年依技術發展更新一次,以兼顧能效與投資穩定。目前制度推動過程順利,業
界普遍支持,反映出企業對提升能效的共識愈來愈高。
儘管目前無法得知新規定能提升多少效益,但陳詩豪補充,過去國發會曾以PUE 1.6為推
廣目標,如今標準收緊至1.4至1.3,是顯著的進步,預估未來一年將有1至2件新案通過審
查。
心得/評論:
不止 鴻海420億的AI算力中心被納管,google的好像也被納管
[工商] 台南資料中心6年無進展 Google改規劃AI算力中心?